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相关专业人士预测:未来二三十年,现在世界上60%的职业岗位将消失。三到五年,洗衣店店员、速记员、播音员将失业;五到十年,驾驶员、售货员、专业翻译将失业;三十年以后,作家、医生、大学教授甚至也将失业;越往后,消失的职业将越来越多。
职业的兴衰,诉说着时代变迁,预示着未来社会生活状态,也挑战着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代人的知识素养结构。
你对上述未来职业预测是否完全认同?团市委拟举办以“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为主题的演讲大赛,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职业变化的认识以及即将面临的志愿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为2021年高考南昌市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
【题意阐析】
这是一道关系型材料作文试题。题目的材料部分先叙述“相关专业人士”的预测,说明未来二三十年间可能出现的职业消失的状况,而后揭示对前述预测的理性思考,即“职业的兴衰,诉说着时代变迁,预示着未来社会生活状态,也挑战着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代人的知识素养结构”。试题的导语部分从三个方面给出任务:一是明确思维方向,考生的文章须表明“对上述未来职业预测是否完全认同”;二是设置写作情境,考生所写的,是在团市委举办的以“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为主题的演讲大赛上一名高中毕业生的演讲稿;三是确立写作重点,文章须“表达对未来职业变化的认识以及即将面临的志愿选择的思考和建议”。考生写作时,应当把握材料的核心问题和论题倾向。只要持论有据、言之成理,考生就可以对材料中的预测提出质疑,因为职业的兴衰变化有着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更高的站位、更新的视角、更開阔的视野去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华东师大教授周宏先生指出,高考作文与其说是考写作能力,不如说是考对话能力。“‘对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以对话的态度作文,便不是仰视材料,而是平视乃至俯视材料,是以平等的姿态同材料论题展开讨论。”周宏先生还提出了对话的三个层次,即“我知道你在说什么”“你这样说的原因和理由是什么”和“我的补充是什么”。
依据这一观点,上述作文题尽管是要求写一篇演讲稿,但同样也需要考生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第一个层面是要表达对考题材料的准确理解,即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兴衰是一种必然现象,越是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的职业消失得越快,而职业兴衰又与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联;第二个层面是对材料论题所含倾向的应答和阐释,这需要考生读出题目中“你对上述未来职业预测是否完全认同”这句话的倾向,即材料只是对话的背景和场域,并未给出“是”与“否”的明确判断,材料中的预测也未必全都合乎情理,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展开批判性的、辩证的思维,分析社会职业或新兴、或消失、或嬗变、或“常青”不衰的深层原因,认识到关乎职业存亡的关键要素——创造性(创新、智慧)、人文性(情感、文化);第三个层面是对论题进行深度思辨、补充丰富和完善提升。基于前两个层次,对职业兴衰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教育取向、人才素质等方面的关系做深度分析,提出多元应对策略,给予将面临志愿选择的同龄人适切的建议。
基于演讲稿的文体要求,文章的内质需要有清晰的、理性的思辨,从观点的阐发、原因的分析到建议的提出,要层层相扣、逻辑自洽。行文过程有观点——有自己对职业兴衰的判断和认识;有分析——对职业兴衰的关键性因素有揭示、有剖析;有建议——要态度鲜明地给出关于“志愿选择”的建议。同时,作者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对话意识,应置身试题情境,有“我”在场,要有富于哲理的表达、真挚的情感,语言要有感召力,等等。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应是个人丰厚积累、缜密思维的高度外化,是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佳作展示及点评】
(一)
察社会之变,明未来之路
南昌一考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XX,很荣幸能参加此次比赛。在了解到专业人士对未来职业的预测时,我不禁想到:未来的职业真的会像那样变化吗?
今天,经过自己的思索之后,我确定我的演讲题目是“察社会之变,明未来之路”。
时代如流水一般不断变迁,许多旧事物也在逐渐被新事物取代,一去不复返。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也在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因此,有专业人士预测,未来将有60%的职业岗位消失,其中包括速记员、驾驶员、作家、医生等。但我不禁要问:难道人工智能是无所不能的吗?这些岗位真的会全部消失吗?我认为未必。
的确,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确实强大,它能够做许多我们做不到或是不愿做的工作。像搬运工、速记员、售货员这些大多以固定程式进行工作的职业,未来的确可能因此而消失,被机器人取代。因为机器人可以提供更准确高效的服务,而且出错率更少,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然而,机器人虽然可以提供许多便利,它却不能为我们带来情感温度、情感关怀。像作家、医生这样的职业,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被机器人替代的。像《红楼梦》《百年孤独》这样的名著,要有生活的切身经历与感受才能创作出来。肝胆专家吴孟超,在为患者治病前会先将手焐热,结束后帮患者将鞋子整齐地放在床边,并时常与患者聊天,关心他们的状况。这些行为,机器人能做到吗?它们没有思想,只有程序,而程序是人设计的,而人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而且,如若遇到突发的紧急情况,机器人果真能像人类一样随机应变吗?显然不行。 纵使时代变迁,人工智能也不会有真正的情感,它不能取代那些需要投入情感、温度呵护的工作,因而像医生这类的工作岗位是不会消失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科技,毕竟它所涉及的领域之广,是人类难以企及的,我们对此应当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身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作出志愿选择十分重要。我们不必都去追求高精尖的领域,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不是谁都能置身其中。但我们应当知晓,那些知识含量低的、程序化、机械化的工作不是最佳选择,这类工作最终极有可能消失得不见踪影。我们所选择的,应当是能够展现自己的智慧、情怀、思考力的职业。我们可以选择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科技而造福人类,也可以选医学,用自己的双手与温度温暖社会……无论如何,我们应有一定的胸怀抱负,为社会服务,造福人们,这或许就是我们应选择的方向。
洞察社会之变,明确未来之路。纵使时代变迁,把握大势,察其流变,终究能选择到合适的岗位,有更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正確的道路上奔跑,终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未来职业兴衰”的判断,对职业兴衰的缘由有较为深入的理性分析。文章肯定人工智能(机器人)会给未来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又指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并非无所不能,因为在“情感温度”和“情感关怀”等方面,它根本无法企及人类所达到的高度。有了这些基本判断,就可以为即将面临的志愿选择精准导航。文章条理清晰,语言质朴而能准确达意,因而增强了主体部分理性思辨的说服力。
(点评教师:江西省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熊名甲)
(二)
职业有兴衰专业无冷热
南昌一考生
尊敬的团市委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移世易,倥偬前行。职业的兴衰,折射出时代变迁,预示着未来生活状态的变化。身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职业有兴衰,专业无冷热”。
相关专业人士预测:未来二三十年,世界上现有职业岗位的六成将消失。或许时间越往后,传统职业消失的会越多。大浪淘沙,这无疑挑战着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和我们21世纪青年人的知识素养结构。诚然,在一次次志愿选择中,人们认定的“热专业”门庭若市,而“冷专业”则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反差;但我要说:职业有兴衰,专业无冷热,择业需实际。
青春逢转捩之点,职业的变迁呼唤全新人才知识素养。你我皆为高中毕业生,“恰好站在时代激越的鼓点中”,职业的兴衰,生产方式的转型,消费模式的创新,似乎都与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代代人的知识素养息息相关。余窃以为医生、大学教授等职业不会消失,恰恰相反,在科技腾飞、智能驰行的未来,富于人文关怀、贴近人情冷暖的职业必能行稳致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使命与责任也势必影响人才的培养模式。职业有兴衰,青年则应始终向着未来!
青春遇志愿选择之契,专业的多样化回应时代诉求。“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袁隆平爷爷心怀科技报国之梦,但看到受饥寒之苦的人们,择业时他毅然选择报考西南农学院,怀“禾下乘凉梦”,赴万世惊鸿宴;湖南耒阳优秀高中毕业生钟芳蓉亦步“半生青春舍茫茫大漠”的樊锦诗先生之足迹,报考所谓的“爆冷专业”考古学。但是,同学们,专业的设置皆因国家所需,并无冷热之分。面对即将来临的专业选择,国之所需即青年所向!
职业有兴衰,专业无冷热。白衣无言,胜雪蹁跹;良师口传,稚徒心受;夜总漫长,餐饮未凉;巡街视巷,护佑万民……职业预测警醒人们众多岗位未来都有消失的危机,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知识素养结构和个人价值实现方式亟待更新,毕竟,择业当下,青年应立帆正向;面向未来,我们当有作为!
“青年既发扬踔厉矣,则国家宜应兴起。”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便是国家中的我们。职业有兴衰,专业并无冷热。择业需实际,强国志在心。面向未来,考验如火,正在淬炼真金。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聆听。
【点评】
本文开篇即切合题意,围绕演讲主题“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亮出“职业有兴衰,专业无冷热”的演讲主旨,立论鲜明,既对作文题的材料内容做出了清晰的判断,又针对演讲者自己和听众对象的身份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观点,符合演讲稿的体式要求。
主体论述部分,先回应材料内容,肯定职业兴衰的必然,同时指出职业兴衰的变迁对人才培养模式和素养结构的挑战。接着分别从“呼唤全新人才知识素养”和“专业的多样化回应时代诉求”两个层面展开文本,借助事例论证和分析论证,阐述了专业选择应对标国之所需,方为青年所向,态度鲜明,立意高远。最后,紧扣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角色,再次强调作为一位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应有的目标要求。
全文观点态度明确,思路结构清晰完整,行文时感性与理性交融、整句和散句交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文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的语句过于典雅而拗口,表达也不够严谨。
(点评教师:江西省南昌市雷式学校张鸿文)
(三)
铁肩担重任妙手绘未来
南昌一考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铁肩担重任,妙手绘未来”。
据相关专业人员的预测:未来二三十年,现今世界上已有职业的百分之六十将消失,而且时间越往后,传统职业消失的将越来越多。但是,我的看法却与此预测不尽相同。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我想,未来职业或许千变万化,但传统职业却仍将存一席之地,而且,这一切的变化都应掌握在我们当代青年手中。换句话说,未来职业如何变化,应由广大青年界定。
科技在发展,创新重引领,未来的志愿选择将体现智能元素。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新时代的今天,“奋斗者”号深潜至万里探索未知世界;“嫦娥五号”发射到太空带回宝贵月壤;北斗系统五十六颗卫星成功组网;九章横空出世展现量子技术……无数的科技硕果向我们昭示中国的强大,向我们解读科技的魅力,也向我们展示了前途光明、未来可期的就业之路。职业与志愿的选择,诉说时代变迁,预示未来生活。毋庸置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志愿选择将体现智能元素。 时代在改变,但传统仍在,未来的志愿选择应保留人文色彩。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面对时代的巨变,传统职业无疑遭受了异常大的打击。可是同学们,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教育的引领者成为冷冰冰的机器,面临职业危机的老师该何去何从?诚然,相比于感性且会遗忘的人而言,机器拥有太多的优点,可纵使机器“全能”,却始终缺少“情感”這一人性的温度。所以,在时代变化的今日,即使科技飞速发展、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我们仍应有人坚守传统,让未来的人们不仅会做,还同样能爱,我们的志愿选择也应保留必要的人文色彩。
鲁迅先生曾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同学们,时代发展至今日,历史的坐标轴早已以我们为中心延展。面对未来的志愿选择,我们应清楚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真正将自己置于大国雄心之中,置于时代浪潮之下,真正做到“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即便“穷山距海”,依旧“不能限也”。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已越过高考,但这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站在志愿选择的交汇点上,你我在这头,国家在那头。这从来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关乎国家的选择。面对这个选择,我们应明了自身肩负的大任,敢于担当,勇做“不坠青云之志”的追梦人。如若选择传统,即坚守初心;如若攻坚智能,更应奋力创新。真正用铁肩担起重任,用妙手绘就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文章开篇即点题,首先表明对考题材料中的预测不尽赞同的态度,然后提出“未来职业的变化,应该由青年来界定”的中心论点。
文章主体部分从智能元素、人文色彩、国家之需三个角度论证了未来青年为应对时代发展对职业的挑战,而应如何进行志愿的选择。这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思想境界逐步提升,有力地回答了“面向未来,青年何为”的主题,论证过程中心明确,思路清晰。最后一个“国家之需”的角度为文章结尾的“铁肩担重任”张本,使文章首尾呼应,体现了说理结构的严谨。
本文富有理性思考的色彩,多用排比、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格调高昂,语势激越,具有演讲稿的感召力。
(点评教师:江西省南昌市雷式学校刘海珍)
(四)
以小舟撼鲸波,于洪流成中坚之才
南昌一考生
尊敬的团市委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小舟撼鲸波,于洪流成中坚之才”。或许大家都听过这样的一组数据,说是未来二三十年有60%的职业岗位将消失,其中不乏专业翻译、作家等“高端”职业。然以我之见,在未来体力劳动或将式微,而脑力劳动却会经久不衰。
那么何谓体力劳动,何谓脑力劳动呢?体力劳动是指由人力操作的简单重复的劳动,如洗衣店店员洗衣、速记员速记一类的劳动;而脑力劳动是指依靠人脑而进行的艺术、经济、文化、政治的行为活动,如画家、作家、大学教授一类的劳动。可能有同学会提出疑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况且职业并无贵贱之分,为何有的将走向衰亡,有的却方兴未艾呢?诚然,职业无贵贱,但在当今时代却有高下之分。就拿人类一支已灭绝的表亲尼安得特人来说,他们去丛林是为了“抓兔子”,而我们去丛林却是为了找“仙女”。以史为镜,人类这一表亲的灭绝或许正是在暗示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较为浅薄的事物终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职业变化的背后,实为时代的变迁。每一次技术的革新、时代的变化都会“有人欢喜有人愁”。君不见,照相机的发明,让众多画家认为自己将潦倒穷困;君不见,报纸的发行,让尼采痛斥人们将失去厚重珍贵之物;君不见,互联网的连通,让大学教授因为知识分享的便捷而一度沮丧。可是,放眼全球,画家并没有消失,新书的作者仍不断涌现,大学教授们也依然活跃在学界。由此观之,不管未来时代如何变迁,带走的只会是体力劳动,而不会使脑力劳动者失去饭碗。
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国青年学子,面对如此丰富的世界和多样的专业、职业选择,难免产生困惑之感、迷茫之情。对于志愿的选择,我认为应以自身兴趣、社会价值和职业的未来前景作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轴,综合评定并仔细考虑,那样我们终能选择到“离原点最远”的价值极点。
我们正处于时代的三峡,水域开阔却也危机四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受到挑战的当下,愿你我皆能以小舟撼鲸波,于洪流成中坚之才,共同面对未来之挑战,共创未来之机遇。
祝福面向未来的每一个青年都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大放异彩,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本次写作需要把握作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之间的关联。这篇文章的作者精准把握了作文题内在的逻辑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真实表达。一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判断——“以我之见,在未来体力劳动或将式微,而脑力劳动却会经久不衰”(虽然这个观点可能还不甚稳妥,有待斟酌之处);二是结合材料分析了职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三是情境意识强,除了开头和结束的礼貌演讲用语,最突出的是考生一直以“我们”为主体身份表达观点;四是语言富于变化,时而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观点表述显得生动有趣,时而化用诗文或者理论术语让论述明了清晰。本篇文章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质朴大方。
(点评教师: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陈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