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说明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现已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已经从以往的“基础性作用”转变为今天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对于首都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校要深刻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变化
市场对资源配置从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变化,是市场逻辑展开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党的十八大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高等教育的运行离不开资源及其优化配置。因此,高校要联系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清醒、敏锐和深刻地认识市场作用的变化。
高校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高校由政府集中统一管理,没有自主权。随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探索实践,高校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逐步向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变,市场在高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
未来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市场必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将更加注重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治理。首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3年就达到了52%,标志着首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2年,北京市共有普通高校91所,教职工总数达13.73万人,普通在校生总数达81.87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60%以上。首都高等教育的主客观条件、环境都显示了日益明显的普及化特征。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愿望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多元。首都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意味着办学条件需要不断改善,经费投入需要不断增加,这是满足首都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硬件要求。根据预测,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将达到40%,届时,中国半数以上省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问题更多要靠市场去解决,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治理能力相应地需要不断提高。对此,高校要深刻认识和积极应对。能否把握市场,抢抓机遇,就成为高校驾驭市场能力的关键所在。
高校要勇敢地进入市场
当前,市场介入高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市场给高校之间带来的激烈竞争,更是不争的事实,大家都在争取更多教育经费、科研基金、优质生源和高水平师资,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市场化,不再是行政化。高校不是企业,但要按照市场的逻辑提高办学质量,按照市场的要求调整招生计划,按照市场的变化趋向调整学科专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导向安排课程门类和开展科研活动等。
我国有学者将影响高校办学行为的市场分成了几类:一是高等教育服务市场,高校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学生和家长是接受服务的一方;二是科技知识市场,高校是科技知识的出售者,企业和政府是购买者;三是劳动力市场,高校是劳动力的提供者,用人单位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四是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高校是资金和资本的需求者,政府、个人、组织或企业等是资金和资本的提供者。高校既然已经离不开市场,那么就要勇敢地进入市场,利用好市场,按照市场的逻辑运行高等教育。
高校进入市场,按照市场的逻辑运行高等教育,并不是说离开政府“单干”,而是仍要服从政府的管理,按照政策导向来发展。新形势下,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越来越注重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治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科学布局、制定相应的竞争规则等。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高校要善于驾驭市场
高校进入市场,必然要求学校领导者善于驾驭市场,利用市场规律和规则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高校是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科学定位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应不同层次需求之别,只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针对市场不同的需求人群,划分为不同类型。各类型的高校都有针对不同社会需求的精品,都有满足不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成果。也就是说,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是通过细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而进行定位和运行的。只有细分市场,才能更好地驾驭市场,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研发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成果。北京联合大学定位重点放在“应用”上,提出“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意在通过对既有领先技术的优化集成、交叉融合,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学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应用”类型上办出高水平、高质量,提供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北京联合大学可谓是“一大、五多”:学校大,办学校区多、层次多、学生多、教师多、学科专业多。学校在多校区的情况下,通过讲全局、讲布局、讲功能、讲发展;在办学层次多的情况下,通过讲本科主体、讲人才培养质量、讲实力;在学生多的情况下,通过讲因材施教、讲个性化培养;在教师多的情况下,通过讲结构、讲层次、讲梯队;在学科专业多的情况下,通过讲学科群、讲优化、讲内部机制联系、讲优化资源;最终实现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基础上的领先技术的优化集成、交叉融合,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其次,高校要研究和利用市场规律为我所用。市场是以利益作为取向的,高校要主动融入市场、服务社会,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最大的资源是智力资源,要融入市场,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服务于首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参与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科技知识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和竞争。例如,有效利用市场的竞争规则参与市场竞争,抓住并开拓生源市场、就业市场、科学研究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借鉴市场规则在内部办学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投入产出绩效分析等;根据市场环境及需求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等。
再次,要将把握市场取向与高校办学理念相统一。市场是以利益为取向的,而高校办学的理想和追求是培养人。培养人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对人类先进文化和崇高精神发展怀有使命感,这又是以人为本的,而非功利的。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注意并处理好,既要进入市场,按市场的规则和规律办事,又要把握住办学的理想和追求。为此,高校要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把资源配置、经费保障、人员流向和提高教学、科研和育人质量一致起来、统一起来。
未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管”“办”“评”分离,来自市场的第三方评价必然会对学校的办学导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发挥“基础性作用”走向发挥“决定性作用”,必将深刻地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应清醒认识、主动融入,驾驭好市场规律,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推进首都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实力和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责任编辑:蔡桂兰]
高校要深刻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变化
市场对资源配置从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变化,是市场逻辑展开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党的十八大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高等教育的运行离不开资源及其优化配置。因此,高校要联系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清醒、敏锐和深刻地认识市场作用的变化。
高校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高校由政府集中统一管理,没有自主权。随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探索实践,高校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逐步向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变,市场在高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
未来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市场必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将更加注重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治理。首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3年就达到了52%,标志着首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2年,北京市共有普通高校91所,教职工总数达13.73万人,普通在校生总数达81.87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60%以上。首都高等教育的主客观条件、环境都显示了日益明显的普及化特征。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愿望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多元。首都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意味着办学条件需要不断改善,经费投入需要不断增加,这是满足首都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硬件要求。根据预测,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将达到40%,届时,中国半数以上省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问题更多要靠市场去解决,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治理能力相应地需要不断提高。对此,高校要深刻认识和积极应对。能否把握市场,抢抓机遇,就成为高校驾驭市场能力的关键所在。
高校要勇敢地进入市场
当前,市场介入高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市场给高校之间带来的激烈竞争,更是不争的事实,大家都在争取更多教育经费、科研基金、优质生源和高水平师资,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市场化,不再是行政化。高校不是企业,但要按照市场的逻辑提高办学质量,按照市场的要求调整招生计划,按照市场的变化趋向调整学科专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导向安排课程门类和开展科研活动等。
我国有学者将影响高校办学行为的市场分成了几类:一是高等教育服务市场,高校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学生和家长是接受服务的一方;二是科技知识市场,高校是科技知识的出售者,企业和政府是购买者;三是劳动力市场,高校是劳动力的提供者,用人单位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四是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高校是资金和资本的需求者,政府、个人、组织或企业等是资金和资本的提供者。高校既然已经离不开市场,那么就要勇敢地进入市场,利用好市场,按照市场的逻辑运行高等教育。
高校进入市场,按照市场的逻辑运行高等教育,并不是说离开政府“单干”,而是仍要服从政府的管理,按照政策导向来发展。新形势下,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越来越注重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治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科学布局、制定相应的竞争规则等。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高校要善于驾驭市场
高校进入市场,必然要求学校领导者善于驾驭市场,利用市场规律和规则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高校是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科学定位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应不同层次需求之别,只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针对市场不同的需求人群,划分为不同类型。各类型的高校都有针对不同社会需求的精品,都有满足不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成果。也就是说,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是通过细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而进行定位和运行的。只有细分市场,才能更好地驾驭市场,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研发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成果。北京联合大学定位重点放在“应用”上,提出“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意在通过对既有领先技术的优化集成、交叉融合,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学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应用”类型上办出高水平、高质量,提供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北京联合大学可谓是“一大、五多”:学校大,办学校区多、层次多、学生多、教师多、学科专业多。学校在多校区的情况下,通过讲全局、讲布局、讲功能、讲发展;在办学层次多的情况下,通过讲本科主体、讲人才培养质量、讲实力;在学生多的情况下,通过讲因材施教、讲个性化培养;在教师多的情况下,通过讲结构、讲层次、讲梯队;在学科专业多的情况下,通过讲学科群、讲优化、讲内部机制联系、讲优化资源;最终实现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基础上的领先技术的优化集成、交叉融合,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其次,高校要研究和利用市场规律为我所用。市场是以利益作为取向的,高校要主动融入市场、服务社会,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最大的资源是智力资源,要融入市场,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服务于首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参与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科技知识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和竞争。例如,有效利用市场的竞争规则参与市场竞争,抓住并开拓生源市场、就业市场、科学研究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借鉴市场规则在内部办学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投入产出绩效分析等;根据市场环境及需求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等。
再次,要将把握市场取向与高校办学理念相统一。市场是以利益为取向的,而高校办学的理想和追求是培养人。培养人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对人类先进文化和崇高精神发展怀有使命感,这又是以人为本的,而非功利的。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注意并处理好,既要进入市场,按市场的规则和规律办事,又要把握住办学的理想和追求。为此,高校要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把资源配置、经费保障、人员流向和提高教学、科研和育人质量一致起来、统一起来。
未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管”“办”“评”分离,来自市场的第三方评价必然会对学校的办学导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发挥“基础性作用”走向发挥“决定性作用”,必将深刻地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应清醒认识、主动融入,驾驭好市场规律,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推进首都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实力和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