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价值。在各小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积极探究德育教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相融合的高效策略,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生活案例
作为一门塑造学生优良品质、弘扬优秀精神的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在新时代的小学教育中,各学科的教师需要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将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加入“三维”教学目标,同时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优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充分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因此,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具有必要性。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教育的內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优秀家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涵盖了家庭、公共生活与民族复兴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的方面,“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学会沟通交流”“远离不良嗜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都能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的心理问题,推动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 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对学科教学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教师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外,通过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教师有利于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进而实现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比如在讲解《共同商定班级事务》时,教师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要求。
(二)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小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学习知识的需求,而且具有人际交往、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幸福感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更多理论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需求。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处理与家人、老师、朋友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必经之路。比如在讲解《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教师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汉字知识的积累,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从知识涵养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需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明该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实际生活、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并提升学生的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规定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作为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能够通过国家文化、家乡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丰富学生对基本生活知识的积累,符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解《不甘屈辱 奋勇斗争》时,教师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落实新课标,使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认识到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精神。
三、 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策略
(一)树立并完善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反思过程都具有指导作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需要树立基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全方位的学科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时,首先应当树立并完善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目标,以此来使学生清楚自己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应当确立的思想观念,这样有利于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更好地推动学生达到学习成果。
例如,在讲解《学会沟通交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中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的内容,明确“形成理性对待分歧、宽以待人的思想意识”等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认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包涵与宽容”等知识内容,强化学生对“与人沟通的方法”的学习。这样,教师能够有效实现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通过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既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基于此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以及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在正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并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运用信息化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情感,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传扬爱国精神。
例如,在讲解《我们神圣的国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世界地图”,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然后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著名自然景象的图片,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草原的图片,使学生从局部上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再如在讲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我国56个民族共同表演的节目视频,通过视频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的服饰,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文化情境。这样,教师能够丰富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强化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体验,实现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目标。 (三)透过生活案例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德育教育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掘教学资源和德育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某些生活事件、社会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正面案例或者反面案例,也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某些生活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例如,在讲解《我们一家人》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入课堂,如学生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侵犯学生的隐私等,结合这些生活案例向学生讲解“如何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知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阐述“自己眼中的爸爸妈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感恩父母。通过结合生活案例,教师能够使学生掌握关心和帮助家人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意识,推动学生和家长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使学生发展成为高素养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教学内容,能够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强化对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准则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结合德育教育进行教学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树立融入实践的教学思想,在考虑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恰当的实践学习活动,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习过程,带领学生体验、感悟实践学习的过程,以此来实现知情意行的学习效果,这样有利于教师提升学生在优秀道德品质方面的践行力。
例如,在講解《公共生活靠大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内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通场所—火车站”“文化娱乐场所—电影院”“体育场所—体育馆”“购物场所—商场”等生活场景中进行实践学习,践行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行为。以“购物场所—商场”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践行有序结付商品款项、有序上下楼梯等行为。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向学校的其他同学或者自己的家长宣讲文明行为思想,如劝改学校其他同学乱扔垃圾的行为,向家长宣讲文明礼让、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声交谈的思想。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品德素养,树立责任意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继续探究德育教育的高效渗透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展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宗海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
[2]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J].现代交际,2016(15).
[3]于智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问题的对策[J].魅力中国,2015(29).
[4]马万华.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魅力中国,2015(25).
作者简介:
桑吉曼,甘肃省合作市,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三小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生活案例
作为一门塑造学生优良品质、弘扬优秀精神的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在新时代的小学教育中,各学科的教师需要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将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加入“三维”教学目标,同时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优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充分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因此,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具有必要性。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教育的內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优秀家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涵盖了家庭、公共生活与民族复兴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的方面,“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学会沟通交流”“远离不良嗜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都能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的心理问题,推动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 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对学科教学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教师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外,通过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教师有利于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进而实现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比如在讲解《共同商定班级事务》时,教师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要求。
(二)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小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学习知识的需求,而且具有人际交往、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幸福感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更多理论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需求。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处理与家人、老师、朋友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必经之路。比如在讲解《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教师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汉字知识的积累,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从知识涵养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需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明该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实际生活、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并提升学生的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规定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作为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能够通过国家文化、家乡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丰富学生对基本生活知识的积累,符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解《不甘屈辱 奋勇斗争》时,教师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落实新课标,使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认识到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精神。
三、 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策略
(一)树立并完善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反思过程都具有指导作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需要树立基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全方位的学科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时,首先应当树立并完善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目标,以此来使学生清楚自己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应当确立的思想观念,这样有利于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更好地推动学生达到学习成果。
例如,在讲解《学会沟通交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中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的内容,明确“形成理性对待分歧、宽以待人的思想意识”等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认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包涵与宽容”等知识内容,强化学生对“与人沟通的方法”的学习。这样,教师能够有效实现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通过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既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基于此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以及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在正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并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运用信息化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情感,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传扬爱国精神。
例如,在讲解《我们神圣的国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世界地图”,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然后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著名自然景象的图片,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草原的图片,使学生从局部上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再如在讲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我国56个民族共同表演的节目视频,通过视频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的服饰,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文化情境。这样,教师能够丰富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强化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体验,实现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目标。 (三)透过生活案例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德育教育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掘教学资源和德育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某些生活事件、社会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正面案例或者反面案例,也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某些生活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例如,在讲解《我们一家人》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入课堂,如学生向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侵犯学生的隐私等,结合这些生活案例向学生讲解“如何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知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阐述“自己眼中的爸爸妈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感恩父母。通过结合生活案例,教师能够使学生掌握关心和帮助家人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意识,推动学生和家长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使学生发展成为高素养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教学内容,能够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强化对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准则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结合德育教育进行教学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树立融入实践的教学思想,在考虑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恰当的实践学习活动,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习过程,带领学生体验、感悟实践学习的过程,以此来实现知情意行的学习效果,这样有利于教师提升学生在优秀道德品质方面的践行力。
例如,在講解《公共生活靠大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内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通场所—火车站”“文化娱乐场所—电影院”“体育场所—体育馆”“购物场所—商场”等生活场景中进行实践学习,践行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行为。以“购物场所—商场”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践行有序结付商品款项、有序上下楼梯等行为。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向学校的其他同学或者自己的家长宣讲文明行为思想,如劝改学校其他同学乱扔垃圾的行为,向家长宣讲文明礼让、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声交谈的思想。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品德素养,树立责任意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继续探究德育教育的高效渗透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展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宗海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
[2]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J].现代交际,2016(15).
[3]于智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问题的对策[J].魅力中国,2015(29).
[4]马万华.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魅力中国,2015(25).
作者简介:
桑吉曼,甘肃省合作市,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