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长期从事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工作者也难免感慨:那些本应该被学生接受的主流道德观念似乎离学生越来越远,而一些非主流的文化观念却在学生中盛行。道德教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老师的苦口婆心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德育面对的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德育面对的是人心,是人的向善之心。问题在于,以往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背离了人心,背离了人的向善之心,它向人宣讲的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它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及的要求,要规定人去遵守的是一大堆违反身心发展的规训……德育因此而变得面目可厌(鲁洁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德育获得其应该拥有的魅力?
南京师大博士高德胜所著的《生活德育论》是德育“回归生活”的集大成者,对“生活德育”进行了艰深的理论研究,但最终又回归到学校、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性批判,着实让正在从事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工作者深受启发,为中小学道德教育走出“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困惑开创了新的理念和道路。
“德育源于生活,扎根生活,融于生活,引导生活,让学生过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这是《生活德育论》对生活德育的定位。高博士从生活德育的角度对学校日常生活、学校制度生活、学校生活空间、学校时间伦理以及学校德育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构建,着力追求学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
学校道德教育之真就在于其真实,真实就在于其符合规律,最重要的是学生成长规律与道德形成规律相结合,而不是“两张皮”。在学校以往的道德教育中,缺乏对生活德育的深刻认识,过分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道德要求变成条条框框;忽视学生成长规律,道德要求“高、大、全”。正是违背规律,学校道德教育变成空而假。要把“有道德的生活”与人的德性生成二者结合起来,建构生活德育范式,学校道德教育才能归真。
学校道德教育之善就在于培养有道德的人。道德与生活是一样的,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过有道德的生活是道德学习的最有力途径。道德教育主要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学校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了学校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所刻意安排的各种“轰轰烈烈”的活动。但在当今功利、成人主义和控制学生等思想影响下的学校生活的“不道德”告诉了学生许多有悖道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自私、服从权威、对弱者缺乏同情、说和做脱节。要重新审视学校生活,要克服学校生活中本身存在的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和行为,让道德教育之善“潜入默化、润心无声”。
学校道德教育之美在于其形式。教育要讲究艺术,道德教育更要讲艺术。但在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中,特别是在德育课程中,过分强调灌输,过于强调预设,忽视学生的主体,把本应有魅力的德育变得枯燥无味,单调刻板,缺乏生机与活力。要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形式,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融入,让学校道德教育之美奏响和谐之音。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既有真、善、美的一面,又有假、恶、丑的另一面。引导学生追求生活的真、善、美,让学生过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是学校道德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学校道德教育的真,为其善奠定了基础;学校道德教育的善,显示出道德教育的真的价值;道德教育的美为其真和善提供良好的载体。学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充分显示道德教育的魅力。
所幸的是,《生活德育论》并没有沉于书斋,束之高阁,在其闪烁理论光辉的同时,也正开辟实践的航路。高德胜博士是《品德与生活》国家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其生活德育理论已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也正在推动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当追求学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念和实践指向时,德育一定是也应该是最有魅力的。(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email protected]
德育面对的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德育面对的是人心,是人的向善之心。问题在于,以往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背离了人心,背离了人的向善之心,它向人宣讲的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它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及的要求,要规定人去遵守的是一大堆违反身心发展的规训……德育因此而变得面目可厌(鲁洁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德育获得其应该拥有的魅力?
南京师大博士高德胜所著的《生活德育论》是德育“回归生活”的集大成者,对“生活德育”进行了艰深的理论研究,但最终又回归到学校、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性批判,着实让正在从事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工作者深受启发,为中小学道德教育走出“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困惑开创了新的理念和道路。
“德育源于生活,扎根生活,融于生活,引导生活,让学生过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这是《生活德育论》对生活德育的定位。高博士从生活德育的角度对学校日常生活、学校制度生活、学校生活空间、学校时间伦理以及学校德育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构建,着力追求学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
学校道德教育之真就在于其真实,真实就在于其符合规律,最重要的是学生成长规律与道德形成规律相结合,而不是“两张皮”。在学校以往的道德教育中,缺乏对生活德育的深刻认识,过分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道德要求变成条条框框;忽视学生成长规律,道德要求“高、大、全”。正是违背规律,学校道德教育变成空而假。要把“有道德的生活”与人的德性生成二者结合起来,建构生活德育范式,学校道德教育才能归真。
学校道德教育之善就在于培养有道德的人。道德与生活是一样的,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过有道德的生活是道德学习的最有力途径。道德教育主要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学校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了学校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所刻意安排的各种“轰轰烈烈”的活动。但在当今功利、成人主义和控制学生等思想影响下的学校生活的“不道德”告诉了学生许多有悖道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自私、服从权威、对弱者缺乏同情、说和做脱节。要重新审视学校生活,要克服学校生活中本身存在的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和行为,让道德教育之善“潜入默化、润心无声”。
学校道德教育之美在于其形式。教育要讲究艺术,道德教育更要讲艺术。但在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中,特别是在德育课程中,过分强调灌输,过于强调预设,忽视学生的主体,把本应有魅力的德育变得枯燥无味,单调刻板,缺乏生机与活力。要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形式,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融入,让学校道德教育之美奏响和谐之音。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既有真、善、美的一面,又有假、恶、丑的另一面。引导学生追求生活的真、善、美,让学生过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是学校道德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学校道德教育的真,为其善奠定了基础;学校道德教育的善,显示出道德教育的真的价值;道德教育的美为其真和善提供良好的载体。学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充分显示道德教育的魅力。
所幸的是,《生活德育论》并没有沉于书斋,束之高阁,在其闪烁理论光辉的同时,也正开辟实践的航路。高德胜博士是《品德与生活》国家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其生活德育理论已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也正在推动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当追求学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念和实践指向时,德育一定是也应该是最有魅力的。(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