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生态问题尤为严重,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用矛盾分析方法,质量互变规律和系统最优化理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矛盾;唯物主义
人们身处于大自然中,享受着大自然为人们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持续地索取一味地破坏,自然界一方面是人们物质资料的来源,同时也是人们的垃圾废物的排放场所,随着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不断地增多,自然界也向人类展开了“报复”,面对频繁的“雾霾天气”和持续的“全球气候变暖”,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人与自然共生”[1]的思想,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的相关思想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提供指导。
一、坚定唯物主义的立场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以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人们可以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最初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程度逐渐加快,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环境变的越来越恶劣,环境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们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物质条件,为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不断地改造,于是产生了人类社会,实践是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连接起来的桥梁。人们在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尊重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2]规律不能认为进行破坏,也不能人为进行改造,只有坚持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才能做到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所提到的矛盾分析方法、适度原则以及系统分析方法等方法论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就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学习,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矛盾分析方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行和发展的动力。”[3]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生态矛盾是工业发展过度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生态矛盾也逐步凸显,突出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也不断加剧,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但是却没有顾及生态的承受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恶化;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也逐步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厂排放污染物,不可降解垃圾物增多等原因都造成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除了矛盾突出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之外,生态矛盾还面临着环境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环境治理的责任总是被相关主体推卸,造成了环境有人破坏,无人治理的现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要放眼未来,而不能着眼当下。要着重管理好生态环境,做好生态的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持好才能为我们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
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上,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就要求我们将绿水青山当作金山银山来对待,并且要勇担责任,明确每一个人都是保护环境的责任主体。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将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好坏的重要目标,建立终身追责机制,谁破坏就要追究责任到底。
(二)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注重度的把握
“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包括事物的质变和量变两种状态。”[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发生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会发生新的量变。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由于人们在實际生活中不断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攫取自然资源而不修复,逐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是从大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的破坏逐步演变为不可逆转的破坏。生态环境在人们的持续破坏之下走向了质变——生态系统破坏。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是在质变的基础上还会发生新的量变。如果现在人们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步修复生态环境,最终生态建设将会转入良性轨道。反之,如果人们继续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质变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破坏,发生新的量变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最终无法修复。
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完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每个人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从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从对环境的一点一滴修复做起,做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要注重“度”,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同时也离不开对自然界的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要始终将自己的破坏行为维持在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并且持续不断地对环境进行定期修复,坚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三)系统优化理论要求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着的世间万物是具有系统性的。系统就是互相联系的诸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优化理论就是不断地改变系统诸要素的排列方式,使得系统能够发挥出他的最大效用和最大价值。在生态建设中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就是调节生态中的诸要素和社会中的诸要素去保护生态环境,能够通过不同部门的不同作用将生态环境修复到最大程度。这就要求对于目前的重点破坏的地方进行重点修复,比如说荒漠化要通过植树造林,雾霾天气要通过减少废气物的排放等等,要重点要素重点治理,实现系统最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各个部门联合起来,要求各行各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污染问题,资源问题,植被问题,荒漠化问题等各种问题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做到依靠人民,并且最终造福于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就无从谈起,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为人们提供了活动场所。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能够造福于人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能为民生带来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给人民群众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民都能够享用到的,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直接受用者就是人民。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让人民群众受用,也是当前我们党执政的重要任务。2050年我们就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始终沿着这个目标迈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强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网.2017-10-2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网.2017-10-27
[3]刘海燕.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哲学意蕴分析[J].新西部,2018(33):7-8.
[4]刘海燕.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哲学意蕴分析[J].新西部,2018(33):7-8.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41-143.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矛盾;唯物主义
人们身处于大自然中,享受着大自然为人们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持续地索取一味地破坏,自然界一方面是人们物质资料的来源,同时也是人们的垃圾废物的排放场所,随着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不断地增多,自然界也向人类展开了“报复”,面对频繁的“雾霾天气”和持续的“全球气候变暖”,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人与自然共生”[1]的思想,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的相关思想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提供指导。
一、坚定唯物主义的立场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以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人们可以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最初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程度逐渐加快,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环境变的越来越恶劣,环境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们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物质条件,为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不断地改造,于是产生了人类社会,实践是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连接起来的桥梁。人们在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尊重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2]规律不能认为进行破坏,也不能人为进行改造,只有坚持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才能做到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所提到的矛盾分析方法、适度原则以及系统分析方法等方法论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就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学习,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矛盾分析方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行和发展的动力。”[3]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生态矛盾是工业发展过度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生态矛盾也逐步凸显,突出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也不断加剧,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但是却没有顾及生态的承受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恶化;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也逐步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厂排放污染物,不可降解垃圾物增多等原因都造成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除了矛盾突出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之外,生态矛盾还面临着环境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环境治理的责任总是被相关主体推卸,造成了环境有人破坏,无人治理的现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要放眼未来,而不能着眼当下。要着重管理好生态环境,做好生态的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持好才能为我们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
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上,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就要求我们将绿水青山当作金山银山来对待,并且要勇担责任,明确每一个人都是保护环境的责任主体。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将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好坏的重要目标,建立终身追责机制,谁破坏就要追究责任到底。
(二)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注重度的把握
“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包括事物的质变和量变两种状态。”[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发生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会发生新的量变。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由于人们在實际生活中不断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攫取自然资源而不修复,逐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是从大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的破坏逐步演变为不可逆转的破坏。生态环境在人们的持续破坏之下走向了质变——生态系统破坏。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是在质变的基础上还会发生新的量变。如果现在人们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步修复生态环境,最终生态建设将会转入良性轨道。反之,如果人们继续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质变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破坏,发生新的量变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最终无法修复。
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完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每个人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从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从对环境的一点一滴修复做起,做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要注重“度”,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同时也离不开对自然界的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要始终将自己的破坏行为维持在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并且持续不断地对环境进行定期修复,坚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三)系统优化理论要求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着的世间万物是具有系统性的。系统就是互相联系的诸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优化理论就是不断地改变系统诸要素的排列方式,使得系统能够发挥出他的最大效用和最大价值。在生态建设中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就是调节生态中的诸要素和社会中的诸要素去保护生态环境,能够通过不同部门的不同作用将生态环境修复到最大程度。这就要求对于目前的重点破坏的地方进行重点修复,比如说荒漠化要通过植树造林,雾霾天气要通过减少废气物的排放等等,要重点要素重点治理,实现系统最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各个部门联合起来,要求各行各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污染问题,资源问题,植被问题,荒漠化问题等各种问题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做到依靠人民,并且最终造福于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就无从谈起,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为人们提供了活动场所。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能够造福于人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能为民生带来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给人民群众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民都能够享用到的,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直接受用者就是人民。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让人民群众受用,也是当前我们党执政的重要任务。2050年我们就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始终沿着这个目标迈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强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网.2017-10-2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网.2017-10-27
[3]刘海燕.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哲学意蕴分析[J].新西部,2018(33):7-8.
[4]刘海燕.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哲学意蕴分析[J].新西部,2018(33):7-8.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