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形势下,如何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基本思路和具体流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课程改革与建设有所启迪。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活动导向 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00-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学生人数上,都已经毫无争议的占据了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但在高职教育中,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间存在巨大差距。而导致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重要手段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极大弊端,因此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今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是传统高校教学的照搬照抄。一方面学生学的累。由于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学生会认为老师总是讲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无趣的东西,从而表现出对课程没有兴趣,学生上课迟到成为一道“景观”;上课睡觉、玩手机、听MP3、发呆;下课到网吧玩游戏;没能力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老师教的苦。学生的学习态度引起教师的反感,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生源的质量太差,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没法教。于是师生间形成恶性互动,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仍未认识到高职教育与传统的高校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两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定位不同,所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然不相同。传统的大学课程教学是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所体现的。
二、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的必要性
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来源于德国职业教育。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景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职业、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领域。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基于学习情景中的行为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为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为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社会要求。这种新的课程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不是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这样就不会放大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缺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工作任务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中心地位被学生取代,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求者,强调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强化了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点,弱化了其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缺点,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增加了教育教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同时其通过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配合、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中,通过设置的工作任务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任务完成后,通过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展示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功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构建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景”;通过若干系统化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某一职业(职业小类或多个岗位)的职业资格。其设计流程,见图1。
1.整体化职业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对专业服务的产业和产业链进行分析,确定专业的服务面向和岗位(群)问题,这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2.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复杂的专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是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的归类,能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我们需要对专业面向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析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以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奠定生产实际的基础。
3.整合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指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它是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位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能力标准的集合,是课程开发的平台。我们对应岗位职责和具体的工作任务,研究专业职业的行动能力,按照专业职业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归类整合职业行动领域。
4.确定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形成的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下每一门具体的课程。我们研究完完成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再根据学习者现有的能力基础,研究培养学习者职业行动能力的知识和行动能力,从而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
5.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行动情境中,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领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是每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学习情境设计包括两个环节:①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目标是获得某门具体课程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其组织关系,基本参照点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包括操作知识和理论知识。操作知识指完成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应用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理论知识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解释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②每个学习情境应当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来组织和设计学习内容。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强调的是职业实践、职业导向的课程模式,恰恰突出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课程特点、授课班级人数、实训设备等诸多因素,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学科、本学校的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 李学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活动导向 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00-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学生人数上,都已经毫无争议的占据了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但在高职教育中,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间存在巨大差距。而导致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重要手段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极大弊端,因此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今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是传统高校教学的照搬照抄。一方面学生学的累。由于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学生会认为老师总是讲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无趣的东西,从而表现出对课程没有兴趣,学生上课迟到成为一道“景观”;上课睡觉、玩手机、听MP3、发呆;下课到网吧玩游戏;没能力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老师教的苦。学生的学习态度引起教师的反感,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生源的质量太差,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没法教。于是师生间形成恶性互动,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仍未认识到高职教育与传统的高校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两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定位不同,所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然不相同。传统的大学课程教学是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所体现的。
二、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的必要性
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来源于德国职业教育。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景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职业、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领域。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基于学习情景中的行为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为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为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社会要求。这种新的课程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不是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这样就不会放大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缺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工作任务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中心地位被学生取代,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求者,强调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强化了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点,弱化了其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缺点,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增加了教育教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同时其通过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配合、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中,通过设置的工作任务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任务完成后,通过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展示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功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构建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景”;通过若干系统化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某一职业(职业小类或多个岗位)的职业资格。其设计流程,见图1。
1.整体化职业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对专业服务的产业和产业链进行分析,确定专业的服务面向和岗位(群)问题,这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2.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复杂的专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是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的归类,能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我们需要对专业面向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析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以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奠定生产实际的基础。
3.整合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指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它是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位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能力标准的集合,是课程开发的平台。我们对应岗位职责和具体的工作任务,研究专业职业的行动能力,按照专业职业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归类整合职业行动领域。
4.确定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形成的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下每一门具体的课程。我们研究完完成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再根据学习者现有的能力基础,研究培养学习者职业行动能力的知识和行动能力,从而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
5.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行动情境中,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领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是每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学习情境设计包括两个环节:①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目标是获得某门具体课程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其组织关系,基本参照点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包括操作知识和理论知识。操作知识指完成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应用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理论知识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解释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②每个学习情境应当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来组织和设计学习内容。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强调的是职业实践、职业导向的课程模式,恰恰突出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课程特点、授课班级人数、实训设备等诸多因素,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学科、本学校的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 李学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