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对话,开启智慧之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i80488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一、走进文本,让思维碰撞思维
  
  课文中描述的小鸟是那样可爱——“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可是,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鸟,“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它一动也不动”。在多方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了“一动也不动”的意思的基础上,我问他们:“小鸟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呢?”教室里静得出奇。刹那间,又变得小手如林,他们说:
  “小鸟‘一动也不动’,是因为它很伤心,被关在了笼子里,找不到妈妈了。她想妈妈了。”
  “是因为它很担心,不知道妈妈会不会来找它,它还能不能像原来一样和小伙伴们玩。”
  “是因为它很着急,希望妈妈能来这里找它。”
  “是因为它很后悔,后悔自己不该到处乱跑,不听妈妈的话。”
  (学生走进了小鸟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小鸟“伤心”、“担心”“着急”、“后悔”的心情,与小鸟进行了第一次对话。)
  师:“小鸟不吃也不喝,‘我’为什么很着急呢?”
  生:“小鸟不吃也不喝,它这样会死掉的。”
  这时,老师又启发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小作者,体会一下此刻的心情,从而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为什么那么着急。
  
  二、回归生活,让心灵接纳心灵
  
  师:“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这时,我看到了窗外飞来一只鸟,窗外的鸟和笼子里的鸟都叫了起来。”
  师:“鸟的叫声就是鸟的语言,请小朋友们看图,你能不能做个小小翻译家,告诉我们笼子里的小鸟在说什么?”
  对于孩子找不到妈妈这样的心情,学生也许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还是不难回答的。
  “妈妈,妈妈,我好想你啊!我还以为永远见不到你了呢!”
  “妈妈,我在这里好孤单,好害怕呀!”……
  师:“那么,窗外的那只鸟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你怎么会在这儿呢?你让妈妈找得好辛苦呀。”
  “老师,我认为窗外的那只鸟是鸟爸爸。孩子,爸爸带着你出来练习飞翔,告诉你要注意安全,你怎么跑这儿来了?你这孩子,就是太好奇了!”
  接下来请同桌互相合作,扮演两只鸟儿进行对话练习,体会这两只鸟焦急的心情。再指名学生到台前表演。就这样,在对话中,在表演中,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小鸟与亲人相见的那种兴奋、激动、惊喜,自然会体现出来。
  
  三、拓展升华,让情感交融情感
  
  通过前面两处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了。“请小朋友们看图,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我从‘拍拍翅膀’这个词语中体会到小鸟很高兴,看到小鸟飞上了蓝天,我也格外高兴。”
  “我会告诉我的兄弟姐妹们: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
  最后,学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时,那高兴的情感溢于言表,对情感的体验也水到渠成。
  讨论填空、深化情感:我把小鸟放走了,是因为___________。
  “我把小鸟放走了,是因为小鸟离不开妈妈,想和妈妈在一起。”
  “我把小鸟放走了,是因为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
  ……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爱护它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所表达情感的体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是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的。在对话中,学生的多元解读还超越了文本的内容,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思想教育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但是,现在一些教师依然存在把语文课上成分析课、说话课的现象,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培养学生语感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进行品味式的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去体会文本词、句、段蕴含的内涵与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此作为激发其阅读兴趣的突破口,努力建构一个真正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的课堂。  一、推进阅读进程:从聚焦学生独特体验开始  新课程标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意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呢?   一、个性化品读——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入文本的,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案例] 《天
读写结合的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多年来,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读了大量的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作文。阅读课上,学生能进入思想内容的大门,却难以登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能力提高缓慢。究其因,目前的语文课堂没有打通读写结合的通道,读和写仍在各自的跑道上单行,两者难以结合。多年来,在怎样教导学生进行读写的问题上,我通过不断地尝试,认为应变读写结合为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识字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 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认为这就是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有必要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运用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教师们对同一教材的不同诠释,我默默地欣赏着、比较着,越发深刻地品味到课堂的真意味。  《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
低段学生生活经验少,词句积累不丰富,因此在写话时常常是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指导,只单纯鼓励学生凭借兴趣写话,可能会给日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留下隐患。因此,教师要以课内写话为抓手,充分研读教材,发掘文本资源,创设写话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元写话。  一、模仿写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很多文章的语言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对老师这个角色的诠释,而学生,自然而然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今。这一传统观念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专家们指出。教师应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但是,现在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其实,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有时退居幕后,甚至故意“谦让”一回,也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
在公开课上或是赛课上,执教者为我们展示的课例大都是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只能待在“被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是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两难境地”:教深了,不仅课时吃紧,还会混淆了与精读课文的界线,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教浅了,又担心略读变成自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大家只是自己摸索着教,该怎么教?实践起来五花八门,难以驾驭。  《小学语文教师》
童话是心田那一颗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底那一抹温柔的感动,童话是心路那一道深刻的哲学,童话是心扉那一片诗意的浪漫……走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我们就一起走进了童话的世界,《巨人的花园》就是本单元带给学生的第一份惊喜。    一、走近“花园”看童话——解读教材  巨人有一个神奇的花园,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美丽和欢乐,而自私的巨人却赶走孩子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醒悟,和大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