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有效率
中圖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216-02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第一死亡原因,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对辖区6034名企业退休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其中包括了血脂测定和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在于调查社区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的发生情况,并估计相关降脂治疗的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在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进行体检的企业退休人员,共计6034人,年龄50~84岁,女3325人,男2709人。
1.2 方法
(1)血脂测定:调查对象均空腹过夜(晚饭后不再进食),于次日晨7:30~9:30抽血测定;(2)测定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3)测定仪器:日立7080生化仪;(4)流行病学调查:专人负责完成问卷调查,包括教育程度、饮食睡眠习惯、运动习惯、饮酒吸烟史、家族史、血脂异常及其他病史、平时服药治疗情况。
1.3 诊断标准
按2007年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血脂水平分层标准。胆固醇≧6.22mmol∕L为升高;低密度脂蛋白≧4.14mmol∕L为升高;甘油三酯≧2.26mmol∕L为升高。[1]
治疗有效:目前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后,血脂水平较以往检查有所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各项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结果
治疗率(%)=采用某种疗法的人数/患病人数;有效率(%)=采用某种疗法有效的人数/采用某种疗法的总人数。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达到36.7%,特别在50~69岁组发病率更高,女性明显高于男性,70岁以后有所下降。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及药物治疗率均较低。
血脂异常的治疗率低有多种原因,首先老年人常同时并存多种疾病,而血脂异常本身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容易被忽视,因此对血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主动化验检查,检查后不主动治疗,治疗后不易坚持。另外,老年患者常常使用多种药物,因过于担心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不采取药物降脂治疗。因此需要社区责任医师加强对血脂异常防治知识的宣教,提高社区高发人群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
在本调查中,接受率最高的治疗方式是生物方式的干预,通过减少脂类物资的摄入,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减轻体重,有效调节血脂平衡,因其无副作用,容易坚持而被广泛接受及采用。
药物治疗中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最高,这与此类药物循证医学证据最多,更被临床医师熟知和认同。 实际上,现有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老年人群中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肝毒性与肌毒性)的发生率与中青年相似,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并未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老年人T C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对他汀类药物的敏感性可能较高,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中小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就有可能使多数患者达标。[2]调查中发现约有0.2%的社区企业退休职工无任何血脂异常,但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在接受药物治疗,这表明血脂水平异常不再是启动调脂治疗的必要条件,调脂治疗正从为控制血脂异常向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转变。
我国新近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强调了血脂异常是老年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社区责任医师应该根据指南要求,针对患者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危险分层评价,以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在饮食干预等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上给予更多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5,35(5).
[2] 郭艺芳,胡大一.老年患者的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2007,11,46(11).
中圖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216-02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第一死亡原因,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对辖区6034名企业退休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其中包括了血脂测定和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在于调查社区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的发生情况,并估计相关降脂治疗的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在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进行体检的企业退休人员,共计6034人,年龄50~84岁,女3325人,男2709人。
1.2 方法
(1)血脂测定:调查对象均空腹过夜(晚饭后不再进食),于次日晨7:30~9:30抽血测定;(2)测定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3)测定仪器:日立7080生化仪;(4)流行病学调查:专人负责完成问卷调查,包括教育程度、饮食睡眠习惯、运动习惯、饮酒吸烟史、家族史、血脂异常及其他病史、平时服药治疗情况。
1.3 诊断标准
按2007年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血脂水平分层标准。胆固醇≧6.22mmol∕L为升高;低密度脂蛋白≧4.14mmol∕L为升高;甘油三酯≧2.26mmol∕L为升高。[1]
治疗有效:目前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后,血脂水平较以往检查有所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各项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结果
治疗率(%)=采用某种疗法的人数/患病人数;有效率(%)=采用某种疗法有效的人数/采用某种疗法的总人数。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达到36.7%,特别在50~69岁组发病率更高,女性明显高于男性,70岁以后有所下降。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及药物治疗率均较低。
血脂异常的治疗率低有多种原因,首先老年人常同时并存多种疾病,而血脂异常本身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容易被忽视,因此对血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主动化验检查,检查后不主动治疗,治疗后不易坚持。另外,老年患者常常使用多种药物,因过于担心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不采取药物降脂治疗。因此需要社区责任医师加强对血脂异常防治知识的宣教,提高社区高发人群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
在本调查中,接受率最高的治疗方式是生物方式的干预,通过减少脂类物资的摄入,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减轻体重,有效调节血脂平衡,因其无副作用,容易坚持而被广泛接受及采用。
药物治疗中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最高,这与此类药物循证医学证据最多,更被临床医师熟知和认同。 实际上,现有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老年人群中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肝毒性与肌毒性)的发生率与中青年相似,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并未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老年人T C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对他汀类药物的敏感性可能较高,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中小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就有可能使多数患者达标。[2]调查中发现约有0.2%的社区企业退休职工无任何血脂异常,但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在接受药物治疗,这表明血脂水平异常不再是启动调脂治疗的必要条件,调脂治疗正从为控制血脂异常向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转变。
我国新近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强调了血脂异常是老年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社区责任医师应该根据指南要求,针对患者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危险分层评价,以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在饮食干预等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上给予更多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5,35(5).
[2] 郭艺芳,胡大一.老年患者的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2007,11,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