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环境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研究性教学的教学实践积累。并结合该课程的实际情况,构筑了重要基础。该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环境工程学 问题意识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2-0144-02
一、课程的特点与研究性教学
环境工程学是高等院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环境工程学研究内容广泛,具有知识面宽、综合性强、交叉性强和知识更新快等突出特点。从内容上看,“环境工程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1]
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目标的教学。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其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4]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环境工程学的知识点和现实中的污染问题相结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的。
二、课程框架的设计
知识模块是课程的骨架,合理的课程知识模块结构是有效组织课程教学的前提。课程知识模块的设计取决于课程所属学科的科学内涵与特点、学科的发展动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5]在起初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内容多,并且杂”。“杂”反映出知识模块之间关联性不好,不利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对基本原理及方法的掌握。目前蒋展鹏主编的《环境工程学》较好地体现了环境工程学学科的科学内涵,且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强,被各高校选为通用教材,但它与“水处理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存在较多的重复。此外,环境工程相关技术更新快,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考虑到以上因素,我们在构筑课程框架的时候,还借鉴了如高廷耀,顾国维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由Noel de Nevers编著的《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及Tchobanoglous G.、Theisen H.、Vigil S.编著的《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等教材。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同时兼顾基础与应用原则,我们设计了以三废为主线,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为基础,进而过渡到工程应用和工程案例的课程框架。以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这一篇章为例(如图1),首先明确与水环境污染相关的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然后引入处理污水的各种处理方法及手段,进而阐明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合理的水处理工程系统。
■
图1 知识模块的设计
三、实践与探索
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建立了研究性教学体系(图2)。具体包括:以问题引导式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开展评述和分析,以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性课题,安排学生根据兴趣进行分组选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分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形成初步认识。随后开展小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已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总结、汇报、答辩,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撰写科技论文。
■
图2 “环境工程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
在连续三年的“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增多,学生撰写项目申请书的思路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回顾这几年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体会:1.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继续贯彻执行并不断摸索完善。2.研究性教学必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打好专业基础。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授,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3.研究性教学课题的设计不能偏离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和教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这样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进行深入的点评分析,有利于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4.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要合理,研究性教学元素可以占30%,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也不会使学生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蒋展鹏.环境工程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6):111-112.
[3] 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2):177-180.
[4]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5] 马陶武,彭清净,易浪波,胡文勇,翟忠心.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9,(6):20-25.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环境工程学 问题意识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2-0144-02
一、课程的特点与研究性教学
环境工程学是高等院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环境工程学研究内容广泛,具有知识面宽、综合性强、交叉性强和知识更新快等突出特点。从内容上看,“环境工程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1]
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目标的教学。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其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4]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环境工程学的知识点和现实中的污染问题相结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的。
二、课程框架的设计
知识模块是课程的骨架,合理的课程知识模块结构是有效组织课程教学的前提。课程知识模块的设计取决于课程所属学科的科学内涵与特点、学科的发展动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5]在起初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内容多,并且杂”。“杂”反映出知识模块之间关联性不好,不利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对基本原理及方法的掌握。目前蒋展鹏主编的《环境工程学》较好地体现了环境工程学学科的科学内涵,且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强,被各高校选为通用教材,但它与“水处理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存在较多的重复。此外,环境工程相关技术更新快,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考虑到以上因素,我们在构筑课程框架的时候,还借鉴了如高廷耀,顾国维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由Noel de Nevers编著的《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及Tchobanoglous G.、Theisen H.、Vigil S.编著的《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等教材。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同时兼顾基础与应用原则,我们设计了以三废为主线,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为基础,进而过渡到工程应用和工程案例的课程框架。以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这一篇章为例(如图1),首先明确与水环境污染相关的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然后引入处理污水的各种处理方法及手段,进而阐明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合理的水处理工程系统。
■
图1 知识模块的设计
三、实践与探索
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建立了研究性教学体系(图2)。具体包括:以问题引导式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开展评述和分析,以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性课题,安排学生根据兴趣进行分组选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分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形成初步认识。随后开展小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已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总结、汇报、答辩,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撰写科技论文。
■
图2 “环境工程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
在连续三年的“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增多,学生撰写项目申请书的思路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回顾这几年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体会:1.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继续贯彻执行并不断摸索完善。2.研究性教学必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打好专业基础。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授,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3.研究性教学课题的设计不能偏离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和教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这样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进行深入的点评分析,有利于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4.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要合理,研究性教学元素可以占30%,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也不会使学生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蒋展鹏.环境工程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6):111-112.
[3] 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2):177-180.
[4]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5] 马陶武,彭清净,易浪波,胡文勇,翟忠心.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9,(6):20-25.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