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理论视阈下的《巫术师》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_H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巫术师》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尼古拉斯的“反英雄”和“叛逆者”形象成了英国青少年争相效仿的对象。本文主要借助过渡仪式,剖析过渡仪式中主人公成长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揭示主人公在这三阶段的行为变化和内心嬗变,分析他在神戏仪式中不断成长的经历和过程。
  一、约翰·福尔斯和《巫术师》
  约翰·福尔斯(1926-2005)是英国当代出类拔萃的小说家之一,他耗尽毕生时间,反复推敲修改的《巫术师》引起社会的轰动。《巫术师》是福尔斯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不但被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经典,也是英美各大学英语系20世纪英国小说课程的必读作品。作家盖伊·达文波特(Guy Davernport)盛赞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和文义最丰富的作品之一。”美国散文作家约瑟夫·艾本斯坦(Joseph Epstein)认为:“这部小说高超地将作者对二次世界大战、现代欧洲历史的研究融合于年轻男女多重爱情的文本,是一部文学佳作,是一部具有开化意义的作品。”
  二、过渡仪式
  (一)过渡礼仪的内涵
  民俗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在《过渡仪式》中这样阐释过渡意识:“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态、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所举行的仪式。”所有的过渡仪式都经历着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他把过渡仪式分为三个阶段,即分离(separation)阶段、阈限(limen transition)阶段、融合(reaggregation)阶段。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对阈限概念兴趣盎然,并把仪式理论加以扩充,他把阈限阶段分为前阈限(preliminal)、阈限(liminal)、后阈限(post luminal)。他认为阈限是“一种模棱两可,似非而是的状态”,在阈限阶段,由社会等级导致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二元对立的阶段关系甚至会颠倒过来。
  (二)《巫术师》的过渡仪式分析
  1.分离阶段
  在《巫术师》中,尼古拉斯对英国中产阶级假模假样的生活方式深恶痛绝,仿佛自己是真诚善良的人,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给父母和祖辈,他对于自己家庭没有出现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而满腹抱怨,“一代又一代,尽是船长,牧师、海员、小乡绅”。在他得知父母由于飞机遇到雷暴雨而双双逝世的消息,“震惊之后,我几乎产生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自由了”。
  尼古拉斯对虚伪和谎言恨之入骨,好像表明他是一个正人君子。然而现实中,他非常虚伪,无法正确地处理和女性的关系。他对女性满口谎言,并极力控制女性。他把女性分为两类:被爱的和被利用的。他和不同的女孩约会,却从来不付出真心,最终无情地抛弃她们。
  2.寻找身份的阈限阶段
  在《巫术师》中,尼古拉斯来到希腊小岛。随后,他在岛上遇到了布拉尼岛屿的富翁康奇斯,他是一位睿智的哲学家、预言家,他扮演着柏拉图笔下掌控木偶人的巫术师,他通过布置宏大的神戏舞台激发了尼古拉斯在阈限阶段的成长。在福尔斯的《智者》中,神戏的原则是造物主创造出一种能够让统治者自我管理、自我治疗的情境,激发受教育者能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自由选择、自由成长。神戏第二个作用是消失,神在启蒙教育人后自然消失,人们不知道神的真实面目,更不知神在何方。经历神戏得到人生启迪和道德暗示的尼古拉斯进入了阈限阶段。他的“阈限人”身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对责任的疑惑;第二,他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第三,他对对方身份的不确定。
  人类学仪式和象征研究的大师特纳曾指出,仪式中有个能带领“阈限人”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正确的心态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训导者。这个训导者,往往由长者担任,他代表那些绝对的、不证自明的、表达了普遍美德和共同利益的社会价值观。
  小说中,康奇斯现身说法,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战场上逃跑当逃兵的遭遇,说明责任的重要性。康奇斯为了所谓的自由,选择做逃兵,因此,终生生活在黑暗的阴影中,心中不能释怀这种不负责任的自由带来的缺憾。康奇斯的故事使得尼古拉斯想起了艾莉森,“想起了她看到我的那个眼神,我明白了爱情不可得,生命也易逝”。
  小说中,康奇斯回忆了自己曾在纳粹德国统治下作为岛民领袖的痛苦。他被迫在纳粹军官的监督下亲手杀害了被俘的游击队员。因为如果不杀游击队员,所有在场的岛民就会被处以极刑。这两难的抉择就像魔法师的骰子游戏,不管如何选择都是死亡之签。尼古拉斯开始认识到现实世界中自由选择的困境,反思自己先前对于爱情幼稚的理解。正如特纳所说:“阈限能被部分的表述为反思阶段。”他也逐渐意识到强调自由的同时,要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神在神戏当中就像魔法师变魔法一样,神在神戏中若隐若现,以不直接干涉的方式去干涉,以看不见的方式让人感知。“一个人通过扮演神的角色教会另一个人如何获得自由,然后再让别人看清自己不是神。”
  尼古拉斯在神戏当中受到数次冲击后使他从虚幻的现实中清醒过来,也象征着一个现代人从满是幻象的虚拟世界走向更为真实的理念世界,也是对人类在一个偶然世界里面认知到真这个绝对概念的艺术性演绎。领悟之前的尼古拉斯总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而看不清真实的处境,而尼古拉斯的领悟过程,体现了“心灵从纯粹影像的天地上升到可见事物的天地,再上升到理性世界的直觉的进程”。
  3.幡然领悟的聚合阶段
  作家福尔斯在《智者》中,提出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将人类分为两种:拥有道德和智慧的精英,无思想而盲从的大众。前者为“少者”,后者為“多者”,双方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个体内部就包含有少者和多者的特点,少者的特点在个体内部多一些就成为智者,而多者的特点多一些就可能成为大众。少者虽是社会精英,但这并不意味着少者能成为社会的领导力量;多者可能拒绝听从少者,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听从。个体只有将少者和多者的特点相融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康奇斯是一位拥有道德和智慧的老者,他在精神、肉体上拯救芸芸众生,而尼古拉斯就是被智者引导的人。康奇斯的任务就是在神戏中教导尼古拉斯成为自己的智者与巫术师,而后者经历磨难和考核的结果直接决定尼古拉斯是否有资格成为精英。
  三、结语
  在《巫术师》中,尼古拉斯从极端蔑视社会、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沉溺幻想,到在小岛接受魔法师的神戏教化,逐渐抛弃幻想直到最后达到对现实的理性认知,拥抱现实,实现自我,以最终再次回到伦敦与艾莉森见面结束。小说中,尼古拉斯在魔法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意识的成长,正如福尔斯强调的“个人应该知道什么,但更加强调一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认识。”
  (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形势下的大学英语综合改革——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zdjy1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中有着对下人形象的描写,他们身份低微,日常忙碌只为糊口,更谈不上拥有人权,作者对他们因受封建压迫而出现身体与心理的损伤的描写兼而有之,而下人里,又以对女性的描写最为突出。身为下人,受社会阶级的压迫,而又因为是女性,受天生性别所带来的不平等对待,所以在书中更加具有代表意义。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法,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下层女性生存的困难。
期刊
王维诗歌在“文”和“质”间能保持均衡,“清”与“厚”的均衡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简而言之,其既能做到文辞上的朴素纯洁,又能做到内蕴上的厚重丰富。  一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说,“清”与“厚”实质上涉及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观中的“文”与“质”这一对基本概念。《论语·雍也》中便曾以“文质”论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内蕴胜过言辞,就会显得粗野,如果一个人的
期刊
每当谈到诗歌《乡愁》的作者,海峡两岸的读者会想起乡愁诗人余光中,也会想起温柔谦逊的席慕蓉。虽然两人都在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都有前往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国外学习深造的经历,最后定居于台湾,有着同样的离乡别井、念亲怀乡之情,但21岁离开厦门、曾在故乡生活的余光中(祖籍福建)和6岁离开重庆、从未涉足过原乡的席慕蓉(祖籍内蒙古)终究只能写下两首不一样的《乡愁》。  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下文简称余作)
期刊
“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楚霸王项羽兵败被困时,与爱妾虞姬和爱马诀别的故事。1985年,香港当代作家李碧华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霸王别姬》。1992年,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的电影《霸王别姬》由陈凯歌执导开拍。1993年,电影《霸王别姬》在香港上映,并于同年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是中国首部获此殊荣的影片,也是唯一一部同时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
期刊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一生成就卓著,功勋斐然。他不仅在治国安邦方面有杰出贡献,而且在哲学思想方面取得光辉璀璨的成就。其民众观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净化和治国安邦有着深远的意义。民众观的主要思想核心是顺民意、安民心、爱民众。本文基于王阳明的“三一理论”,即天人一体、万众一心、知行合一,对王阳明的民众观与当代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提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
期刊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个奇人,世人给他身上所贴的身份标签有僧人、诗人、小说家、革命家等。陈灨一评论说:“苏曼殊,以诗人致力革命,所著诗文小说脍炙人口。擅语言学、梵文及英、日、德、法诸国文字,无不精谙。”苏曼殊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革命者,纵观其一生经历,随着革命浪潮起起伏伏,但不变的是他的爱国之心。  1894年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巨变,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使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尽管此
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几年,网络综艺节目兴起,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垂直网络综艺。垂直网络综艺与传统网络综艺有着类似的节目符号体系,但是由于目标受众的不同,垂直网络综艺在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与网络综艺节目有所区别。在传媒由新媒体向融媒体过渡的新阶段,网络综艺如何正确地建立一种符号引导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乐队的夏天》本档节目的编码优势,分析垂直网络综艺如何符号化。  一、面
期刊
尤金·奥尼尔一生中写出多部令世人称颂的剧作,其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天边外》是他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也是他创作第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剧本。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学传统创作的角度,分析《天边外》中描述的结核病对整部戏剧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强化方面的作用。  多幕剧《天边外》是尤金·奥尼尔创作第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写实戏剧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奥
期刊
康德批判继承了朗吉弩斯、艾迪生、伯克等人的崇高理论,将崇高分为数学上的崇高和力学上的崇高这两个部分。本文主要系统阐释了康德的崇高理论,指出了其理论的部分缺陷。  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欧洲在文学艺术上掀起了一场反对古典主义、崇尚浪漫主义的运动。人们向往严峻的高山、广阔的自然,要求改革、要求创新,向往天性的解放、强烈情感的释放。这就是18世纪以后崇高范畴被重新重视起来的原因。学者钱进在《康德
期刊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常见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洪昇选择了戏曲这一较为通俗的文学体裁,在创作的过程中雅化了曲辞,并表露出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与思想情感,使得原本面向普通民众以娱乐功能为主的戏剧,具有了文人化的特征。  一、对李杨感情的理想化  (一)相关作品中的杨妃形象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把原本已是寿王妃的杨玉环写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真少女,用“天生丽质难自弃”描写其美貌,也用“后宫佳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