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土地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路径探析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农村的土地纠纷逐渐增多,基层社会矛盾愈演愈烈,故对土地纠纷解决机制进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河南省C县为例,从农村土地解纷机制的现状切入,分析既有解纷机制的不足,试图探索新时代我国农村土地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方式。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土地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拥有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做到“新担当新作为”,解决好农村土地问题便迫在眉睫。本文以C县为例,针对土地权属、合同、征收、侵权等农村土地纠纷的解决方式进行探究,寻求多元化的解纷机制。
  一、新时代我国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规定了我国农村土地纠纷的解决机制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裁决、复议以及诉讼。在农村,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检验以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的方式来应对土地纠纷。
  在地缘关系较为紧密的农村,具有简单、快捷、不伤和气等特点的和解在土地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调解由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组成。其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农村乡土情结影响的人民调解是我国农村土地纠纷的主要解决方式。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包括行政调解和行政裁决,虽然前者不是土地纠纷解决的法定方式,但后者在《土地管理法》中有明确的体现。受行政体制运行等方面的影响,两者均没有在农村土地纠纷中发挥应有作用。仲裁制度定位稍有偏差在農村纠纷中应用较少。随着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诉讼虽作为土地纠纷的解决方式之一,但村民不经常采用。
  二、新时代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方式的不足
  实践表明,我国现有的以调解为主的纠纷解决方式对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防止其激化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农村土地纠纷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现有的纠纷解决方式也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
  (一)和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性,当事人易反悔,纠纷解决不彻底
  在农村的土地纠纷中,和解是人们最先、最愿选择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当事人会委托本家族有威望的长者或有能力的亲朋出面劝和,劝解双方签订和解协议,尽量不伤和气解决矛盾。但由于和解协议的非强制性,双方事后易反悔,纠纷便会二次发生,致使彼此间的矛盾无法根除。
  (二)调解组织不健全,调解人员素质低,调解缺少制度保障
  尽管人民调解在农村纠纷解决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但仍有部分村未设人民调解委员会,土地纠纷不能有效解决。有些村虽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但普遍存在组织制度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充足、调解员水平底、调解程序不规范、专职调解比例低等弊端,使调解结果容易改变或不公正,甚至出现重复调解、多次调解现象,极大限制了调解功能的发挥。
  (三)仲裁制度定位偏离,仲裁员水平有待提升
  与诉讼机制相比,当事人更容易接受民间仲裁。但由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制度定位稍有偏差,使其行政化色彩较重,缺乏独立性。仲裁机构的设置和运行常被行政机关干涉,使其中立性和结果的公正性无法得到保障。
  (四)法未明确行政调解,行政裁决适用面窄,行政解纷机制缺乏
  行政机关比较了解农村土地的权属情况,但我国法律却没有明文规定行政调解在农村土地纠纷中的适用空间。由于“法无授权即禁止”,行政机关尚未完全发挥行政调解这一职能。具有准司法性质的行政裁决在农村宅基地权属争议的纠纷解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土地管理法》以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行政裁决在土地纠纷解决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但该规定十分抽象,加之实效性较差、适用范围不断缩小,行政裁决功能被抑制。
  (五)诉讼机制审理周期长,成本较高,方式不灵活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立案难、申诉难、执行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存在审理周期长、成本较高、方式不灵活、程序复杂、事后救济保障不足等弊端,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他救济方式,妨碍社会道德作用的发挥,其他社会规范也被影响。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路径
  将现有解纷机制有机衔接、协调运作,可以弥补农村既存土地纠纷解决方式的缺陷,有利于形成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设立村规民约,发挥“民间法”在土地纠纷中的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不适合农村,“法律在农村没有出路”便显现出来。只有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重视本土的传统和惯例,并考虑其在农村的特殊地位,加快农村内生型立法的步伐才能使上述现象得以改观。故,首先要妥善处理国家法和民间法(即农村自治规范)的关系,使两者既能在法治秩序下共存,也能在不违背现行基本法的基础上,将某些民间社会规范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其次,把国家法与乡土正义结合到一起,并在法律原则的框架内灵活运用,适度发挥。若两者发生冲突,要尽量引导双方协商解决。最后,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对纠纷双方的和解协议进行规定,增强和解协议的约束力,若一方不履行协议应承担相应责任。
  (二)完善调解组织及其架构,提高基层调解员素质,注重程序的合理性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土地纠纷当然不容忽视。首先,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在基层人民政府及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立专门的调解委员会,使大量土地纠纷在基层化解。其次,优化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在村委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吸收基层司法工作人员、基层妇联等群众性组织中的成员和基层党员、教师、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等,他们在本村有一定的威望且对本村乡情较为熟悉,有利于纠纷的调处。再次,为使调解员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保障调解效果,必须对其进行专门培训。最后,重视调解程序。从纠纷起因着手,了解实际情况并调查核实,努力在争议焦点中调处协商,寻求双方的共识,在程序上促进纠纷的解决。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公证部门在节约司法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的效力,这就需对经调委会调解后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公证,防患于未然。   (三)明确仲裁机构中立地位,回归仲裁程序的民事性,提升仲裁员素质
  坚持仲裁制度民间性和自主性的本质,弱化行政色彩,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仲裁机制在农村土地纠纷中的作用,体现民事仲裁的本质属性。首先,要清晰仲裁机构与行政机关间的界限。行政机关不得参与、干涉仲裁机构的设置和运行,确保仲裁活动的中立性和仲裁结果的公正性。其次,保障仲裁程序中地域和事务管辖的非强制性,使意思自治在仲裁程序中得以贯彻,在《仲裁法》的程序框架内充分发挥农地纠纷中仲裁程序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最后,充实仲裁员队伍,提高仲裁员素质。通过当事人有偿选择仲裁员的方式,发挥经济导向作用,激励优秀人才加入。同时,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明确仲裁员任职应熟悉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掌握必要法律知识,并对其进行定期的考核。
  (四)明确行政调解法律地位,发挥行政裁决应有作用,完善行政机制
  完善以乡镇司法所为主导的行政机制。乡镇司法所是政府主导下农村纠纷解决的行政机构,其在遵循国家法的基础上兼顾了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有利于解决纠纷。
  进一步发挥行政调解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乡镇司法所设专门的土地调解部门,使法制机关的专业优势得以发挥。第二,由当事人启动该程序,为维护程序公正,要在运行中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树立行政调解权威,使当事人受到行政调解协议的约束。为克服行政裁决法律定位抽象、适用面窄的缺陷,不仅要成立具有独立性的专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行政裁决机构,严格规定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标准,使行政裁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得以提升,还应明确规定裁决程序,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启动条件,在运行过程中贯彻行政回避制度,保障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权。此外,还要明确行政裁决的救济途径,即当事人对裁决结果不服可提起诉讼。
  (五)实现诉讼与非诉解纷机制的有效衔接,构建多元化土地解纷机制
  使诉讼与其他非诉解纷机制联结互动,不仅要通过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及司法调解等途径化解矛盾,体现司法机制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发挥司法本身的纠纷解决功能,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基层法院对基层调解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的调解机制,实现司法和调解的互动。在实体方面,人民法院对已达成调解协议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审理时,若对调解协议进行变更或撤销,应告知作出该调解协议的调解委员会或当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在程序方面,基层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若发现人民调解员违反自愿调解原则,强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要及时向该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改正意见,责令其纠正。其次,使司法机制与民间调解和行政解决机制相衔接,当农村土地纠纷无法通过后两者解决时,司法应起到兜底的作用。我国农村土地纠纷的解决方式中仲裁范围远大于法院受案范围,为避免当事人的诉权受到限制,应使两者受案范围保持一致。最后,积极发展完善法院对和解、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解纷机制处理结果予以确认的司法审査制度。若非诉解纷机制的处理结果对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由法院代表国家主动进行司法审查。程序合法的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调解机构作出的纠纷解决协议经人民法院司法审查并予以确认后具有法律效力,此时,法院应确保诉讼外解纷机制处理结果的执行。
  参考文献
  [1]刘震宇,王崇敏.我国农村土地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J].海南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4(5):102-107.
  [2]罗芒.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4.
  [3]曲颂,夏英,吕开宇等.农村土地纠纷的现状、趋势与化解对策[J].农业经济,2016( 4) : 99-101.
其他文献
摘要:2017年2月28日,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文件中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以及培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进一步确立了校、院党校的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包括高校二级分党校在内的党校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高校二级分党校存在着教育培养形式单一、内容固化等问题,教育培养成效亟待提升,本文将结合二级分党校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探索创建平台多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优化逐渐完善,国企优化持续深入,展开国企党建工作也有着全新的挑战。经过优化组织形式,达成国企党建以及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的一同加强,有助于唤起党建工作的活力,有效地加强企业之间竞争的优势。  关键词:党建工作;国有企业;拓展;探究  习总书记在国企的党建工作中强调:“兼职当对国企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务必一以贯之。”这是由国企党建工作的行动纲要,是国企的
期刊
摘要:新时代的到来和改革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西方的社会思潮也不断进入中国,各种社会思潮靡然成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选择等产生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对巩固和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所谓社会思潮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反映不同阶级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相比于从前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房屋建筑领域作为保证人们日常生活的领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的保证工程具有较高的质量,我们需要保证外墙的防渗漏施工质量。外墙的防渗漏施工质量在整个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外墙因为质量不好出现了渗漏的情况,那么不但房屋会出现不美观的情况,房屋建筑的实际使用也会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习近平的群众观,了解其对待人民群众的看法、态度和观点,介绍习近平群众观的时代价值与基本内涵。旨在达到使得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学习践行习近平的群众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  关键词:群众观;时代价值;基本内涵  在《习近平用典》敬民篇中有这样一句古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
期刊
摘要:《新闻当事人》是湖南卫视2012年推出的全国第一档80后青年发声新闻节目,节目核心调查记者群全都是80后。以新闻当事人为核心,以事件各相关人、围观者为话题支撑,关注社会群体心理需求、现实困境、焦点话题,引发观众共鸣。  关键词:新闻节目;娱乐性;严肃性  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中说过,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美国战略专家布热津斯基的奶嘴战略;《道德经》中谈到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期刊
摘要:高等院校党委书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高级管理者,是我国大学教育体系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主要阐述了江西省高等院校党委书记的群体性素质调研情况,同时分析了高校党委书记群体性素质缺失问题,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党委书记;群体性素质  在我国大学治理模式中,领导体制由“一元化党的领导体制”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的负责制”,党委书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程。百年前,五四运动的先驱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研究建党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对培养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梳理了近20年来关于建党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的研究,学界的研究以“如何科学认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客观把
期刊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生态问题尤为严重,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用矛盾分析方法,质量互变规律和系统最优化理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矛盾;唯物主义  人们身处于大自然中,享受着大自然为人们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持续地索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我国单身青年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相比于已婚一族,单身青年具有其独特的消费特征,他们有更大的对于消磨时间、精神陪伴的需求,消费意识超前,边际消费高,储蓄率低。从消费倾向来看,单身青年更热衷于购买迷你化的生活用品,喜欢“一人式”的产品与服务,更加青睐居住面积利用效率高的小而精致的居住环境。单身青年群体以其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独特的消费习惯为我国单身经济的发展提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