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成熟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都是校本的和特色化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紧围绕自身的国防科技特色和优势,依托航空航天学科的优质资源,建立综合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平台;以献身国防为主题,营造具有浓郁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得以提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
我国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其核心则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具体实践活动以及环境氛围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引、精神提升和人格塑造。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可以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任何成熟的和成功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都是校本的、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案例。理工科大学在谋划文化素质教育思路时,固然应注重吸收、借鉴综合性大学或其他理工科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更应全面分析学校资源优势,围绕自身特色做文章,充分挖掘本校特有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以我为主,实施校本战略,建构特色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这才是理工科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自身文化品位,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兼备的新型人才的有效之举。
多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紧围绕“建立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通过建立具有鲜明航空航天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以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技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以献身国防为主题的具有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
一、依托航空航天学科的优质资源,建立综合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它通过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系统知识和思想方法,着重对学生人文化育和科学精神熏陶。这一过程既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又包括在知识和情感的作用下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内化过程。针对社会对大学生文化素质要求的多样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航空航天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将科学素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建立了涵盖众多知识领域、课程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1998年,学校召开了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会上确定了以“两课”为核心,以指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方案。从98级起,在理工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文学艺术、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管理等四大类校定选修课,每名学生均需选修8个学分的课程,其中既有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物理与艺术”课程,也有“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概论”等文化课程;建构了以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中华文化课等为主的由25门课组成的“两课”课程体系。为强化“两课”教学,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领导小组,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例会制度,鼓励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荣获“江苏省优秀课程”称号。
第二,为反映现代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就,学校设置了校公共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相应学分的课程。学校鼓励广大教师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开设专业涉及面广,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的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产生了诸如“自然科学与艺术”、“工程力学概论”、“航空航天概论”、“力学认知实验”、“物理演示实验”、“航空发动机的现状”等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优秀课程。
第三,学校通过设置“长空讲坛”名家讲座,每年投入20万元邀请航空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培养事业精神。2002—2005年,学校举办先后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美国航天员查尔斯·杜克、查尔斯·博尔登和梅·杰米森,国防科技精英刘大响院士、屠基达院士,神舟五号副总指挥秦文波,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教授,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杨叔子院士等名家作专题讲座400多场,参加学生达10万余人次。榜样的力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勇于进取、航空报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热情。
二、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实践是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它可以改造人的世界观,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实践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单一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研究表明,素质的内容是与具体的活动相对应,也是在相应的活动中表现的,与某种活动相对应的特定内容的素质主要是在相应的活动中发展的。事实上,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活动之中,也是我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重视实践教育一直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育人传统,现代化的实践教育条件和成熟的实践教育经验也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平台,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
第一,学校定期举办“长空杯”大学生科技节等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着力培养科学素养,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技节的内容涵盖了“挑战杯”校内选拔赛、研究生学术会议、科技创新成果展、国防知识竞赛、“飞豹杯”航空航天知识竞赛、概念飞机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电子制作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CIS大赛、科普知识竞赛、汽车文化周、学术科技周、创业者论坛等竞赛和活动。结合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校形成了创新讲座、创新实践训练与创新竞赛相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格局。近五年来,约有20%的在校大学生参与了各类科技活动。大学生踊跃参与科技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科技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各种形式的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特征的科技中心或实验中心,培养学生得综合素质。1999年,依托学校物理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资源优势,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中心有固定的场地、必要的仪器设备、专门的指导老师,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冶科学情操、增强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宗旨,采取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校区实验管理部指导为辅的运行模式。大学生科技中心相继成立了软件、航模、电工电子、网 络、无线电、机械人等多个工作室,各个部门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在大学生科技中心各项工作的带动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课外科技创新氛围,科技中心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科技作品。2001年以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学校相继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嵌入式系统研究室、大学生飞机设计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基地。同时,学校还投入大量实践教学经费,创办了校实验电视台、外语实验电台、广播站、新闻社,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吸引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从事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目前,它们不仅是学校大学生课外自主开展科技文化活动的重要基地,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科学品格的重要途径。
第三,学校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建立稳定的课外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社会实践的成果显著。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践目的,围绕“文化、科技、卫生”等内容,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建立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基地3个,校级、院系级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近两百个,每年组织万余人参加社会实践。学校已连续14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广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切实实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人民,回报社会,锻炼自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以献身国防为主题,营造具有浓郁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其特点是通过营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是一部“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奋斗史,“航空报国,科技强军”一直是学校办学传统的重要内涵,国防文化也一直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学校始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献身国防事业的爱国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营造了具有浓郁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一,定期举办国防教育专题活动,弘扬航空报国与科学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身就是应新中国对航空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航空报国与科学奉献精神是激励广大师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创造了一个个航空技术奇迹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成为学校的办学传统之一,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学校把每年6月15日确定为“国防宣誓日”,11月确定为“国防教育月”,开展一系列的“投身国防,青春无悔”国防教育活动。学校近几年组织了300余场的国防文化系列讲座,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张召忠等来校作讲座,与广大学生面对面。内容从专业学习到理想教育,从人生历程到爱国教育,从科学普及到人文精神,激励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在校区主干道两旁专门设立了近三百米的文化长廊,展示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文化内容;在将军路校区风景秀丽的砚湖边,设立院士、名师林,精心筹划了院士林植树活动,通过航空航天专家和国防科技精英的植树留念系列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到学者大师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献身科学的热情,丰富了学校的人文氛围,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组织访问国防战线的杰出校友,以他们的成长历程不断激励、引导学生自觉为国防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行业优势,与国防单位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营造国防文化。学校依托行业优势,争取国防单位的支持,在航天、航空及国防工业所属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北空军基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江阴卫星测控基地等在内的50多家考察实习基地,每年由硕博士生和本科生联合组队,分批到这些基地考察调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与南空某师开展国防文化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到国防文化教育基地实地参观,使学生身处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每年邀请50多家国防企业的负责人来校举行就业宣讲会,把优秀的国防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每年举行多场国防系统用人单位的专场招聘会,通过国防单位资料的发放、用人单位海报介绍,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面对面交流,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接受国防文化的熏陶。
第三,招收国防生,让军营文化进校园。学校为保证国防建设的需要,每年通过高考招收200名国防生,现在校国防生人数达到700多名。国防生集中住宿,部队配备专人负责日常管理,每年寒暑假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国防生中组建国旗班,每周一上午6:30,国旗班的同学迈着整齐的步伐,阔步走向国旗广场,雄壮的国歌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周参加升国旗仪式的学生达800多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通过着力打造国防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志愿投身国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2002-2005年学校国防系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45%,超额完成国防任务28.44%。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
我国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其核心则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具体实践活动以及环境氛围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引、精神提升和人格塑造。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可以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任何成熟的和成功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都是校本的、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案例。理工科大学在谋划文化素质教育思路时,固然应注重吸收、借鉴综合性大学或其他理工科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更应全面分析学校资源优势,围绕自身特色做文章,充分挖掘本校特有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以我为主,实施校本战略,建构特色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这才是理工科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自身文化品位,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兼备的新型人才的有效之举。
多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紧围绕“建立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通过建立具有鲜明航空航天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以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技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以献身国防为主题的具有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
一、依托航空航天学科的优质资源,建立综合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它通过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系统知识和思想方法,着重对学生人文化育和科学精神熏陶。这一过程既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又包括在知识和情感的作用下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内化过程。针对社会对大学生文化素质要求的多样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航空航天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将科学素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建立了涵盖众多知识领域、课程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1998年,学校召开了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会上确定了以“两课”为核心,以指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方案。从98级起,在理工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文学艺术、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管理等四大类校定选修课,每名学生均需选修8个学分的课程,其中既有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物理与艺术”课程,也有“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概论”等文化课程;建构了以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中华文化课等为主的由25门课组成的“两课”课程体系。为强化“两课”教学,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领导小组,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例会制度,鼓励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荣获“江苏省优秀课程”称号。
第二,为反映现代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就,学校设置了校公共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相应学分的课程。学校鼓励广大教师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开设专业涉及面广,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的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产生了诸如“自然科学与艺术”、“工程力学概论”、“航空航天概论”、“力学认知实验”、“物理演示实验”、“航空发动机的现状”等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优秀课程。
第三,学校通过设置“长空讲坛”名家讲座,每年投入20万元邀请航空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培养事业精神。2002—2005年,学校举办先后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美国航天员查尔斯·杜克、查尔斯·博尔登和梅·杰米森,国防科技精英刘大响院士、屠基达院士,神舟五号副总指挥秦文波,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教授,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杨叔子院士等名家作专题讲座400多场,参加学生达10万余人次。榜样的力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勇于进取、航空报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热情。
二、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实践是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它可以改造人的世界观,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实践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单一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研究表明,素质的内容是与具体的活动相对应,也是在相应的活动中表现的,与某种活动相对应的特定内容的素质主要是在相应的活动中发展的。事实上,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活动之中,也是我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重视实践教育一直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育人传统,现代化的实践教育条件和成熟的实践教育经验也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平台,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
第一,学校定期举办“长空杯”大学生科技节等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着力培养科学素养,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技节的内容涵盖了“挑战杯”校内选拔赛、研究生学术会议、科技创新成果展、国防知识竞赛、“飞豹杯”航空航天知识竞赛、概念飞机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电子制作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CIS大赛、科普知识竞赛、汽车文化周、学术科技周、创业者论坛等竞赛和活动。结合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校形成了创新讲座、创新实践训练与创新竞赛相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格局。近五年来,约有20%的在校大学生参与了各类科技活动。大学生踊跃参与科技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科技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各种形式的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特征的科技中心或实验中心,培养学生得综合素质。1999年,依托学校物理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资源优势,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中心有固定的场地、必要的仪器设备、专门的指导老师,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冶科学情操、增强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宗旨,采取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校区实验管理部指导为辅的运行模式。大学生科技中心相继成立了软件、航模、电工电子、网 络、无线电、机械人等多个工作室,各个部门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在大学生科技中心各项工作的带动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课外科技创新氛围,科技中心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科技作品。2001年以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学校相继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嵌入式系统研究室、大学生飞机设计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基地。同时,学校还投入大量实践教学经费,创办了校实验电视台、外语实验电台、广播站、新闻社,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吸引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从事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目前,它们不仅是学校大学生课外自主开展科技文化活动的重要基地,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科学品格的重要途径。
第三,学校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建立稳定的课外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社会实践的成果显著。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践目的,围绕“文化、科技、卫生”等内容,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建立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基地3个,校级、院系级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近两百个,每年组织万余人参加社会实践。学校已连续14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广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切实实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人民,回报社会,锻炼自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以献身国防为主题,营造具有浓郁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其特点是通过营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是一部“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奋斗史,“航空报国,科技强军”一直是学校办学传统的重要内涵,国防文化也一直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学校始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献身国防事业的爱国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营造了具有浓郁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一,定期举办国防教育专题活动,弘扬航空报国与科学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身就是应新中国对航空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航空报国与科学奉献精神是激励广大师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创造了一个个航空技术奇迹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成为学校的办学传统之一,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学校把每年6月15日确定为“国防宣誓日”,11月确定为“国防教育月”,开展一系列的“投身国防,青春无悔”国防教育活动。学校近几年组织了300余场的国防文化系列讲座,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张召忠等来校作讲座,与广大学生面对面。内容从专业学习到理想教育,从人生历程到爱国教育,从科学普及到人文精神,激励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在校区主干道两旁专门设立了近三百米的文化长廊,展示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文化内容;在将军路校区风景秀丽的砚湖边,设立院士、名师林,精心筹划了院士林植树活动,通过航空航天专家和国防科技精英的植树留念系列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到学者大师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献身科学的热情,丰富了学校的人文氛围,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组织访问国防战线的杰出校友,以他们的成长历程不断激励、引导学生自觉为国防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行业优势,与国防单位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营造国防文化。学校依托行业优势,争取国防单位的支持,在航天、航空及国防工业所属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北空军基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江阴卫星测控基地等在内的50多家考察实习基地,每年由硕博士生和本科生联合组队,分批到这些基地考察调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与南空某师开展国防文化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到国防文化教育基地实地参观,使学生身处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每年邀请50多家国防企业的负责人来校举行就业宣讲会,把优秀的国防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每年举行多场国防系统用人单位的专场招聘会,通过国防单位资料的发放、用人单位海报介绍,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面对面交流,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接受国防文化的熏陶。
第三,招收国防生,让军营文化进校园。学校为保证国防建设的需要,每年通过高考招收200名国防生,现在校国防生人数达到700多名。国防生集中住宿,部队配备专人负责日常管理,每年寒暑假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国防生中组建国旗班,每周一上午6:30,国旗班的同学迈着整齐的步伐,阔步走向国旗广场,雄壮的国歌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周参加升国旗仪式的学生达800多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通过着力打造国防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志愿投身国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2002-2005年学校国防系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45%,超额完成国防任务28.44%。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