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常见形式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古代汉语常用句式之一的判断句,是今人阅读文言文最易忽视甚至发生理解偏差的句式之一。因此,笔者在继承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此拟就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形式作粗浅的梳理和探讨。
  一、主语+者+谓语+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直接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在主语的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二、主语+谓语+也
  只用“也”字表示坚决、确定的语气,不用“者”字提顿,构成“甲,乙也”的格式。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六国论》)。
  这里要说明的是,句末带有语气词“也”的句子也不一定全是判断句, 有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如:“晋国之忧可立俟也。”
  三、主语+者+谓语
  只用“者”字提顿,不用“也”字收尾,构成“甲者,乙”的格式。不过,这种句式相对来说比较少。如:
  1.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2.地者,先君之地(《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八回》)。
  四、主语+谓语+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一般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构成了“甲,乙”的格式。例:
  1.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大将军,忠臣(《汉书·霍光传》)。
  有时在句末会出现“耳”这种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常有修辞上的作用,即表示轻蔑。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鸿门宴》)。
  六、主语+副词+谓语
  用副词“乃”、“则”、“即”等加强肯定判断,有时还用“皆”、“诚”、“素”等表示肯定,一般可译为“便是”、“就是”。值得一提的是“乃”、“则”、“即”等只是加强肯定判断而已,并非判断词。如: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上面我们分析的都是肯定判断,判断句中还有一种就是否定判断句。古汉语否定判断句的常见格式是用否定副词“非”来否定谓语,一般译为“不是”。例:
  1.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2.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为”字句特别类似于判断句,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鸿门宴》)。
  王力先生指出:这是“用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因此这种句子不是判断句。
  但我要说的是,“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
  即使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其他文献
摘 要: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是教学活动的严重失职。为了语文教学,为了学生,但愿每个语文教师都来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把语文教学推向与时代同步的多元化平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非智力因素 优化教学    在新的课改精神之下,不要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是教学活动的严重失职。除了加强学生的智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作为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 高效    合作学习是新时期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改下的积极产物,多年来有着重要的地位。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合作
期刊
摘 要:“教”的主体是老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和“学”同时既是信息载体又是信息受体,双方都以对方为对象,或传播教学信息,或反馈接受教学信息。传播和反馈的过程,便是教师与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的过程。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师生交流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必要性  正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的信息交流,构
期刊
乡土地理材料是初中地理必然要涉及的内容,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这些生动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地理课的质量。  一、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才会将这种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作文。生活给作文提供了基础,没有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学生来说,作文不是别的,它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见闻的载体、真情的表露、思维的火花。所以,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体验的机会,让孩子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写作文。  一、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应担负起指导学生选题、研究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视野及能力所限,对于研究型学习的选题范围、选题方向的把握是不太准确的,对研究性学习资源的选择、利用以及搜集、整理资源的方法是不太熟悉的,所以需要教师给予各方面的指导。  一、地理研究性课题的开发要运用智慧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紧密结合教学进度,选择研究性学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认为对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了下面几种导入方法,现加以浅述。  一、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可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期刊
摘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用脑筋,多让学生感受师爱、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化静为动、互相竞赛,相信课程改革一定能够成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培养 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在潜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
期刊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实,高楼才能坚固。学习数学也是一样的,只有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学得扎实,运用娴熟,才能为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初中平面几何中的概念定理非常多,不能靠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通过归纳、类比加深记忆,通过做题理解、熟练掌握定理。这些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图形,熟练掌握它们对学习几何有很大的帮助。  一、角平分线与三角形全等 
期刊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各种新模式、新手段、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韵味。在我们被这些“新模式”牵着鼻子不断跑的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最原始的东西——“理想+行动”。  一、理想  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理想”,主要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希望”,一种“激情”,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