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每当诵读完一篇经典诗文之后,心情舒畅无比,真的是唇齿留香,那种沁人心脾的美妙感觉无法用浅陋的语言来形容其一二,此时的我就会把心中的画面结合美妙的音乐表现出来,从而表达自己独特的诵读效果,在自己摸索诵读中,有了自己的诵读方法,深入思考一下,这一方法其实也非常适合教给学生。
关键词 诗文;情景;朗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脍炙人口,吟唱千古。诵读可以借此把诗中的美好意境表达出来,如何把诵读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验。
一、以画配诗,情景相融
曾经让学生们试读过王维的山水诗歌,并将自己对诗歌的独特感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的笔是稚嫩的,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了一层楼,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上。当看到孩子们读过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后配上的工笔图,我完全明白孩子们已然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坚贞乐观、笑傲群花的梅花才是真正具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胸襟和气魄;读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后,一个孩子用心描摹出了一个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的清淡的水墨画,他们通过画笔理解了原本离他们遥远的农村生活以及作者远离俗世名利、荣辱得失的心境……画配诗,让孩子们对诗有了质的认识。
二、唱诵相伴,情生心底
传统的诵读更注重的是学生们的诵,但是对于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上,反而不如徐建顺老师正在倡导的“吟诵”。在有腔有调的吟诵中,既能感受到诗人在抒写此诗时的心境,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音律之美。例如,教师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山暖水鸳鸯”此篇的吟诵中,“香”“鸯”可进行拖长处理,又加之韵母“iang”字正腔圆的充分发音,可使读诗之人发挥想象力,穿越时间、空间,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受,感受作者写诗时的愉悦心情,从而达到品味诗意的效果。同样的,在《过故人庄》一诗中,教师在吟诵首句“故人具鸡黍”时,其中的“故”字稍重读;“人”字需拖长处理,在音调的重轻和拖长中,可以给读者和听者以一个想象空间:故人是谁?两人是啥关系?在思索之余,答案应声而出“邀我至田家”!在首联的两句看似平淡的聊家常中,在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吟唱中,质朴而暖心的农家生活场面就呈现在读者和听者的面前。
因此,在吟诵诗歌时,可以通过字词的长短、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吐字的輕重等调值的不同感受不一样的诗词魅力,使朗读的人更充分地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当中。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多让孩子们听听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
三、嵌诗于境,蕴情与景
放任的空读诗歌,少了应景的环境,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不能深入,只是流于表面,将老师们灌输的知识生硬的记住、背过。其实教师只要适当的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身临其境时,随口而吟,应情应景,更便于让孩子们理解诗歌。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在春风盎然的春日赏花中,品诗美。春游踏春时,可以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感悟草长莺飞;燕子归来时,可以低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会新燕回归时的欣喜;漫步春雨中时,可以高诵“天街小雨润如酥”“好雨知时节”,领悟春雨贵如油……炎炎夏日乌云密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秋意来袭,寒冷渐入,黄叶遍地时,可以吟诵“凋零的秋叶把树寂寞紧贴着地下热恋那枝秋叶随风凋零一片荒凉枝叶伸长了手总是不能牵着”,体会叶对地的眷恋;皑皑白雪布满大地时,可以齐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年迎新晚会上,来一首《元日》分外应景……在意境之中,让孩子们体会经典诗歌之美,在他们心里种下诵读的种子,静待发芽、开花。
古时孔子读书“弦而歌之”,今天提倡的“吟诵”与之一脉相承,可见吟诵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但是教师在进行吟诵传承的时候,需强调的是,吟唱,不是无规则的瞎唱,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采用不同的吟诵规则。好的吟诵调是用声音去解释诗文,声音里有对诗词的理解,有对情感的把握。如果想要尝试,我建议可以跟随徐建顺老师慢慢学习揣摩。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中,教师与学生共读的诗歌寥寥无几,而教师能做的就是教给孩子们必要的方法,引导他们对诗歌产生兴趣。其实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可以触发吟诵诗词的场景、画面,应情应景中随口吟出或唱出应景的诗词,会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吟诗、写诗的趣味。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世界,让我们织一叶扁舟,与生共乘,在浩瀚诗海中尽情畅游,不断地探索、欣赏、感受传统诗歌中的美吧!
参考文献:
[1]刘芳.畅游诗海,品味诗韵[J].考试周刊,2014(53).
[2]夏志霞.畅游诗海,诗意栖居[J].学周刊,2016,35(35):35-36.
关键词 诗文;情景;朗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脍炙人口,吟唱千古。诵读可以借此把诗中的美好意境表达出来,如何把诵读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验。
一、以画配诗,情景相融
曾经让学生们试读过王维的山水诗歌,并将自己对诗歌的独特感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的笔是稚嫩的,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了一层楼,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上。当看到孩子们读过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后配上的工笔图,我完全明白孩子们已然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坚贞乐观、笑傲群花的梅花才是真正具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胸襟和气魄;读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后,一个孩子用心描摹出了一个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的清淡的水墨画,他们通过画笔理解了原本离他们遥远的农村生活以及作者远离俗世名利、荣辱得失的心境……画配诗,让孩子们对诗有了质的认识。
二、唱诵相伴,情生心底
传统的诵读更注重的是学生们的诵,但是对于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上,反而不如徐建顺老师正在倡导的“吟诵”。在有腔有调的吟诵中,既能感受到诗人在抒写此诗时的心境,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音律之美。例如,教师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山暖水鸳鸯”此篇的吟诵中,“香”“鸯”可进行拖长处理,又加之韵母“iang”字正腔圆的充分发音,可使读诗之人发挥想象力,穿越时间、空间,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受,感受作者写诗时的愉悦心情,从而达到品味诗意的效果。同样的,在《过故人庄》一诗中,教师在吟诵首句“故人具鸡黍”时,其中的“故”字稍重读;“人”字需拖长处理,在音调的重轻和拖长中,可以给读者和听者以一个想象空间:故人是谁?两人是啥关系?在思索之余,答案应声而出“邀我至田家”!在首联的两句看似平淡的聊家常中,在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吟唱中,质朴而暖心的农家生活场面就呈现在读者和听者的面前。
因此,在吟诵诗歌时,可以通过字词的长短、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吐字的輕重等调值的不同感受不一样的诗词魅力,使朗读的人更充分地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当中。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多让孩子们听听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
三、嵌诗于境,蕴情与景
放任的空读诗歌,少了应景的环境,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不能深入,只是流于表面,将老师们灌输的知识生硬的记住、背过。其实教师只要适当的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身临其境时,随口而吟,应情应景,更便于让孩子们理解诗歌。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在春风盎然的春日赏花中,品诗美。春游踏春时,可以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感悟草长莺飞;燕子归来时,可以低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会新燕回归时的欣喜;漫步春雨中时,可以高诵“天街小雨润如酥”“好雨知时节”,领悟春雨贵如油……炎炎夏日乌云密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秋意来袭,寒冷渐入,黄叶遍地时,可以吟诵“凋零的秋叶把树寂寞紧贴着地下热恋那枝秋叶随风凋零一片荒凉枝叶伸长了手总是不能牵着”,体会叶对地的眷恋;皑皑白雪布满大地时,可以齐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年迎新晚会上,来一首《元日》分外应景……在意境之中,让孩子们体会经典诗歌之美,在他们心里种下诵读的种子,静待发芽、开花。
古时孔子读书“弦而歌之”,今天提倡的“吟诵”与之一脉相承,可见吟诵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但是教师在进行吟诵传承的时候,需强调的是,吟唱,不是无规则的瞎唱,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采用不同的吟诵规则。好的吟诵调是用声音去解释诗文,声音里有对诗词的理解,有对情感的把握。如果想要尝试,我建议可以跟随徐建顺老师慢慢学习揣摩。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中,教师与学生共读的诗歌寥寥无几,而教师能做的就是教给孩子们必要的方法,引导他们对诗歌产生兴趣。其实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可以触发吟诵诗词的场景、画面,应情应景中随口吟出或唱出应景的诗词,会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吟诗、写诗的趣味。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世界,让我们织一叶扁舟,与生共乘,在浩瀚诗海中尽情畅游,不断地探索、欣赏、感受传统诗歌中的美吧!
参考文献:
[1]刘芳.畅游诗海,品味诗韵[J].考试周刊,2014(53).
[2]夏志霞.畅游诗海,诗意栖居[J].学周刊,2016,35(3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