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明确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法和面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120例老年患者入院后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20例老年患者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状态,影响疾病的治疗护理质量。其中有恐惧、焦虑心理的占98%;有孤独、无助心理的占50%;有失落(无价值感)心理的占48%;有忧虑心理的占96%;有抑郁心理的占46%。结论老年患者入院后的心理状态发生各种不良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态度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老年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20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以上老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87%,有丧偶的、有空巢的,一旦生病住院,医院的护理人员就成了他们的依靠,身心护理都需要我们去做,病体的护理是很容易做好的,而心理的护理则没那么简单,必须得先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为了了解掌握老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我进行了此项调查并撰写此文。之前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和网上资料,其中有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老年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老年人保健、语言学与心理护理、美学与心理护理等十余篇相关文献,,这些文献论述的内容分别是心理特点、护理措施及相关因素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有可读性,但对于护理老年病人来说,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应用起来都比较片面。从心里的定义上看,他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也就是患者体会到和感觉到的任何一种变化(负面的)都会引起一定的心理反应,老人的感情是很脆弱的,稍有不顺便会悲伤哭泣,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也许家人提供的一顿不可口的饭菜,都可能会使老人感到不悦,认为子女是嫌弃她了,等等,产生焦虑、抑郁、无价值感等不良心理状态。如掌握了老人的这些心理状态,那么在临床中确立护理问题,采取护理措施将有据可依。本文为了解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以问卷法和面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老年患者入院后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以确立护理措施,指导临床实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月~8月来我院老年病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包括心血管疾病、将接受手术治疗的外科疾病、其他慢性病患者,首次入住我院,意识清,年龄60~80岁,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老年患者住院后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配合面谈法对问卷进行解释。
1.3 调查内容
老年患者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状态。比如恐惧、焦虑、孤独、失落、忧虑、抑郁,等几方面进性调查。
1.4 分析资料的方法
存在各种心理状态的人数均用统计学中的百分比进行分析。
1.5 预实验
首次将问卷发放给10个患者进行调查,信度为0.76,经专家评定认为此调查表具有科学性,可反映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应用价值。
2结果
老年患者住院后的不良心理状态复杂多样,见表1。
表1示120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 、恐惧心理的占98%,有孤独、无助心理的占50%,有失落心理的占48%,有忧虑心理的占96%,有抑郁心理的占46%。这些不良心理如不及时疏导,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3讨论
3.1 焦虑、恐惧
调查结果显示有98%的患者入院后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因患者对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不了解,医生的涉及隐私的查体操作;各项陌生的检查等,这些都会使患者感到焦虑、紧张。有些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各种功能均减弱,有的甚至丧失,面临死亡的威胁,因此感到恐惧。这将使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
3.2 孤独、无助
由于患者住院时需与家人分开生活,其生活方式和习惯也会因住院而改变,有的老人性格内向,不爱社交或因疾病限制了活动;另外,老人生病后依赖感增强,过分依赖他人,若身边一时没人便会感到失落,产生强烈的孤独、无助感。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老人入院后有孤独无助的心理状态,缺乏治疗信心,影响治疗效果。
3.3 失落(无价值感)
老人生病住院,可能由照顾别人变为被照顾的对象,甚至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这种角色的转变,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有48%的老人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3.4 忧虑
调查发现有96%的老人表现为忧虑、唉声叹气。这是因为有些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担心疾病的预后情况,考虑到长期治疗的经济问题,家庭责任等,便产生忧虑心理。
3.5 抑郁
因生活习惯、社会角色的改变,孤独寂寞,内心空虚;对疾病及死亡的恐惧;子女、亲人不能常来陪伴,使其心中的不悦不能及时倾诉,心情忧郁苦恼,结果示有46%的老人产生了抑郁心理,这种心理对人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可削弱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免疫功能下降,影响疾病康复。
本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入院后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多种不良心理状态,这些不良心理,如不能有效地予以疏导、改善,将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治疗效果,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而本研究属小样本研究,加之患者的个体差异、家庭支持等方面的原因,相关因素的欠缺,因此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还需在临床应用中扩大样本量加以完善。
4相应措施
掌握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改变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提高生活質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护士形象要稳重、大方,主动接待患者,微笑服务,热情周到,言语得体,对患者要客气称呼,如“大爷”、“大娘”,而不直呼其名,使用“您”、“请”、“对不起”、“谢谢您的配合”等文明用语;态度和蔼,语速缓慢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作息时间、规章制度、科室负责人、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同病房病友等,另外,注意为患者提供的住院环境要整洁、安静、舒适、安全。老人对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会缓解紧张焦虑的心理。
4.2 建立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
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与病人多交流,应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要求: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疾病的诊断或所要进行的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取得病人的信任,使老人感到我们是他的“自己人”,能与我们毫无顾忌地畅谈心事,感到我们是可以依赖的人,减轻因离开家人而产生的无助、孤独感。
4.3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在遵守保密性医疗的原则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讲解、宣传册、多媒体等形式,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的宣教,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例子,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调动患者的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护;注意帮助患者,让其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受尊重和被接纳的,如护士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关注的目光,都会让患者感到舒适,且觉得被关怀和重视;照顾患者的特性,尊重老人的个人习惯、隐私和宗教信仰等,尽量协助患者完成生活自理;老人住院更需要家人、朋友的关怀与爱护、理解与支持,护士要鼓励家人、朋友多关心老人,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探视,以帮助其恢复信心。
4.4 细致入微的生活护理
心理问题不是独立存在、没有不良刺激就会产生的,不可口的饮食、不适的环境等都会使老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因此,保证生活护理的质量是心理护理的基础。首先,要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一日三餐要可口,如家人有条件,可允许家人根据老人的喜好为其准备,如无亲人陪伴,护士要为患者订餐并送至病房,协助进餐;床铺要平整、无碎屑,保证被服清洁,及时更换,夏天空气潮湿,被褥要适当晾晒;对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可根据病因采取恰当地促进睡眠的措施,如避免睡前兴奋(睡前交谈的内容要以不引起老人情绪明显变化为宜),睡前不喝咖啡等类似饮品,用热水泡脚,喝热牛奶; 焦虑状态严重的可根据医嘱给予安眠药 。其次,为老人安排病房时要考虑他们的社会层次、疾病的严重程度、自理程度等,尽量把情况相似的老人安排在同一房间,以便于交流沟通,避免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病房的设置要尽量布置成家庭式,尽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其感觉如同在家一样,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明亮、安靜、安全。
4.5 注重护理人员言谈举止的规范化
老年人情感脆弱,心态不稳,爱挑剔,并且多有器官功能的减退,如记忆力、视力、听力等,表现为语速慢、动作缓、反应迟钝等。因此,在工作中护士要注重仪表美,衣帽要整洁,不在患者面前打喷嚏、挖鼻孔、剔牙缝、咳嗽,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良好的形象会增加患者的信任感;与患者进行语言性沟通时,措辞要得体,尽量少用专业词汇,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谈话中不要突然改变话题,要鼓励患者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理解患者的感受,对其提出的问题做出理解性的反应,并及时处理,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重视;尊重患者的人格,对其谈到的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要保密,如为了治疗疾病要将其隐私告诉他人时,也要征得老人同意;对有听力或视力等感知觉障碍的患者,要有耐心,可使用非语言性沟通的方法,如面部表情,恰当的手势,或使用书面语言、图片等,对视力障碍的老人可用触摸的方式,让老人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执行护理操作时,要先向老人解释,征得老人同意,让其有思想准备,动作要轻柔娴熟,充分赢得老人的信任,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此次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患者住院后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多种不良心理状态,这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了解了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态度,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高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以早日康复出院,回归家庭。
关键词:老年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20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以上老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87%,有丧偶的、有空巢的,一旦生病住院,医院的护理人员就成了他们的依靠,身心护理都需要我们去做,病体的护理是很容易做好的,而心理的护理则没那么简单,必须得先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为了了解掌握老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我进行了此项调查并撰写此文。之前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和网上资料,其中有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老年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老年人保健、语言学与心理护理、美学与心理护理等十余篇相关文献,,这些文献论述的内容分别是心理特点、护理措施及相关因素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有可读性,但对于护理老年病人来说,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应用起来都比较片面。从心里的定义上看,他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也就是患者体会到和感觉到的任何一种变化(负面的)都会引起一定的心理反应,老人的感情是很脆弱的,稍有不顺便会悲伤哭泣,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也许家人提供的一顿不可口的饭菜,都可能会使老人感到不悦,认为子女是嫌弃她了,等等,产生焦虑、抑郁、无价值感等不良心理状态。如掌握了老人的这些心理状态,那么在临床中确立护理问题,采取护理措施将有据可依。本文为了解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以问卷法和面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老年患者入院后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以确立护理措施,指导临床实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月~8月来我院老年病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包括心血管疾病、将接受手术治疗的外科疾病、其他慢性病患者,首次入住我院,意识清,年龄60~80岁,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老年患者住院后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配合面谈法对问卷进行解释。
1.3 调查内容
老年患者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状态。比如恐惧、焦虑、孤独、失落、忧虑、抑郁,等几方面进性调查。
1.4 分析资料的方法
存在各种心理状态的人数均用统计学中的百分比进行分析。
1.5 预实验
首次将问卷发放给10个患者进行调查,信度为0.76,经专家评定认为此调查表具有科学性,可反映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应用价值。
2结果
老年患者住院后的不良心理状态复杂多样,见表1。
表1示120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 、恐惧心理的占98%,有孤独、无助心理的占50%,有失落心理的占48%,有忧虑心理的占96%,有抑郁心理的占46%。这些不良心理如不及时疏导,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3讨论
3.1 焦虑、恐惧
调查结果显示有98%的患者入院后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因患者对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不了解,医生的涉及隐私的查体操作;各项陌生的检查等,这些都会使患者感到焦虑、紧张。有些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各种功能均减弱,有的甚至丧失,面临死亡的威胁,因此感到恐惧。这将使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
3.2 孤独、无助
由于患者住院时需与家人分开生活,其生活方式和习惯也会因住院而改变,有的老人性格内向,不爱社交或因疾病限制了活动;另外,老人生病后依赖感增强,过分依赖他人,若身边一时没人便会感到失落,产生强烈的孤独、无助感。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老人入院后有孤独无助的心理状态,缺乏治疗信心,影响治疗效果。
3.3 失落(无价值感)
老人生病住院,可能由照顾别人变为被照顾的对象,甚至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这种角色的转变,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有48%的老人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3.4 忧虑
调查发现有96%的老人表现为忧虑、唉声叹气。这是因为有些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担心疾病的预后情况,考虑到长期治疗的经济问题,家庭责任等,便产生忧虑心理。
3.5 抑郁
因生活习惯、社会角色的改变,孤独寂寞,内心空虚;对疾病及死亡的恐惧;子女、亲人不能常来陪伴,使其心中的不悦不能及时倾诉,心情忧郁苦恼,结果示有46%的老人产生了抑郁心理,这种心理对人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可削弱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免疫功能下降,影响疾病康复。
本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入院后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多种不良心理状态,这些不良心理,如不能有效地予以疏导、改善,将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治疗效果,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而本研究属小样本研究,加之患者的个体差异、家庭支持等方面的原因,相关因素的欠缺,因此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还需在临床应用中扩大样本量加以完善。
4相应措施
掌握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改变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提高生活質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护士形象要稳重、大方,主动接待患者,微笑服务,热情周到,言语得体,对患者要客气称呼,如“大爷”、“大娘”,而不直呼其名,使用“您”、“请”、“对不起”、“谢谢您的配合”等文明用语;态度和蔼,语速缓慢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作息时间、规章制度、科室负责人、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同病房病友等,另外,注意为患者提供的住院环境要整洁、安静、舒适、安全。老人对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会缓解紧张焦虑的心理。
4.2 建立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
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与病人多交流,应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要求: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疾病的诊断或所要进行的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取得病人的信任,使老人感到我们是他的“自己人”,能与我们毫无顾忌地畅谈心事,感到我们是可以依赖的人,减轻因离开家人而产生的无助、孤独感。
4.3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在遵守保密性医疗的原则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讲解、宣传册、多媒体等形式,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的宣教,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例子,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调动患者的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护;注意帮助患者,让其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受尊重和被接纳的,如护士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关注的目光,都会让患者感到舒适,且觉得被关怀和重视;照顾患者的特性,尊重老人的个人习惯、隐私和宗教信仰等,尽量协助患者完成生活自理;老人住院更需要家人、朋友的关怀与爱护、理解与支持,护士要鼓励家人、朋友多关心老人,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探视,以帮助其恢复信心。
4.4 细致入微的生活护理
心理问题不是独立存在、没有不良刺激就会产生的,不可口的饮食、不适的环境等都会使老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因此,保证生活护理的质量是心理护理的基础。首先,要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一日三餐要可口,如家人有条件,可允许家人根据老人的喜好为其准备,如无亲人陪伴,护士要为患者订餐并送至病房,协助进餐;床铺要平整、无碎屑,保证被服清洁,及时更换,夏天空气潮湿,被褥要适当晾晒;对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可根据病因采取恰当地促进睡眠的措施,如避免睡前兴奋(睡前交谈的内容要以不引起老人情绪明显变化为宜),睡前不喝咖啡等类似饮品,用热水泡脚,喝热牛奶; 焦虑状态严重的可根据医嘱给予安眠药 。其次,为老人安排病房时要考虑他们的社会层次、疾病的严重程度、自理程度等,尽量把情况相似的老人安排在同一房间,以便于交流沟通,避免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病房的设置要尽量布置成家庭式,尽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其感觉如同在家一样,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明亮、安靜、安全。
4.5 注重护理人员言谈举止的规范化
老年人情感脆弱,心态不稳,爱挑剔,并且多有器官功能的减退,如记忆力、视力、听力等,表现为语速慢、动作缓、反应迟钝等。因此,在工作中护士要注重仪表美,衣帽要整洁,不在患者面前打喷嚏、挖鼻孔、剔牙缝、咳嗽,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良好的形象会增加患者的信任感;与患者进行语言性沟通时,措辞要得体,尽量少用专业词汇,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谈话中不要突然改变话题,要鼓励患者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理解患者的感受,对其提出的问题做出理解性的反应,并及时处理,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重视;尊重患者的人格,对其谈到的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要保密,如为了治疗疾病要将其隐私告诉他人时,也要征得老人同意;对有听力或视力等感知觉障碍的患者,要有耐心,可使用非语言性沟通的方法,如面部表情,恰当的手势,或使用书面语言、图片等,对视力障碍的老人可用触摸的方式,让老人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执行护理操作时,要先向老人解释,征得老人同意,让其有思想准备,动作要轻柔娴熟,充分赢得老人的信任,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此次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患者住院后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多种不良心理状态,这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了解了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态度,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高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以早日康复出院,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