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69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识教育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河南省本科层次高校重点改革方向之一。本文立足河南高校,剖析了省内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转变通识教育的理念、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加强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科学教育评价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为通识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对策;河南
  美国是最早确立并开展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研究的国家,其他大多数探索通识教育的欧美国家如加拿大、英国经过几十年的和实践和发展,通识教育理论逐步完善。我国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进行广泛研究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仅在部分重点大学进行了实践,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并没有形成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理论体系。在众多的研究中,李曼丽博士在其《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中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作了系统地梳理,并进行了专题论述[1]。黄俊杰教授的《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列举大量的案例对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通识教育的实践模式和核心理念进行了对比论述[2]。
  河南省优质高校资源稀缺,进行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而高校通识教育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河南省高校通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能够为我省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储备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也将有益于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凸显大学通识教育研究重要性的同时,为了更好的在我省实施通识教育,本课题研究团队从找出问题所在出发,针对问题找到适合我省教育具体情况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对策,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1、河南省高校通识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1.1通识课程与建设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在河南省各大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对通识教育并没有明确的定位。经过文献查阅和部分高校师生调研,河南省学者对通识课程的认识主要有三种:(1)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2)指可以供全校学生自由选修的“公选课”;(3)指人文社科类课程。
  河南省大专院校普遍存在对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进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是使理工科的学生增强人文艺术修养,使文科学生懂点自然科学知识;还有部分人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划上等号,更有甚者是为了完成教改任务而开设一批不具通识内涵的选修课,课程内容肤浅而杂乱,不能把讲授的理论知识用来分析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脱离了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
  1.2我省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有问题
  美国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方式丰富且较为灵活多变,一般都是采用引导研究、课堂讲授、实验操作、专题讨论、教师个别指导与小组研讨等几种或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通识课程大多设有实践课和实验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3,4]。
  在河南省内的绝大多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授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共同的主要有:(1)以已有知识的固定传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2)以教材和教师为基准。多数教学是按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而且教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的多,专题讨论或实践操作的授课形式更是匮乏。(3)教学方法以课堂知识讲授为主。现阶段,我省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依然是课堂讲授,调查研究、讨论、自学、实验、实践活动等方式均处于辅助地位且相对欠缺,教学模式单一化,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1.3我省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管理尚不完善
  通识教育实践较好的高校,在课程管理方面有更多值得我省高校教务部门学习的地方。比如在选课方面,一般来说可以免修与研修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可只在学校划定的几大类通识课程中任意选择,而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通识课程可免修,从而保证了学生选课的高效,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展现。而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现状处于国内中等偏下水平,高等院校的课程管理水平缺乏科学性。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设置的必修科目占的比重过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
  1.4通识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河南省高校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人数少,且水平参差不齐,这是我省高等通识教育师资的现状。目前,省内高校的各项考核与奖励机制多数偏向于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在这种激励体制的刺激下,教师们更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而精力专著在教学上的教师,尤其是专职通识教育的教师,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评价和奖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识教育在我省高等院校的健康发展。另外,一部分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教师的人格修养和敬业精神更应提升,这对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具有明显影响。
  2、我省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对策的建议
  2.1转变通识教育的理念
  河南省农业基础稳固,工业和第三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市场导向的影响下,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带有短暂的功利性。在现实社会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还没有充分理解和贯彻通识教育核心意义,而一味追求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现阶段关键应使政府教育部門、老师、学生以及家长转变教育观,清晰地认识通识教育理念。各高校进而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办学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通识教育观的宣讲和落实,特别是从事该项事业的教师群体,他们的认知和态度,是通识教育能否成功实践的关键。所以,需要进一步厘清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内涵,采取必要的宣贯措施使广大师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人性、情感的品位,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达到各方面协调发展。
  2.2设置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河南省专业技术教育盛行的现状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一项及其复杂繁琐的工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主旨是学生的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体现综合性和优越性;既要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又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省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及科学领域方面的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和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和学习能力;二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让学生熟悉自然生态和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激发他们对该学科研究的兴趣;三是人文知识领域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及艺术素养[5]。   2.3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本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从河南省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普通“二本”与专科院校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达到很好的启发和灵活运用的效果,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识教育教学方式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以“授人以渔”为目标。首先应提倡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习惯;其次还应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邀请知名专家讲座等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高校应该组织教师研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表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加强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针对我省高校存在的主要师资问题,笔者认为“助教制度”是加强通识教育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鼓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助教,协助教师完成各板块课程内容。这一制度不仅可以在有限的师资资源内扩充本科生通识教育队伍,而且其本身也是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如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所有的在读研究生都必须参与相应工作量的本科通识课程教学,将非常有利于本科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另外,需要深化改革通识教育教师的进修制度,严格把关教师在职培训、进修的质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等。
  2.5综合运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手段
  河南省高校长期以来多以考试成绩为评判学生能力的标准。对于通识教育效果的评价,笔者认为应改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不局限在学生个体,与教育相关教学内容、目标、手段、课程、结果,甚至评价本身,都应该纳入到教育评价的范畴。不仅要有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指标,也要有反映大学生自身的价值、态度、行为和认知方式变化状况的指标。评价方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是多方位、全过程的,评价的过程应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相一致。尤其对于个性色彩的学生个体,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化成为通识教育评价的必然趋势。
  3、结语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河南省高校受到农业大省经济定位的长期影响,省内各大高等院校忽视了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理念。值得庆幸的是,高校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被我省高校老师和家长所认可,省内也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对本科通识教育进行研究、探索和尝试。笔者通过对省内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多种具体措施,希望可以对河南省当前高等通识教育的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徐绍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6).
  [4]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4(3).
  [5]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
  作者简介:马永鹏(1984-),男,河南新密人,講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科研与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扩招和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艺术类研究生也不例外,虽然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是如果没有进行专业的思想引导,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优势就无法进行合理的转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的艺术类研究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强调了思想引导的作用,并根据实践经验,浅析了关于艺术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思想引导模式,希望能够为艺术类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类
期刊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马克思学科的桥梁,开好、开足、开出质量是时代的要求。当前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课程应有地位被弱化、课程管理不规范、课程教学模式严重滞后的诸多困境。要想走出困境,必须与时俱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坚持正确的教改理念、强化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发展、探索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期刊
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律中,禁反言理论并未体系化,仅部分法条映射禁反言原则。笔者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702份裁判文书进行系统详整的分析,概括禁反言原则在民事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对比禁反言原则在民事实体理论上的相关规定,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间梳理实践与理论的差距,提出明确禁反言原则概念,建立“诚实信用原则—禁反言原则—禁反言规则—具体规则”的关系谱系,将规则具象化,使禁反言真正“有所立,有所
期刊
摘要:近年来,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健康管理理念也愈发受人重视。本文针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背景下,大学生因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导致的体质下滑严重现象,运用分割问卷设计法构建一份关于大学生对健康管理认知情况调查以及现阶段大学生身体健康状态的问卷,以此确认项目后续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管理;调查问卷设计  一、设计问卷的意义  在国外许多人一出生就会进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会记录下自己身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载体,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文化的衍生、形成,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有着其独有的性质。大学生作为接触使用网络最为频繁地群体之一,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养成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即为大学生思政教育者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技术手段,也为思政教育的健康合理建设埋下了诸多隐患。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需要教育者、大学生、高校
期刊
从教28年,他当班主任6年,当教导主任5年,当校长17年,年年高歌猛进;当校长17年,4年乡中心小学,4年镇中心小学,直至县城完全小学,校校春色满园。  他进城9年,学校8年获县教育局“中小学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奖”,4年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并先后获“永州市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雷锋式中队”称号,各种集体荣誉达30多个。  他,就是“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被道县县委、县政府三度授予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人才类型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从课程设计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及实验教学改革对通信电子课程教学改革作出法案,形成一个整体,达到学生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通信電子线路;教学改革;系统设计能力  1.引言  “通信电子线路”主要是讨论各种无线电技术设备和系统中的通信电子线路。该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在人才培养中占有
期刊
摘要:计算机应用已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基于翻转课堂,来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能有效的开展一系列的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解决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教学实践表明,基于“翻转课堂”的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较大的提升,也能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好的跟
期刊
摘要:高校团学组织以及学生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在学校中的组织结构之一,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良好平台,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兴趣发展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应该顺应历史的变革与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团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因此,如何
期刊
摘要:为提高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主动性,促进课程内容学以致用,本文围绕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单元、教学方法、教學手段、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和教学评价八个维度研究了网络课程的创新建设。  关键词:创新维度;网络课程;模块化教学单元;开放式实验;过程化考核  一、引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科学的进行数据的组织、处理和应用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为此学好《数据库技术与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