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留一点儿发展的空间。
一、留一点儿朗读的空间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
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时代气息浓烈,人文内涵丰富,整篇课文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着美的情趣。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才是我们的科学态度。
朗读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将因人施教落到了实处,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在制定朗读分层学习目标时,做到对后进生保“底”,对优等生不封“顶”。
这一做法,在我所听的一课——《匆匆》(第二课时)里最为突出。首先,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5自然段,再说出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部分,为讲授的内容做好铺垫。接着,老师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共进行了三次朗读训练:一次是让学生听老师的范读,谈谈听后的感受;第二次是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读出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悲伤感情;第三次老师让学生抓住描写时间过得快的语句进行练读。然后,老师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读后汇报对作者情怀的体会,并对一天时间的匆匆流逝部分进行了指导朗读和齐读。最后,老师让学生齐读了第四自然段和全文。从老师读的设计中能够看出,她注重了重点段落的指导,分别用上了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和默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也兼顾了其他段落的朗读,只用上了全班齐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也让学生读出了个性。
二、留一点儿思考的空间
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高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地探讨,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
例如:在《惊弓之鸟》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讨论找出描写更羸是射箭能手的句子。”在巡视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从“更羸并不取箭”和更羸说的话中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但有一个学生却在小组讨论中响亮地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我认为‘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这句话也能说明他是一个射箭能手。”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让他在全班汇报中发光。但是这个学生的答案并没得到班里同学的赞同,借着这个契机我让该学生说明自己的看法。“假如更羸不是射箭能手,又怎能单独跟随魏王去打猎呢?”这句话让所有的同学都认同了他的说法,并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样做,不正是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吗?
三、留一点儿练笔的空间
读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学写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描述是有条理的,如:《风筝》一课就是按照扎风筝——放风筝——风筝断线——找风筝这一个顺序来描写的,所以我就利用这篇课文中的空白处,让学生有条理地学着写。如:《风筝》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让学生进行续写。写作除了要有条理,还应发挥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在批改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发现: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为什么作文还是平平呢?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如同有了丰收的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的训练挤入阅读课堂,推行以训练为主,在写作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
首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想必也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 所以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阅读课时,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段落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写训练。
其次,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锤炼的,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语句,我们可抓住概括处,扩展写的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五自然段就有这一句“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我让学生模仿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这种句式,让学生从贝壳的颜色和形状进行扩展描写,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资源。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儿发展的空间,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留一点儿发展的空间。
一、留一点儿朗读的空间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
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时代气息浓烈,人文内涵丰富,整篇课文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着美的情趣。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才是我们的科学态度。
朗读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将因人施教落到了实处,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在制定朗读分层学习目标时,做到对后进生保“底”,对优等生不封“顶”。
这一做法,在我所听的一课——《匆匆》(第二课时)里最为突出。首先,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5自然段,再说出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部分,为讲授的内容做好铺垫。接着,老师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共进行了三次朗读训练:一次是让学生听老师的范读,谈谈听后的感受;第二次是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读出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悲伤感情;第三次老师让学生抓住描写时间过得快的语句进行练读。然后,老师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读后汇报对作者情怀的体会,并对一天时间的匆匆流逝部分进行了指导朗读和齐读。最后,老师让学生齐读了第四自然段和全文。从老师读的设计中能够看出,她注重了重点段落的指导,分别用上了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和默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也兼顾了其他段落的朗读,只用上了全班齐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也让学生读出了个性。
二、留一点儿思考的空间
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高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地探讨,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
例如:在《惊弓之鸟》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讨论找出描写更羸是射箭能手的句子。”在巡视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从“更羸并不取箭”和更羸说的话中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但有一个学生却在小组讨论中响亮地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我认为‘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这句话也能说明他是一个射箭能手。”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让他在全班汇报中发光。但是这个学生的答案并没得到班里同学的赞同,借着这个契机我让该学生说明自己的看法。“假如更羸不是射箭能手,又怎能单独跟随魏王去打猎呢?”这句话让所有的同学都认同了他的说法,并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样做,不正是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吗?
三、留一点儿练笔的空间
读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学写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描述是有条理的,如:《风筝》一课就是按照扎风筝——放风筝——风筝断线——找风筝这一个顺序来描写的,所以我就利用这篇课文中的空白处,让学生有条理地学着写。如:《风筝》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让学生进行续写。写作除了要有条理,还应发挥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在批改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发现: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为什么作文还是平平呢?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如同有了丰收的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的训练挤入阅读课堂,推行以训练为主,在写作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
首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想必也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 所以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阅读课时,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段落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写训练。
其次,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锤炼的,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语句,我们可抓住概括处,扩展写的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五自然段就有这一句“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我让学生模仿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这种句式,让学生从贝壳的颜色和形状进行扩展描写,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资源。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儿发展的空间,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