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林卡钢琴作品《夜莺》的情感分析与演奏处理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04年6月,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出生于俄罗斯文化底蕴丰厚的斯摩棱斯克地主庄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格林卡有机会接触俄罗斯民间音乐。格林卡受到民间音乐的启蒙,他在幼年时期就培养出了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这为格林卡日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其发扬传统音乐文化埋下种子。
  一、格林卡的艺术创作
  格林卡作为俄罗斯音乐的伟大创始人,先后创作出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响彻世界各个角落。其中钢琴变奏曲《夜莺》就是非常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乐曲是根据同名声乐曲《夜莺》改编而成,其大量运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以及俄罗斯民族舞蹈音乐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性。整个作品前后呼应,时而轻盈欢快,时而震撼人心,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情感完美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格林卡一生的音乐创作,毫无疑问促进了俄罗斯音乐的发展。青年时的他创作出优秀浪漫的乐曲《穷歌手》《威尼斯之夜》,中年游学欧洲,创作了室内乐《悲怆三重奏》等优秀作品。1834年春,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这一作品流露了俄罗斯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象征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的诞生,首演时取得了社会各界一致的认可,被人们誉为“俄罗斯歌剧的曙光”,达到了俄罗斯歌剧的巅峰。紧接着格林卡又创作出一部以神话为背景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为今后的神话史诗歌剧打下根基。格林卡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音乐创作事业,为后世所敬仰,“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的称号当之无愧。
  二、格林卡音乐的创作风格
  (一)具有民族特色和爱国主义情怀
  格林卡年幼时期,他的音乐创作只有出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眷恋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在格林卡的创作里,也大多包含了祖国故乡的民族音乐特色。在作品的选材上,他乐于在本民族取材,喜欢将自己对祖国和对民族的爱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交响幻想曲《卡玛琳斯卡亚》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此曲充分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在乐曲的主题变化中,其采用了木管、小提琴以及三弦琴等民族乐器,不仅勾画出俄罗斯人民热闹非凡的舞蹈场面,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之间温馨的生活氛围。再看格林卡的钢琴变奏曲《夜莺》,格林卡自己化身为夜莺,通过夜莺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夜莺》中不同的变奏代表着安宁时期的祖国、战乱中的祖国以及战争胜利时的祖国等,这些都表现了他在音乐创作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作品的多元化
  格林卡一生在外求学,他热爱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大量吸收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例如:柏辽慈交响曲的激情、肖邦圆舞曲的浪漫、格鲁克歌剧的刚烈以及老施特劳斯的优美,都使格林卡所创作作品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三)具有民主精神
  格林卡的创作具有的民主精神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还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在音乐方面,他注重民族传统同时也注重人民的音乐创造力。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作曲家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在他看来,音乐是民族创作的,音乐的发展与人民息息相关。格林卡在作品的题材上也普遍与人民联系在一起。例如,歌剧《伊凡·苏萨宁》不仅采用了俄罗斯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题材,还刻画出人民群众大无畏的光辉形象。另外,格林卡作品里具有的民主精神与1825年12月的人民起义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这在他艺术道路上有着重要影响。
  三、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
  (一)创作背景
  变奏曲《夜莺》是格林卡在1933年根据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阿里亚比的声乐作品《夜莺》改编的。这首声乐作品旋律优美,由花腔女高音独唱,乐曲很多片段描绘了夜莺的叫声,使听众身临其境。这首声乐作品是作者亚历山大·阿里亚比在思念自己喜欢的姑娘时写下的,目的是想要通过这首情歌表达自己内心对恋人的思念和爱慕。这首情歌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创作人,成为很多作家、诗人、音乐家的创作素材。
  钢琴曲《夜莺》属于一首变奏曲,“变奏”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义就是乐曲主题所具有变化性,后来随着“变奏”形式的发展,变成了我们熟知的“变奏曲”。在格林卡改编的这首变奏曲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采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他将本民族音乐元素和自己的创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钢琴变奏曲使《夜莺》呈现在大众面前,不但保留了经典曲调,还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元素,使得整首作品更加婉转动听,让人回味无穷。
  (二)《夜莺》的情感分析与演奏
  乐曲《夜莺》第一变奏中,第一部分主题部分两次转换到中声部,演奏旋律尤其突出,演奏情绪热烈、活泼,犹如夜莺在此起彼伏地唱歌。
  开始的四个小节都是左手表现出来的,前三小节左手的琶音要柔美清晰地弹出来。琶音的速度一定要快,清晰地弹出每个音的同时要注意呼吸,手腕一定要放松,要刻画出夜莺的鸣叫声。右手的下行旋律节奏感要强,表演者在弹奏时要找准旋律线条,此时情绪隨着乐曲层层递进,仿佛在倾诉,又仿佛在回忆,速度变得稍快,声音由弱到强,到达顶点后又回归到平静,最后以一个三级和弦收尾。
  第二变奏中,主要出现了三连音和六连音。在这里作者采用具有俄罗斯民族舞蹈特色的旋律,生动地将夜莺形象刻画出来,使受众仿佛看到夜莺欢快地啼叫和百鸟齐鸣的画面。
  开始时连用六连音,弹奏时要注意手掌架子不能松,下键要干净清晰,把每个音都弹得饱满。右手的弹奏时下键要快,每个音要弹奏均匀。
  此乐章的整体风格轻快活泼,最后一气呵成沉稳地停留在八度音上。随后,由原来的四四拍转化为四二拍,力度也由强到弱。在这一变奏中,乐曲主要通过采用俄罗斯民间舞蹈的音乐特色,展现出了俄罗斯人民自由洒脱的性格。
  在接下来的第三变奏中,乐曲开始转向了大调,这一部分的旋律温暖、柔和,仿佛两只夜莺在深情地对唱,使观众情绪也跟着高低起伏。
  右手弹奏时要手肚触摸琴键,弹奏时注意控制触键的力度和速度,采用委婉缠绵的方式进行弹奏。而左手运用的三连音伴奏要弹的很均匀,弹奏力度也要分出层次来,使整个乐段的旋律音调柔和、温暖。格林卡通过采用这种抒情方式表现自己对俄罗斯民族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深深赞美,并且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向往。
  第四变奏是整个乐曲中最简短的部分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此处为快板,并且出现了大量十六分音符,调性又重新回到了小调,一开始右手出现的两个琶音就像流星一样忽然坠落,打破了这片原本寂静的夜空。
  在这里每一个音都是干净利落的,手臂带动感很强,手指直接下键,指尖一定要稳稳地撑住,不要塌架。左手则一开始就是连续跑动音型,一小节一乐句,指尖在快速跑动的同时要有乐句的呼吸和力度的强弱对比,此时应该注意踏板不能浑浊不清。一直到最后,左右手开始了反向进行,力度越来越强,手指抓紧琴键的同时利用手臂带动的方式弹奏。格林卡从小经历无数战争,懂得无家可归的痛苦,所以他反对战争、反对压迫,追求自由。在演奏时,演奏者要注意情绪的表现,表达出作者面对战争时内心的抗拒和呐喊。
  在乐曲的尾声中,格林卡对之前各变奏里出现的所有旋律进行了综合整理,使整个尾声充满活力,与主题遥相呼应、贯穿始终,通过不断的旋律变化,形成了一种光辉、伟大的音乐形象。
  尾声处演奏的技巧较多,有半音阶、左手跨越、装饰音等,在弹奏半音时要注意指法的运用,指法是否正确也影响着弹奏的速度。左手跨越上演奏者主要注意两只手交替弹奏时不要断开,要把音弹连贯,追求快、稳的同时,整体弹奏力度和音色要到位,展现出一种雄伟的气势。此乐段深切地表现出格林卡对祖国的热爱、民族的关怀,以及渴望回归祖国怀抱的炙热之心。
  四、结语
  钢琴变奏曲《夜莺》中大量运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舞蹈音乐特色,具有民族性。整个作品前后呼应,时而轻盈欢快,时而震撼人心。格林卡通过钢琴变奏曲《夜莺》不仅传承了俄罗斯民族音乐,还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都融入到这首乐曲中,表达了他内心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玉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作者简介:李江宁(1982-),女,甘肃平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器乐教学与演奏方法。
其他文献
每当谈到诗歌《乡愁》的作者,海峡两岸的读者会想起乡愁诗人余光中,也会想起温柔谦逊的席慕蓉。虽然两人都在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都有前往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国外学习深造的经历,最后定居于台湾,有着同样的离乡别井、念亲怀乡之情,但21岁离开厦门、曾在故乡生活的余光中(祖籍福建)和6岁离开重庆、从未涉足过原乡的席慕蓉(祖籍内蒙古)终究只能写下两首不一样的《乡愁》。  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下文简称余作)
期刊
“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楚霸王项羽兵败被困时,与爱妾虞姬和爱马诀别的故事。1985年,香港当代作家李碧华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霸王别姬》。1992年,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的电影《霸王别姬》由陈凯歌执导开拍。1993年,电影《霸王别姬》在香港上映,并于同年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是中国首部获此殊荣的影片,也是唯一一部同时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
期刊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一生成就卓著,功勋斐然。他不仅在治国安邦方面有杰出贡献,而且在哲学思想方面取得光辉璀璨的成就。其民众观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净化和治国安邦有着深远的意义。民众观的主要思想核心是顺民意、安民心、爱民众。本文基于王阳明的“三一理论”,即天人一体、万众一心、知行合一,对王阳明的民众观与当代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提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
期刊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个奇人,世人给他身上所贴的身份标签有僧人、诗人、小说家、革命家等。陈灨一评论说:“苏曼殊,以诗人致力革命,所著诗文小说脍炙人口。擅语言学、梵文及英、日、德、法诸国文字,无不精谙。”苏曼殊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革命者,纵观其一生经历,随着革命浪潮起起伏伏,但不变的是他的爱国之心。  1894年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巨变,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使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尽管此
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几年,网络综艺节目兴起,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垂直网络综艺。垂直网络综艺与传统网络综艺有着类似的节目符号体系,但是由于目标受众的不同,垂直网络综艺在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与网络综艺节目有所区别。在传媒由新媒体向融媒体过渡的新阶段,网络综艺如何正确地建立一种符号引导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乐队的夏天》本档节目的编码优势,分析垂直网络综艺如何符号化。  一、面
期刊
尤金·奥尼尔一生中写出多部令世人称颂的剧作,其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天边外》是他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也是他创作第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剧本。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学传统创作的角度,分析《天边外》中描述的结核病对整部戏剧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强化方面的作用。  多幕剧《天边外》是尤金·奥尼尔创作第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写实戏剧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奥
期刊
康德批判继承了朗吉弩斯、艾迪生、伯克等人的崇高理论,将崇高分为数学上的崇高和力学上的崇高这两个部分。本文主要系统阐释了康德的崇高理论,指出了其理论的部分缺陷。  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欧洲在文学艺术上掀起了一场反对古典主义、崇尚浪漫主义的运动。人们向往严峻的高山、广阔的自然,要求改革、要求创新,向往天性的解放、强烈情感的释放。这就是18世纪以后崇高范畴被重新重视起来的原因。学者钱进在《康德
期刊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常见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洪昇选择了戏曲这一较为通俗的文学体裁,在创作的过程中雅化了曲辞,并表露出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与思想情感,使得原本面向普通民众以娱乐功能为主的戏剧,具有了文人化的特征。  一、对李杨感情的理想化  (一)相关作品中的杨妃形象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把原本已是寿王妃的杨玉环写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真少女,用“天生丽质难自弃”描写其美貌,也用“后宫佳丽
期刊
《巫术师》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尼古拉斯的“反英雄”和“叛逆者”形象成了英国青少年争相效仿的对象。本文主要借助过渡仪式,剖析过渡仪式中主人公成长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揭示主人公在这三阶段的行为变化和内心嬗变,分析他在神戏仪式中不断成长的经历和过程。  一、约翰·福尔斯和《巫术师》  约翰·福尔斯(1926-2005)是英国当代出类拔萃的小说家之一,他耗尽毕生时间,反复推敲修改的《
期刊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创作的大曲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了顶峰,无论是曲式结构,或者是演出规模,都鲜有出其右者。像唐大曲这样庞大的乐舞,在封建社会,也只能存在于宫廷贵族阶层,只有君王有权利、有能力调动如此多的艺人进行排演。同时,统治者会根据个人的喜好编排乐曲,已知著名的唐代大曲,如《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在产生过程中都能看到唐朝历代帝王的身影。  在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当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