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於近年楼价不断飙升,不少具有学历及稳定收入的年轻人也要抱怨置业艰难。
一个社会,高地价看似风生水起,但跨代如何置业,下一代年轻人是否可以自己建立自己的安乐窝?听说可以置业的年轻人,不少要靠上一代的余荫。对比当年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上班族,买楼还是可以达到的梦想,因那是勤劳省约的年代;但对於今日年轻人的住屋及置业等问题,我们尝试在今期讨论年轻人的置业梦想。
活在现今的消费年代,要懂得节制消费!
笔者唔想评论年轻人买楼选择的对错,只是想讲当中由一个投资角度去考虑。早年有本畅销书叫《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T·清崎不是教人一夜致富的方法。但你看完会思考自己财务状況,了解收入、支出、资产及负债的关係,並通过掌握金钱运动的规律来增加财富。但正如清崎所说, 富人的模式是不可以单纯地Copy & Paste, 我们可视这本书是一张藏宝图,阁下要怎样到达这座宝库是阁下的自由。咁究竟买楼自住是生活必须的开支、消费、还是投资呢? 很多人说:“买楼自住,当中包含生活必须的开支,我唔买楼住都要租楼住,否则唔通瞓街咩?”特别是对成家立室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必须的开支。我地讲消费,通常是讲超出生活必须开支那部分,不是讲必须那部分,例如,本来住北区细价楼(150-240万元主要集中北区)的楼都得,但我想住方便的、或者高档的楼,所以住中区闹市的400万元的楼,咁多出来百多万元的楼价,就是消费部分啦。
到底应如何踏出置业第一步?《穷爸爸富爸爸》本书讲,要增加投资减少消费,呢个道理,对“先使未来钱”的年轻人特别啱用。现今有年轻人每月都换新款手机,甚者初工作就要买名车出入,连婚宴场地也指明要在五星酒店,这都是超额消费。
市民安居社会稳定
住屋是市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而青年亦是社会的未来支柱,协助他们解決迫切居住问题,相信有助稳定社会的繁荣和安定。根据澳门房屋局的资料,社屋轮候户的主要特征为单身(佔轮候者4成)、年龄偏大(超过7成为45岁及以上)以及收入较低者;而经屋轮候户的主要特征则为单身(佔轮候者一半)、18至34岁的年轻人(接近6成)以及经济能力不低者。
关於居屋与楼市的关係,有两个概念是一定要区分並弄清楚的。一个是“安居”的概念,一个是“楼价”概念,两者自然有矛盾,但这个矛盾一定要平衡和统一,社会才能稳定及和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矛盾可以说无处不在。矛盾既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安居与楼价之间的矛盾,就是既普遍又特殊的矛盾之一。从哲学的角度说,矛盾和统一是两个对立面,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敌对。例如,社会需要稳定,市民需要安居,与之相对的便是楼价。楼价太高,何来安居?楼价太低,发展商无利可图,不愿投资,无楼或少楼供应,同样谈不上安居。楼价的高低,取決於土地供应、地段、面积、地积比率及地价等,也取決於建筑用料、建造速度、当年落成数量及地产商利润等,因素很多,关联複杂,要达至平衡或矛盾统一实为不易。
但是,安居与楼价这两个概念的交集,或者说这两个对立面要使之“矛盾统一”,政府是有责任的,而且,政府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任何企业要大很多。例如,政府是最大的大地主,政府可以供应的土地几乎是“无限量”的,因为政府可以用移山填海的方式取得新的土地。同时,政府可以透过土地供应量、土地价格,或者以兴建居屋,甚至调整公屋入息限制等方式来影响楼价。此则说明,无论是澳葡时代或是回归之后,高地价、高楼价局面之形成,政府都是始作俑者。当然,此外难免也有炒卖的因素,但炒卖者的力量与政府力量相比较,绝对是微不足道,可形容为“蚊髀与牛髀”之比。因此,倘若政府或执政者无意解決安居与楼价的矛盾,任何人都无能为力。
个案分享:
澳门楼价升,有人快乐,青年人则发愁。
笔者走访两位“80后”的年轻朋友。美玲(lena),现职某机构秘书,租楼负担重,买楼遥遥无期,所以身边的单身青年朋友,租楼多买楼少,胜在潇洒,流动性强,东家唔打打西家,工作换掉,暂时没有薪金,也可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虽然美玲表示她爸爸愿给她置业首期,然而她细算每月卻要将大部分薪金用作供楼,细想之下,还是没有置业。
另一位施德来(Ben)表示,大学毕业后就在一间外资旅行社做主任,做了四年,由初入职时只数千元月薪到现在一万元;再做下去,他都知道工资都是差不多。他坦言:结婚已用去一大笔金钱,买完楼,还要每月节衣缩食供楼;之后还要考虑生儿育女,年轻人未来挑战不是置业那么简单!买了房子后被困住,若还有孩子,如何处理?最终都可能还要靠上一代。
一个社会,高地价看似风生水起,但跨代如何置业,下一代年轻人是否可以自己建立自己的安乐窝?听说可以置业的年轻人,不少要靠上一代的余荫。对比当年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上班族,买楼还是可以达到的梦想,因那是勤劳省约的年代;但对於今日年轻人的住屋及置业等问题,我们尝试在今期讨论年轻人的置业梦想。
活在现今的消费年代,要懂得节制消费!
笔者唔想评论年轻人买楼选择的对错,只是想讲当中由一个投资角度去考虑。早年有本畅销书叫《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T·清崎不是教人一夜致富的方法。但你看完会思考自己财务状況,了解收入、支出、资产及负债的关係,並通过掌握金钱运动的规律来增加财富。但正如清崎所说, 富人的模式是不可以单纯地Copy & Paste, 我们可视这本书是一张藏宝图,阁下要怎样到达这座宝库是阁下的自由。咁究竟买楼自住是生活必须的开支、消费、还是投资呢? 很多人说:“买楼自住,当中包含生活必须的开支,我唔买楼住都要租楼住,否则唔通瞓街咩?”特别是对成家立室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必须的开支。我地讲消费,通常是讲超出生活必须开支那部分,不是讲必须那部分,例如,本来住北区细价楼(150-240万元主要集中北区)的楼都得,但我想住方便的、或者高档的楼,所以住中区闹市的400万元的楼,咁多出来百多万元的楼价,就是消费部分啦。
到底应如何踏出置业第一步?《穷爸爸富爸爸》本书讲,要增加投资减少消费,呢个道理,对“先使未来钱”的年轻人特别啱用。现今有年轻人每月都换新款手机,甚者初工作就要买名车出入,连婚宴场地也指明要在五星酒店,这都是超额消费。
市民安居社会稳定
住屋是市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而青年亦是社会的未来支柱,协助他们解決迫切居住问题,相信有助稳定社会的繁荣和安定。根据澳门房屋局的资料,社屋轮候户的主要特征为单身(佔轮候者4成)、年龄偏大(超过7成为45岁及以上)以及收入较低者;而经屋轮候户的主要特征则为单身(佔轮候者一半)、18至34岁的年轻人(接近6成)以及经济能力不低者。
关於居屋与楼市的关係,有两个概念是一定要区分並弄清楚的。一个是“安居”的概念,一个是“楼价”概念,两者自然有矛盾,但这个矛盾一定要平衡和统一,社会才能稳定及和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矛盾可以说无处不在。矛盾既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安居与楼价之间的矛盾,就是既普遍又特殊的矛盾之一。从哲学的角度说,矛盾和统一是两个对立面,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敌对。例如,社会需要稳定,市民需要安居,与之相对的便是楼价。楼价太高,何来安居?楼价太低,发展商无利可图,不愿投资,无楼或少楼供应,同样谈不上安居。楼价的高低,取決於土地供应、地段、面积、地积比率及地价等,也取決於建筑用料、建造速度、当年落成数量及地产商利润等,因素很多,关联複杂,要达至平衡或矛盾统一实为不易。
但是,安居与楼价这两个概念的交集,或者说这两个对立面要使之“矛盾统一”,政府是有责任的,而且,政府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任何企业要大很多。例如,政府是最大的大地主,政府可以供应的土地几乎是“无限量”的,因为政府可以用移山填海的方式取得新的土地。同时,政府可以透过土地供应量、土地价格,或者以兴建居屋,甚至调整公屋入息限制等方式来影响楼价。此则说明,无论是澳葡时代或是回归之后,高地价、高楼价局面之形成,政府都是始作俑者。当然,此外难免也有炒卖的因素,但炒卖者的力量与政府力量相比较,绝对是微不足道,可形容为“蚊髀与牛髀”之比。因此,倘若政府或执政者无意解決安居与楼价的矛盾,任何人都无能为力。
个案分享:
澳门楼价升,有人快乐,青年人则发愁。
笔者走访两位“80后”的年轻朋友。美玲(lena),现职某机构秘书,租楼负担重,买楼遥遥无期,所以身边的单身青年朋友,租楼多买楼少,胜在潇洒,流动性强,东家唔打打西家,工作换掉,暂时没有薪金,也可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虽然美玲表示她爸爸愿给她置业首期,然而她细算每月卻要将大部分薪金用作供楼,细想之下,还是没有置业。
另一位施德来(Ben)表示,大学毕业后就在一间外资旅行社做主任,做了四年,由初入职时只数千元月薪到现在一万元;再做下去,他都知道工资都是差不多。他坦言:结婚已用去一大笔金钱,买完楼,还要每月节衣缩食供楼;之后还要考虑生儿育女,年轻人未来挑战不是置业那么简单!买了房子后被困住,若还有孩子,如何处理?最终都可能还要靠上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