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名中学老师,09年8月在南京哓庄学院进行专业培训。午餐时间,我和在校的大学生们一起购买饭菜,隐约中听见有人叫:“周老师。”我回头看了一下,并没有发现我认识的人,心想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应该不会有人认识我,可能是我听错了或是在叫别人吧。我购买完饭菜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尽情享用。没过多久,一个穿着朴素,身体健壮,皮肤略显黝黑的大学生端着饭盒站在我面前叫了声:“周老师。”我下意识地“啊”了一声,脑海中迅速搜索此人信息,并得出一结论:面熟。那大学生和我面对面坐了下来说:“周老师,你不认识我啦!我是08届高三12班的李斌啊。”他见我仍在思索又用稍带害羞的语气说,“我,我就是那个在食堂踢馒头的学生。”经他这么一提醒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那是在他读高二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天我值班,和往常一样来到食堂维持课间餐秩序。李斌匆忙买了四个馒头一杯豆浆。他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豆浆和同学有说有笑找位置就餐,就在他转身落座的时候,一不小心手里的一个馒头掉在地上:本以为他会捡起来放进食堂指定的剩菜剩饭桶里,可是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愤怒了。他先是爆出一句粗口,接着又甩起一脚把馒头踢飞了,馒头在地上滚出很远的一段距离。我上前严厉地责问道:“你哪个班的?把食堂当球场啊!馒头是球啊!这样糟蹋粮食不怕天打雷劈啊!”刹那间,食堂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我和他的身上。我命令他去把馒头捡起来,他立在原地不动,只是脸涨得通红。我提高嗓门说:“怎么着,不捡是吧。”他边上一位同学见我一副不善罢甘休的架势,赶紧跑过去帮他捡了起来。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说:“先吃饭,吃完别走,好好反思反思。”
课间餐结束后,我带着他来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从“粒粒皆辛苦”谈到尊敬别人、学会感恩等等,而他只是默默地低着头。我曾多次试图打开他的话匣,换回的只是“呃”、“是”、“没有”、“不是”、“知道”等简短的几个字。多年与学生打交道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学生仅仅说教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让他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才能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于是我问道:“你住校吗?”他回答:“是。”我接着又问:“明天早晨5:30到食堂来有困难吗?”他回答:“没有。”我说:“那好,明天早晨5:30我在食堂等你。你先回去吧!”
第二天早晨5:30我准时到食堂,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见李斌早已在那等我。见了面,我说:“你很守承诺,是个讲信用的人。”经我这么一表扬,他放松了许多。冬天的早晨5:30,天刚蒙蒙亮,可食堂里却是灯火通明,热气腾腾。师傅们正各自忙着手里的活。我们来到面点张师傅面前,简单说明情况后张师傅向我们介绍了馒头的制作过程,尤其对和面、揉面过程做了详细介绍和演示。张师傅拿出一小碗面粉,调好水和面粉的比例对李斌说:“来!同学,你试着揉一团面。”李斌看了我一眼接过面盆。我说:“你试试吧。”他洗了手开始试着揉面,刚开始手上、盆边粘得到处都是潮湿的面粉,他有点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张师傅在旁边耐心地指导说:“双手对搓,充分搅拌,用手腕挤压。要做到盆光、手光、面光。”他按照张师傅说的要领一一照做。大约七八分钟后,一团雪白、光滑的面团呈现在我们面前。张师傅笑着说:“嗯,有做厨师的潜力!”我们都笑了。张师傅接着说:“同学,你平时吃的馒头需要经过六道工序,这只是其中的一道,后面还有发酵、成形、上蒸笼、出笼几道工序。做个馒头也不容易啊!”我注意观察了李斌当时的表情,他好像是在思考什么,又好像是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们谢过张师傅,来到食堂大厅。我请他吃早饭,他不好意思要我请,但最终还是被我说服了。在吃早饭的过程中我们聊了许多,他也不再像第一次进我办公室时那样一言不发了,而是敞开心扉和我真诚地交流。从聊天中得知:他家主要以种田为生,而且母亲身体不是很好,父亲经常在外打零工。他是他们村里唯一考上高中的学生,在村民们的心中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至于踢馒头的行为还真有点鬼使神差,事后他自己也非常后悔等等。我要他本周做两件事情:一是收集5条我国乃至全世界关于缺粮的新闻报道,10条关于节粮的警言警句。二是调查我们学校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况,并义务做一周节俭监督员。他一一答应,并承诺一定完成。下一周的星期五下午,他主动来找我。他把收集到的新闻和警句以及调查报告给我,并汇报了一周来做节俭监督员的工作感受。他保证今后一定不浪费粮食,并且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注意节俭,发扬传统。
事隔一年,没想到我和李斌竞又在食堂相遇,但现在他已是一名大学生了。李斌对我说:“现在虽然上大学了,但是每当看见馒头,都会想起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也想起您,周老师对我的教诲。事情虽不光彩,但它却时刻给我敲响警钟,提醒我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好几次放假回家去母校看您,很不巧,您都不在学校。自己只好望着母校的一景一物,回忆着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以及曾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非常怀念高中三年的生活。”听到毕业了的学生这样说,我感到非常的欣慰,感受到教育关乎人的一生,也体验到做老师的幸福。想到这,我的内心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
那是在他读高二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天我值班,和往常一样来到食堂维持课间餐秩序。李斌匆忙买了四个馒头一杯豆浆。他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豆浆和同学有说有笑找位置就餐,就在他转身落座的时候,一不小心手里的一个馒头掉在地上:本以为他会捡起来放进食堂指定的剩菜剩饭桶里,可是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愤怒了。他先是爆出一句粗口,接着又甩起一脚把馒头踢飞了,馒头在地上滚出很远的一段距离。我上前严厉地责问道:“你哪个班的?把食堂当球场啊!馒头是球啊!这样糟蹋粮食不怕天打雷劈啊!”刹那间,食堂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我和他的身上。我命令他去把馒头捡起来,他立在原地不动,只是脸涨得通红。我提高嗓门说:“怎么着,不捡是吧。”他边上一位同学见我一副不善罢甘休的架势,赶紧跑过去帮他捡了起来。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说:“先吃饭,吃完别走,好好反思反思。”
课间餐结束后,我带着他来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从“粒粒皆辛苦”谈到尊敬别人、学会感恩等等,而他只是默默地低着头。我曾多次试图打开他的话匣,换回的只是“呃”、“是”、“没有”、“不是”、“知道”等简短的几个字。多年与学生打交道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学生仅仅说教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让他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才能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于是我问道:“你住校吗?”他回答:“是。”我接着又问:“明天早晨5:30到食堂来有困难吗?”他回答:“没有。”我说:“那好,明天早晨5:30我在食堂等你。你先回去吧!”
第二天早晨5:30我准时到食堂,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见李斌早已在那等我。见了面,我说:“你很守承诺,是个讲信用的人。”经我这么一表扬,他放松了许多。冬天的早晨5:30,天刚蒙蒙亮,可食堂里却是灯火通明,热气腾腾。师傅们正各自忙着手里的活。我们来到面点张师傅面前,简单说明情况后张师傅向我们介绍了馒头的制作过程,尤其对和面、揉面过程做了详细介绍和演示。张师傅拿出一小碗面粉,调好水和面粉的比例对李斌说:“来!同学,你试着揉一团面。”李斌看了我一眼接过面盆。我说:“你试试吧。”他洗了手开始试着揉面,刚开始手上、盆边粘得到处都是潮湿的面粉,他有点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张师傅在旁边耐心地指导说:“双手对搓,充分搅拌,用手腕挤压。要做到盆光、手光、面光。”他按照张师傅说的要领一一照做。大约七八分钟后,一团雪白、光滑的面团呈现在我们面前。张师傅笑着说:“嗯,有做厨师的潜力!”我们都笑了。张师傅接着说:“同学,你平时吃的馒头需要经过六道工序,这只是其中的一道,后面还有发酵、成形、上蒸笼、出笼几道工序。做个馒头也不容易啊!”我注意观察了李斌当时的表情,他好像是在思考什么,又好像是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们谢过张师傅,来到食堂大厅。我请他吃早饭,他不好意思要我请,但最终还是被我说服了。在吃早饭的过程中我们聊了许多,他也不再像第一次进我办公室时那样一言不发了,而是敞开心扉和我真诚地交流。从聊天中得知:他家主要以种田为生,而且母亲身体不是很好,父亲经常在外打零工。他是他们村里唯一考上高中的学生,在村民们的心中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至于踢馒头的行为还真有点鬼使神差,事后他自己也非常后悔等等。我要他本周做两件事情:一是收集5条我国乃至全世界关于缺粮的新闻报道,10条关于节粮的警言警句。二是调查我们学校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况,并义务做一周节俭监督员。他一一答应,并承诺一定完成。下一周的星期五下午,他主动来找我。他把收集到的新闻和警句以及调查报告给我,并汇报了一周来做节俭监督员的工作感受。他保证今后一定不浪费粮食,并且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注意节俭,发扬传统。
事隔一年,没想到我和李斌竞又在食堂相遇,但现在他已是一名大学生了。李斌对我说:“现在虽然上大学了,但是每当看见馒头,都会想起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也想起您,周老师对我的教诲。事情虽不光彩,但它却时刻给我敲响警钟,提醒我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好几次放假回家去母校看您,很不巧,您都不在学校。自己只好望着母校的一景一物,回忆着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以及曾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非常怀念高中三年的生活。”听到毕业了的学生这样说,我感到非常的欣慰,感受到教育关乎人的一生,也体验到做老师的幸福。想到这,我的内心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