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显词产生的途径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keBaby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交际中,凡是已经在话语中出现了的就是显性话语,而在话语中没有出现的则是潜性话语,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称之为“显语言”,历史上出现的但已经消失了的语言成分和那些即将出现的语言成分便是“潜语言”。语言的一个完整概念应是:“语言=潜语言+显语言”。显语言中的显词是在我们观察它之前就已经存在着的词。对于观察者来说是一个经验的事实。本文的语料来源为通过网络检索到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新语。下面试以新词为例,讨论显词产生的途径。
  一、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
  当客观世界中出现新事物新现象时,语言世界中一般会出现新符号来指称这类新事物。语言是个符号系统,符号具有任意性,也就是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但任意性是有层次的,图像符号、标引符号、象征符号的任意性程度要低一些。当概念和音响符号相结合时,符号就产生了,这就成为显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事物特征指称事物,形成显词,也就是语言符号中的标引符号。如:
  (1)“脚环鸡”——指动物防疫部门检疫合格后,戴上脚环的鸡。
  现在经动物防疫部门检验合格的鸡都可戴上脚环,这样的鸡跟一般的鸡不同,应当怎样指称它们呢?这类鸡以有脚环为特征,称它们为“脚环鸡”。又如:
  (2)“熊猫烧香”——指一种电脑病毒,在极短时间内就可感染几千台计算机,严重时可导致网络瘫痪,中毒时电脑上会出现熊猫烧香的图案。
  这类电脑病毒以电脑中毒时出现熊猫烧香的图案为特征,便以这一特征命名这类病毒,称之为“熊猫烧香”。
  (二)以比喻义来指称新事物新现象。如:
  (3)科研包工头——指在学术界有一定身份,很容易就能拿到重要科研项目,但是自己没有时间去做具体研究,却把项目分解发包给别人做的学者。
  此类学者的做法就像包工头一样,但因为又是搞科研的,所以就用“科研”来修饰“包工头”,形成“科研包工头”这一显性词语,用来指称这类现象。
  (4)高薪跳蚤——指在高薪诱惑下,经常跳槽的学者。
  这些学者经常跳槽,像跳蚤一样跳来跳去,原因是高薪诱惑,所以就用“高薪”来修饰“跳蚤”形成“高薪跳蚤”这一显性词语。
  (三)以词语仿拟构成显性词语,指称新事物新现象。
  所谓词语仿拟就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根据一个现成的格式临时性地仿造出一个新的格式来。
  如“上班族”“月光族”是语言世界中已经存在的词语,用来指称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形成“A族”这一固定结构,当客观世界中新出现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人时,就可以对A进行替换形成显性词语,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一般是套用固有结构而不是另造一种新结构。如:
  (5)赖校族——指既不深造也不就业而是选择继续赖在学校的大学毕业生。
  (6)啃校族——指在快餐厅内久坐,或买上一杯饮料就坐上半个小时的人。
  这类新出现的词就是套用“A族”这一固有结构,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还有一类限显词也是根据现有的格式造出一个新的格式来,但这种新的格式不符合我们的语法规范,恰恰是这种不合规范的形式却起到了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汉语中,“被+”表示主语的一种遭受意。如“他被打了。”其中“打”这个动作是由外界施加的,不能是主语发出的,而时下出现的表达如“被自杀”“被增长”“被就业”“被自愿”之类的表达,貌似是不合汉语的语法规范的,因为“被”字后面的动作“自杀”“增长”“就业”只能有主语发出。这一表达方式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些部门为了统计数据的好看或是为了表现政绩,往往强夺民意,这种现象似乎由来已久。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民主化倾向,公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看似不合语法的“被+”表达,表达的是公众对某些做法的质疑,以及对强势力量的不满,背后隐藏的是对个人权利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空符号,即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这样的指称对象,但是却没有指称它们的语言形式。例如:学生可以称男老师的妻子为“师母”,可对女老师的丈夫应怎么称呼呢?语言世界中没有相应的符号来指称,这就出现了空符号。
  二、用新词语代替旧词语
  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也就是说所指和能指的关系会发生转移。语言根本无力抵抗那些随时促使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发生转移的因素。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对于同样的所指,能指可能发生变化,这样,所指和能指的关系会发生转移,出现新的语言符号,也就是显词,这样的显词有以下几类:
  (一)音译词
  音译词以英译词居多。随着英语越来越普及,人们便在惯常的语言表达中加入英语,这样汉语中就出现了音译词,这类显词在年轻人中使用广泛。如:汉语中把非常痴迷于某人或某物的译类人称为“A迷”,如影迷、歌迷等。英语中称为“fans”,人们在交际中用“fans”来指称“A迷”。于是便出现了“粉丝”这一音译词。随着“粉丝”这一显性词语使用人数的增多,相应地“A迷”这一显词的使用人数减少,这样“粉丝”可能取代“A迷”在语言世界中的地位。
  (二)缩略词
  对于现有的事物现象,语言世界中有指称这类事物现象的词语,称为显词。这类显词有的是多音节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出现了多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化的倾向,这便使后来出现的双音节词取代多音节词而成为显词,多音节词则隐退。如:当出现博士学位时,博士生的导师称为“博士生导师”,这一显词音节很多,为了经济省力,人们开始用“博导”来指称博士生的导师,而“博士生导师”这一显词的使用频率下降,可能会成为潜词。
  三、显词先于事物而存在
  有些事物并没有产生,但用以称说的词语却已经出现了,这是因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事物虽没有出现,但是概念已经形成,于是便有相应的音响形象与之对应,这种联结便成为语言符号,也就是显词。如:
  (7)中国政府计划近几年内在曲阜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
  政府并没有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曲阜现在也不是中华文化标志城,但是在人们头脑中已有这一概念,要把曲阜建成有代表中华文化主流的,即儒家文化的代表城市。于是在语言世界中便出现了“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一显词来指称这类事物。
  四、结语
  以上讨论了显词出现的三种途径: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新词语代替旧词语、显词先于事物而出现。需要指出的是,显词出现以后,有些因人们的使用频率较高,而具有稳定性。有些却只被极少数人使用,只是昙花一现,寿命很短。由于语料庞杂,我们只是对显词出现的途径做了粗略的统计归类,也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更加细化。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周卫华,蔡忠玲.热议“被+xx”结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9,(10).
  (魏云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其他文献
摘 要:关联理论给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主要探讨了关联理论在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中所起的指导作用,认为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本、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能,视具体情况采用归化策略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取得最佳交际效果。  关键词:关联理论 儿童文学 英汉翻译    当今,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儿童文学的交流也得到了长足的发
期刊
王铁琨,男,1950年12月生于天津,中共党员,天津师大中文系毕业。1968年到晋南插队。1970年起从事教育工作。1992年调入国家语委,先后担任文字管理司规范处副处长、文字规范标准处处长、教育部语用司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2000年10月起,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委语言文字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信息与
期刊
摘 要:从泛时的角度说,汉语进食语义场的词有“吃(喫)、喝、饮、食、吸、吮”等,现代汉语方言则普遍存在“喫、食”二词。在浙江武义方言中,表示“吃”义位的词语只有一个,包括了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吃、喝、吸”等所有与“吃”有关的意义。笔者认为这个词是“食”,而不是“吃(喫)”。本文将从古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角度,通过描写“食”的语用形态,阐明武义方言里这个“食”字的源流。  关键词:武义方言 食 吃
期刊
摘 要:偏义复合词一般由两个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代表整个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仅起陪衬作用。本文通过对偏义复合词“多少”的构成规律和概念整合分析,发现以“多少”为代表的偏义复合词不仅遵循快乐、节律、对立统一等构词原则,而且其语义源于类似“多”与“少”这两个组成成分为输入空间,通过融合而形成层创空间,亦即通过碎片归纳、语法构建及精细加工等概念融合过程而生成。  关键词:偏义复合词 多少 概念整合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背景下,通过对沈阳地区六所高校100名大学生进行校园楼宇命名状况的问卷调查研究,进而分析大学生对于目前大学校园楼宇命名的态度。调查中发现,性别差异方面,女大学生群体对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态度较强烈;年级差异方面,基本上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楼名的重视程度越高;专业差异方面,文科生对楼宇命名最敏感。  关键词:真维斯楼 校园楼宇 态度    一、绪论  (一
期刊
摘 要:长江师范学院有相当数量的重庆涪陵当地的土家族、苗族学生,其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方面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不小的差异,是高校师生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难点问题,影响了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应对策略应以编写推普教材为基础,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为关键,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  关键词:方言 词汇 普通话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0年10月31日由全国人大通过,现已10周年了。这部法律主要是保护中国语言现代化的三大成果: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简化字(国家通用语言的文字)和汉语拼音(拼写普通话和给规范汉字注音的工具)。这些成果的研究、试验和推广都经历了一个尝试、妥协、逐渐走向成功的过程。  古代曾是国都的洛阳、西安等地的方言成为自发流行的共同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人
期刊
摘 要:语义突转型短信通常通过衬跌辞格的使用,使其语义发生突然转变,前后语义形成巨大反差,因而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本文就衬跌辞格在这类短信中的表现形式、运作机制、修辞效果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短信 语义突转型 衬跌 辞格    在众多手机短信中,有一类短信被学界冠以“语义突转型短信”。这类短信的共同特点是大多使用衬跌辞格,使得短信在语义的组合层面上,前后之间发生出人意料的突然变化,即在一
期刊
“莫须有”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意思是‘也许有’。后来用来表示凭空捏造。”“百度百科”的解释则是:“(我)寻思着有、(我)认为有,相当于‘说你有你就有’。还可以解释为‘不需要有’。”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较接近原意的,但却是对“莫须有”的一种“意译”,而不是“直译”,它给人的印象是模糊的,因为“也许”和“莫须”毕竟不是同义的,也看不出两者的词义联系;
期刊
摘 要:说话者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选用语码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码转换,运用顺应论,结合具体语料对语码转换进行解释,由此阐明语码转换的认知基础、认知途径及认知心理过程,从而揭示语码转换的认知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认知心理模型图。  关键词:语码转换 顺应论 认知心理机制 认知心理模型    一、引言  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