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从语言中得到反映,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语言的变化来考查社会的变化。建国以来共召开过十届党代会,前四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召开的,后六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在前四届的主题报告中,“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等词使用的频率很高,而在后六届的主题报告中,“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等词使用的频率很高。这六个词的词频变化与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是一致的。
关键词:语言 社会 党代会 报告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一
语言总是与社会紧密地相互依存,社会的变化总要引起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社会的变化去考察语言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变化来考察社会的变化。语言的各个子系统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词汇系统的变化与社会变化的关系特别直接。陈原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一书中说过:“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往往使语汇发生很多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召开过十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十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重要的分水岭,党的十大中有四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召开的(八大~十一大),六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十二大~十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强调“阶级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经济建设”。本文试图从这十届党代会报告中选择“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阶级”“斗争”“经济”“建设”进行分析,通过这六个词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为了简明一些,我们只选取了每届党代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题报告进行分析。
二
党代会是中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主持召开的全国性的党员代表大会。党代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制定党的纲领和各项规章制度,总结历史经验,以及为未来几年做出计划。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一共召开了十届党代会。这十届党代会的第一次会议都有主题报告(下文所说的某一届的报告都是指每届的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报告),作主题报告的时间和报告人分别是[2]:
八大: 1956年9月15日 刘少奇
九大: 1969年4月1日 林彪
十大: 1973年8月24日 周恩来
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 华国锋
十二大:1982年9月8日 胡耀邦
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 赵紫阳
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 江泽民
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 江泽民
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 江泽民
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
熟悉中国当代史的人,一看上面的报告时间和报告人都能唤起对当时中国基本情况的回忆。本文的目的在于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报告中的语言分析来了解当时的社会,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建国六十年来的变化。
“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部分。它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总要在语言中留下痕迹,积淀到语言的词汇中。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在词汇中都会有明显反映。”[3]通过分析一些对社会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词在报告中出现的频率,可以对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选择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这六个词都曾是汉语词汇里的最为活跃的词语,都曾被中国的民众在生活中普遍使用。下面是对其在十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次数进行的统计①,如表1所示:
表1:“阶级”等六词在各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次数
总字数 阶级 斗争 阶级斗争 经济 建设 经济建设
八大 44499 158 61 3 86 84 2
九大 22382 264 100 26 21 19 0
十大 9840 70 44 7 8 6 0
十一大 31018 247 95 13 32 51 1
十二大 10827 8 7 3 104 41 5
十三大 32061 18 12 4 206 119 13
十四大 26280 13 9 4 197 173 24
十五大 28330 9 9 1 178 141 8
十六大 28127 7 7 0 141 156 7
十七大 28002 2 4 1 107 191 8
表1统计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这六个词在十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次数,但是,由于词的划分有很大的难度,词与词的界限有时不易把握,所以报告的总篇幅我们没有按照词进行统计,而是按照字进行统计的。为了使这六个词体现出来的数据与报告的总篇幅体现出来的数据具有一致性,我们必须将表1中的词数转换为字数,即如果该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严格说是两个语素。下同),我们就乘以2,例如“阶级”“斗争”“经济”“建设”这四个词;如果该词是由四个字构成的,我们就乘以4,例如“阶级斗争”“经济建设”这两个词。这样我们就得到表2:
表2:“阶级”等六词在各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字数
总字数 阶级 斗争 阶级斗争 经济 建设 经济建设
八大 44499 316 122 12 172 168 8
九大 22382 528 200 104 42 38 0
十大 9840 140 88 28 16 12 0
十一大 31018 494 190 52 64 102 4
十二大 10827 16 14 12 208 82 20
十三大 32061 36 24 16 412 238 52
十四大 26280 26 18 16 394 346 98
十五大 28330 18 18 4 356 282 32
十六大 28127 14 14 0 282 312 28
十七大 28002 4 8 4 214 382 32
表2的统计仍然存在问题,这些字数只能说明它们自身出现的多少,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它们在整个报告篇幅中的比值。有的报告本身篇幅长,有的报告本身篇幅短。例如八大报告的篇幅最长,有44499字;十大报告的篇幅最短,只有9840字。所以我们必须计算出这六个词在各届报告中出现的频率,即六个词(转换为字)报告总篇幅字数的比值。例如,“阶级”一词在八大报告中出现的字数是316,八大报告的总篇幅字数是44499,两者之间的比值约等于0.007101。其他五个词语的计算方式以此类推。这样我们就得到表3:
表3:“阶级”等六词在各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比值
阶级 斗争 阶级斗争 经济 建设 经济建设
八大 0.007101 0.002742 0.000270 0.003865 0.003775 0.000180
九大 0.023590 0.008936 0.004647 0.001877 0.001698 0
十大 0.014228 0.008943 0.002846 0.001626 0.001220 0
十一大 0.015926 0.006125 0.001676 0.002063 0.003288 0.000129
十二大 0.001478 0.001293 0.001108 0.019211 0.007574 0.001847
十三大 0.001123 0.000749 0.000499 0.012851 0.007423 0.001622
十四大 0.000989 0.000685 0.000609 0.014992 0.013166 0.003729
十五大 0.000635 0.000635 0.000141 0.012566 0.009954 0.001130
十六大 0.000498 0.000498 0 0.010026 0.011093 0.000995
十七大 0.000143 0.000286 0.000143 0.007642 0.013642 0.001143
(表3的比值表是我们下面分析的坚实基础。)
三
(一)“阶级”的比值
“阶级”在八大报告中的比值是0.007101,在九大报告中上升到0.023590,是八大的三倍还多,十大报告中又下降到0.014228,但仍然是八大的两倍还多,十一大时略有上升,达到0.015926,十二大时猛然下降到0.001478,还远远低于八大,以后逐届下降,到十七大时只有0.000143了,只相当于九大时的1/165了。见图1:
图1:“阶级”比值图
图1说明,“阶级”观念在八大报告中虽然被强调,但是相比九大到十一大的报告来说,仍然低很多。九大到十一大的报告,最多的是九大,是八大的三倍还强,最少的是十大,但仍然是八大的两倍还强。十一大时还略有上升,说明文革虽然结束了,但是由于受到“两个凡是”的影响,“阶级”等观念仍然被强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了。所以,十二大时“阶级”的比值猛然下降,以后逐届下降。
(二)“斗争”的比值
“斗争”在八大报告中的比值是0.002742,在九大报告中上升到0.008936,十大报告中略有上升,到0.008943,九大和十大时比值都是八大时的三倍还多。十一大时下降到0.006125,但仍然比八大的两倍还多。十二大时大幅度下降,只有0.001293,远远低于八大,以后逐届下降,到十七大时只有0.000286了。见图2:
图2:“斗争”比值图
图2说明,“斗争”观念在八大报告中是比较重要的,而在九大和十大报告中被极大地强调,比值是八大时的三倍还多。文革结束以后,十一大时开始下降,十二大时大幅度下降,十二大以后远远低于八大,以后逐届下降,到十七大时降到最低。
(三)“阶级斗争”的比值
“阶级斗争”的比值在八大报告中是0.000270,在九大报告中上升到0.004647,九大是八大的十七倍还强。十大以后逐步下降,十三大时下降到0.000499,十四大时略升,为0.000609,十五大时继续下降,十六大时下降到0,到十七大时为0.000143。见图3:
图3:“阶级斗争”比值图
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阶级斗争”的比值在八大报告中较低,在文革开始后的九大报告中急速上升并到达顶点,然后逐届下降,十六大报告中没有出现。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比值小结
下面我们对前面讨论的三个词语的比值进行小结。三词的比值对照见图4:
图4:“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比值图
首先,我们注意到,图4中“阶级”出现的频率高于“斗争”,“阶级”和“斗争”的频率高于“阶级斗争”。这是因为,“阶级”和“斗争”除了在“阶级斗争”一词中出现,被我们统计以外,它们还和别的语词组合,“阶级”和别的语词组合的词语很多。例如:
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领导阶级、阶级觉悟、阶级政策、阶级矛盾、阶级力量、阶级联盟
“斗争”与其他语词组合的例子:
斗争经验、革命斗争、群众斗争、武装斗争、夺权斗争、对敌斗争、斗争实践、党内斗争、内部斗争、路线斗争
其次,更重要的是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这三个词的具体比值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它们出现的总趋势是:八大时处于中间偏低的状况,九大时急剧上升,迅速达到顶点,然后开始回落,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以后召开的十二大,这三个词的比值迅速下降,远远低于九大到十一大,普遍低于八大,处于最低时期。
四
(一)“经济”的比值
“经济”一词在八大报告中的比值是0.003865,九大时开始下降,十大报告中继续下降,只有0.001626,是历届主题报告的最低点。十一大时略有上升,到十二大时猛然上升到0.019211,几乎是十大时的12倍。十三大时降到0.012851,十四大时又攀升到0.014992,以后逐届有一点下降。十二大以后各届,虽然有一些升降的波动,但其比值仍然远远高于八大。见图5:
图5:“经济”比值图
从图5中可以看出,十二大时的“经济”一词比值是最高的。八大是十二大以前最重视经济的一届,九大到十一大报告中“经济”的比值都很低,十大最低。十二大时猛然上升到最高点,十三大时略有下降,十四大时又重新攀升。十四大时重新攀升的原因,只要看看十四大召开的时间就清楚了:1992年10月。那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1~2月南巡讲话以后不久的事,说明南巡讲话以后经济又得到新的重视。
十五大以后,“经济”的比值逐渐下降,但其比值仍然远远高于八大。其中的原因我们将在分析“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比值小结时一块讨论。
(二)“建设”的比值
“建设”一词在八大报告中的比值是0.003775,九大时开始下降,十大报告中继续下降,只有0.001220,是历届主题报告的最低点。十一大时略有上升,到十二大时猛然上升到0.007574。十三大时降到0.007423,十四大时又攀升到0.013166,十五大略有一点下降。十五大继续攀升,十七大时攀升到历史的最高点,比值达到0.013642。见图6:
图6:“建设”比值图
从图6中可以明显看出,八大到十二大的比值图呈弧形,十大时是最低点。十二大到十七大呈曲线发展,分别在十四大和十七大时出现了两个比值高峰,十七大的比值是历史最高点。但十二大到十七大,“建设”一词出现的比值比之前的四次报告中出现的要高出许多。
(三)“经济建设”的比值
“经济建设”的比值在八大报告中为0.000180,在九大和十大报告中竟然下降为0。在十一大报告中,“经济建设”又开始出现,但比值低于八大,为0.000129。十二大急剧上升,达到0.001847,是十一大时的14倍还多。十三大时略有下降,为0.001622,十四大时达到十次报告中的最高值,为0.003729。十五大下降到0.001130,十六大继续下降,为0.000995,但仍是八大的5倍还多。十七大略有上升,为0.001143。见图7:
图7:“经济建设”比值图
从图7中可以看出,十二大是一个转折点,之前的四次报告中“经济建设”一词的比值普遍偏低,尤其在九大和十大报告中居然出现率为零,可见,经济建设在这两次会议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十二大以后(包括十二大在内)的六次报告中的比值较前四次来看都较高。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召开的十四大,是“经济建设”一词出现比值最高的一届,可见经济建设在当时受到高度重视。十五大和十六大有下降的趋势,但比值比十二大之前报告中仍要高出很多。十七大又有开始攀升的迹象。其原因将在下文讨论。
(四)“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比值小结
下面我们对前面讨论的三个词语的比值进行小结。三个词语的比值对照见图8:
图8:“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比值图
从图8可以看到,“经济”和“建设”在十大报告中的比值比“经济建设”的比值明显要高。那是因为“经济”一词除了在“经济建设”中已被我们统计外,它还和其他语词组合,构成其他短语出现。例如:
经济体制、经济基础、经济效益、经济成分、经济特区、国民经济、外资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建设”一词的组词能力没“经济”强,但在十次报告中出现的由“建设”为单位组成的词也不少。例如:
建设时期、建设费用、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建设、国防建设、廉政建设、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三个词的比值图不一样,但总趋势是大体一致的。三个词在十二大以前召开的四届党代会中出现的比值都较低,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在起作用。十二大召开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了。十四大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十四大报告的重点。于是出现了十二大和十四大报告的两个突出点。
图中显示,“经济”和“经济建设”在十四大时比值达到历史最高点,十四大是最重视“经济”和“经济建设”的一届党代会。十五大以后,三条比值曲线呈不同走向。“经济”和“经济建设”呈下降的趋势下降,“建设”却逐届上升了,到十七大时达到最高点。这说明在十五大以后对“建设”的重视度不断增强,十七大是最重视“建设”的一届,但建设又不只是单一地强调“经济”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本身呈下降趋势),而是强调全面建设,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现代化建设等等。特别值得注意到是,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词就出现11次,其比值高达为0.003143。
五
综合以上八个比值图,我们得出了下图:
图9:“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比值图
从图9可以清楚地看出六个词在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比值情况。总体上看,“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三词的比值曲线大体一致,在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报告中出现的比值都较高,在十一大以后的党代会中呈下滑趋势。“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三词的比值曲线也大体一致,在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报告中出现的比值都较低,从十二大开始三词的比值较前四届党代会报告有明显提高。
八大是建国以后召开的第一届党代会,各方面都要考虑,六词的比值在八大报告中但是处于中间偏下的位置,“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组高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一组,说明当时比较重视前面一组,但后面一组也有一定的位置。
从各词比值的最高点看,九大是最重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一届,这三个词在九大报告中比值都是最高的。十二大是最重视“经济”的一届,十四大是最重视“经济建设”的一届,十七大则是最重视“建设”的一届。
从各词比值的最低点看,“阶级”和“斗争”十七大是的比值最低,“阶级斗争”十六大比值最低。“经济”和“建设”的比值九大很低,十大是最低,“经济建设”在九大和十大时最低,比值为0,这是不最重视“经济建设”的两届。
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词频往往是社会变化的寒暑表[4]。“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六个词在十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有高低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这与社会的变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词语频率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并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正是新中国建国五十多年来的社会现实在语言中的反映。
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把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贫穷落后的新中国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繁荣富强的成熟国家的转变。“社会的需要就是语言的生命线”[5],语言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社会需要的减少而减少、增加而增加。十届党代会中六个词词频的变化正反映了这一点。
内容注释:
①本文是依据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
index.html)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统计的。
引用注释: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0:1.
[2]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index.html
[3]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70-1.
[4]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4.
[5]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4.
(路伟 云南蒙自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 661100; 张梅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650222)
关键词:语言 社会 党代会 报告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一
语言总是与社会紧密地相互依存,社会的变化总要引起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社会的变化去考察语言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变化来考察社会的变化。语言的各个子系统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词汇系统的变化与社会变化的关系特别直接。陈原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一书中说过:“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往往使语汇发生很多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召开过十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十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重要的分水岭,党的十大中有四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召开的(八大~十一大),六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十二大~十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强调“阶级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经济建设”。本文试图从这十届党代会报告中选择“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阶级”“斗争”“经济”“建设”进行分析,通过这六个词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为了简明一些,我们只选取了每届党代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题报告进行分析。
二
党代会是中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主持召开的全国性的党员代表大会。党代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制定党的纲领和各项规章制度,总结历史经验,以及为未来几年做出计划。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一共召开了十届党代会。这十届党代会的第一次会议都有主题报告(下文所说的某一届的报告都是指每届的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报告),作主题报告的时间和报告人分别是[2]:
八大: 1956年9月15日 刘少奇
九大: 1969年4月1日 林彪
十大: 1973年8月24日 周恩来
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 华国锋
十二大:1982年9月8日 胡耀邦
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 赵紫阳
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 江泽民
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 江泽民
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 江泽民
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
熟悉中国当代史的人,一看上面的报告时间和报告人都能唤起对当时中国基本情况的回忆。本文的目的在于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报告中的语言分析来了解当时的社会,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建国六十年来的变化。
“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部分。它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总要在语言中留下痕迹,积淀到语言的词汇中。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在词汇中都会有明显反映。”[3]通过分析一些对社会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词在报告中出现的频率,可以对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选择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这六个词都曾是汉语词汇里的最为活跃的词语,都曾被中国的民众在生活中普遍使用。下面是对其在十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次数进行的统计①,如表1所示:
表1:“阶级”等六词在各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次数
总字数 阶级 斗争 阶级斗争 经济 建设 经济建设
八大 44499 158 61 3 86 84 2
九大 22382 264 100 26 21 19 0
十大 9840 70 44 7 8 6 0
十一大 31018 247 95 13 32 51 1
十二大 10827 8 7 3 104 41 5
十三大 32061 18 12 4 206 119 13
十四大 26280 13 9 4 197 173 24
十五大 28330 9 9 1 178 141 8
十六大 28127 7 7 0 141 156 7
十七大 28002 2 4 1 107 191 8
表1统计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这六个词在十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次数,但是,由于词的划分有很大的难度,词与词的界限有时不易把握,所以报告的总篇幅我们没有按照词进行统计,而是按照字进行统计的。为了使这六个词体现出来的数据与报告的总篇幅体现出来的数据具有一致性,我们必须将表1中的词数转换为字数,即如果该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严格说是两个语素。下同),我们就乘以2,例如“阶级”“斗争”“经济”“建设”这四个词;如果该词是由四个字构成的,我们就乘以4,例如“阶级斗争”“经济建设”这两个词。这样我们就得到表2:
表2:“阶级”等六词在各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字数
总字数 阶级 斗争 阶级斗争 经济 建设 经济建设
八大 44499 316 122 12 172 168 8
九大 22382 528 200 104 42 38 0
十大 9840 140 88 28 16 12 0
十一大 31018 494 190 52 64 102 4
十二大 10827 16 14 12 208 82 20
十三大 32061 36 24 16 412 238 52
十四大 26280 26 18 16 394 346 98
十五大 28330 18 18 4 356 282 32
十六大 28127 14 14 0 282 312 28
十七大 28002 4 8 4 214 382 32
表2的统计仍然存在问题,这些字数只能说明它们自身出现的多少,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它们在整个报告篇幅中的比值。有的报告本身篇幅长,有的报告本身篇幅短。例如八大报告的篇幅最长,有44499字;十大报告的篇幅最短,只有9840字。所以我们必须计算出这六个词在各届报告中出现的频率,即六个词(转换为字)报告总篇幅字数的比值。例如,“阶级”一词在八大报告中出现的字数是316,八大报告的总篇幅字数是44499,两者之间的比值约等于0.007101。其他五个词语的计算方式以此类推。这样我们就得到表3:
表3:“阶级”等六词在各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比值
阶级 斗争 阶级斗争 经济 建设 经济建设
八大 0.007101 0.002742 0.000270 0.003865 0.003775 0.000180
九大 0.023590 0.008936 0.004647 0.001877 0.001698 0
十大 0.014228 0.008943 0.002846 0.001626 0.001220 0
十一大 0.015926 0.006125 0.001676 0.002063 0.003288 0.000129
十二大 0.001478 0.001293 0.001108 0.019211 0.007574 0.001847
十三大 0.001123 0.000749 0.000499 0.012851 0.007423 0.001622
十四大 0.000989 0.000685 0.000609 0.014992 0.013166 0.003729
十五大 0.000635 0.000635 0.000141 0.012566 0.009954 0.001130
十六大 0.000498 0.000498 0 0.010026 0.011093 0.000995
十七大 0.000143 0.000286 0.000143 0.007642 0.013642 0.001143
(表3的比值表是我们下面分析的坚实基础。)
三
(一)“阶级”的比值
“阶级”在八大报告中的比值是0.007101,在九大报告中上升到0.023590,是八大的三倍还多,十大报告中又下降到0.014228,但仍然是八大的两倍还多,十一大时略有上升,达到0.015926,十二大时猛然下降到0.001478,还远远低于八大,以后逐届下降,到十七大时只有0.000143了,只相当于九大时的1/165了。见图1:
图1:“阶级”比值图
图1说明,“阶级”观念在八大报告中虽然被强调,但是相比九大到十一大的报告来说,仍然低很多。九大到十一大的报告,最多的是九大,是八大的三倍还强,最少的是十大,但仍然是八大的两倍还强。十一大时还略有上升,说明文革虽然结束了,但是由于受到“两个凡是”的影响,“阶级”等观念仍然被强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了。所以,十二大时“阶级”的比值猛然下降,以后逐届下降。
(二)“斗争”的比值
“斗争”在八大报告中的比值是0.002742,在九大报告中上升到0.008936,十大报告中略有上升,到0.008943,九大和十大时比值都是八大时的三倍还多。十一大时下降到0.006125,但仍然比八大的两倍还多。十二大时大幅度下降,只有0.001293,远远低于八大,以后逐届下降,到十七大时只有0.000286了。见图2:
图2:“斗争”比值图
图2说明,“斗争”观念在八大报告中是比较重要的,而在九大和十大报告中被极大地强调,比值是八大时的三倍还多。文革结束以后,十一大时开始下降,十二大时大幅度下降,十二大以后远远低于八大,以后逐届下降,到十七大时降到最低。
(三)“阶级斗争”的比值
“阶级斗争”的比值在八大报告中是0.000270,在九大报告中上升到0.004647,九大是八大的十七倍还强。十大以后逐步下降,十三大时下降到0.000499,十四大时略升,为0.000609,十五大时继续下降,十六大时下降到0,到十七大时为0.000143。见图3:
图3:“阶级斗争”比值图
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阶级斗争”的比值在八大报告中较低,在文革开始后的九大报告中急速上升并到达顶点,然后逐届下降,十六大报告中没有出现。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比值小结
下面我们对前面讨论的三个词语的比值进行小结。三词的比值对照见图4:
图4:“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比值图
首先,我们注意到,图4中“阶级”出现的频率高于“斗争”,“阶级”和“斗争”的频率高于“阶级斗争”。这是因为,“阶级”和“斗争”除了在“阶级斗争”一词中出现,被我们统计以外,它们还和别的语词组合,“阶级”和别的语词组合的词语很多。例如:
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领导阶级、阶级觉悟、阶级政策、阶级矛盾、阶级力量、阶级联盟
“斗争”与其他语词组合的例子:
斗争经验、革命斗争、群众斗争、武装斗争、夺权斗争、对敌斗争、斗争实践、党内斗争、内部斗争、路线斗争
其次,更重要的是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这三个词的具体比值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它们出现的总趋势是:八大时处于中间偏低的状况,九大时急剧上升,迅速达到顶点,然后开始回落,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以后召开的十二大,这三个词的比值迅速下降,远远低于九大到十一大,普遍低于八大,处于最低时期。
四
(一)“经济”的比值
“经济”一词在八大报告中的比值是0.003865,九大时开始下降,十大报告中继续下降,只有0.001626,是历届主题报告的最低点。十一大时略有上升,到十二大时猛然上升到0.019211,几乎是十大时的12倍。十三大时降到0.012851,十四大时又攀升到0.014992,以后逐届有一点下降。十二大以后各届,虽然有一些升降的波动,但其比值仍然远远高于八大。见图5:
图5:“经济”比值图
从图5中可以看出,十二大时的“经济”一词比值是最高的。八大是十二大以前最重视经济的一届,九大到十一大报告中“经济”的比值都很低,十大最低。十二大时猛然上升到最高点,十三大时略有下降,十四大时又重新攀升。十四大时重新攀升的原因,只要看看十四大召开的时间就清楚了:1992年10月。那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1~2月南巡讲话以后不久的事,说明南巡讲话以后经济又得到新的重视。
十五大以后,“经济”的比值逐渐下降,但其比值仍然远远高于八大。其中的原因我们将在分析“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比值小结时一块讨论。
(二)“建设”的比值
“建设”一词在八大报告中的比值是0.003775,九大时开始下降,十大报告中继续下降,只有0.001220,是历届主题报告的最低点。十一大时略有上升,到十二大时猛然上升到0.007574。十三大时降到0.007423,十四大时又攀升到0.013166,十五大略有一点下降。十五大继续攀升,十七大时攀升到历史的最高点,比值达到0.013642。见图6:
图6:“建设”比值图
从图6中可以明显看出,八大到十二大的比值图呈弧形,十大时是最低点。十二大到十七大呈曲线发展,分别在十四大和十七大时出现了两个比值高峰,十七大的比值是历史最高点。但十二大到十七大,“建设”一词出现的比值比之前的四次报告中出现的要高出许多。
(三)“经济建设”的比值
“经济建设”的比值在八大报告中为0.000180,在九大和十大报告中竟然下降为0。在十一大报告中,“经济建设”又开始出现,但比值低于八大,为0.000129。十二大急剧上升,达到0.001847,是十一大时的14倍还多。十三大时略有下降,为0.001622,十四大时达到十次报告中的最高值,为0.003729。十五大下降到0.001130,十六大继续下降,为0.000995,但仍是八大的5倍还多。十七大略有上升,为0.001143。见图7:
图7:“经济建设”比值图
从图7中可以看出,十二大是一个转折点,之前的四次报告中“经济建设”一词的比值普遍偏低,尤其在九大和十大报告中居然出现率为零,可见,经济建设在这两次会议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十二大以后(包括十二大在内)的六次报告中的比值较前四次来看都较高。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召开的十四大,是“经济建设”一词出现比值最高的一届,可见经济建设在当时受到高度重视。十五大和十六大有下降的趋势,但比值比十二大之前报告中仍要高出很多。十七大又有开始攀升的迹象。其原因将在下文讨论。
(四)“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比值小结
下面我们对前面讨论的三个词语的比值进行小结。三个词语的比值对照见图8:
图8:“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比值图
从图8可以看到,“经济”和“建设”在十大报告中的比值比“经济建设”的比值明显要高。那是因为“经济”一词除了在“经济建设”中已被我们统计外,它还和其他语词组合,构成其他短语出现。例如:
经济体制、经济基础、经济效益、经济成分、经济特区、国民经济、外资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建设”一词的组词能力没“经济”强,但在十次报告中出现的由“建设”为单位组成的词也不少。例如:
建设时期、建设费用、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建设、国防建设、廉政建设、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三个词的比值图不一样,但总趋势是大体一致的。三个词在十二大以前召开的四届党代会中出现的比值都较低,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在起作用。十二大召开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了。十四大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十四大报告的重点。于是出现了十二大和十四大报告的两个突出点。
图中显示,“经济”和“经济建设”在十四大时比值达到历史最高点,十四大是最重视“经济”和“经济建设”的一届党代会。十五大以后,三条比值曲线呈不同走向。“经济”和“经济建设”呈下降的趋势下降,“建设”却逐届上升了,到十七大时达到最高点。这说明在十五大以后对“建设”的重视度不断增强,十七大是最重视“建设”的一届,但建设又不只是单一地强调“经济”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本身呈下降趋势),而是强调全面建设,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现代化建设等等。特别值得注意到是,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词就出现11次,其比值高达为0.003143。
五
综合以上八个比值图,我们得出了下图:
图9:“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比值图
从图9可以清楚地看出六个词在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比值情况。总体上看,“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三词的比值曲线大体一致,在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报告中出现的比值都较高,在十一大以后的党代会中呈下滑趋势。“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三词的比值曲线也大体一致,在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报告中出现的比值都较低,从十二大开始三词的比值较前四届党代会报告有明显提高。
八大是建国以后召开的第一届党代会,各方面都要考虑,六词的比值在八大报告中但是处于中间偏下的位置,“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组高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一组,说明当时比较重视前面一组,但后面一组也有一定的位置。
从各词比值的最高点看,九大是最重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一届,这三个词在九大报告中比值都是最高的。十二大是最重视“经济”的一届,十四大是最重视“经济建设”的一届,十七大则是最重视“建设”的一届。
从各词比值的最低点看,“阶级”和“斗争”十七大是的比值最低,“阶级斗争”十六大比值最低。“经济”和“建设”的比值九大很低,十大是最低,“经济建设”在九大和十大时最低,比值为0,这是不最重视“经济建设”的两届。
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词频往往是社会变化的寒暑表[4]。“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六个词在十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有高低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这与社会的变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词语频率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并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正是新中国建国五十多年来的社会现实在语言中的反映。
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把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贫穷落后的新中国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繁荣富强的成熟国家的转变。“社会的需要就是语言的生命线”[5],语言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社会需要的减少而减少、增加而增加。十届党代会中六个词词频的变化正反映了这一点。
内容注释:
①本文是依据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
index.html)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统计的。
引用注释: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0:1.
[2]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index.html
[3]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70-1.
[4]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4.
[5]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4.
(路伟 云南蒙自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 661100; 张梅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6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