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三方面的分析,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初步地探讨,并且给出了正确引导这些群体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成因分析规则分析策略分析
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由那些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语言,讲义气、够朋友的学生聚集而成的小群体。其特点是交往频繁且有固定的活动内容,人员之间感情密切,相互信任,并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这些共同活动的人一般比较固定,虽不具有正式规定的性质,且无学校、家庭的认可,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攻守同盟”,对中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班级中大量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使非正式群体与班级正式群体的活动协调一致已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非正式群体成因分析
1、相似性
首先是社会背景、地位相似。学生的家庭背景或个人经历有相似性,就容易产生心理认同和心理换位,容易相互理解,这也促使他们倾向形成非正式群体。其次,是心理因素的相似。若学生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则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就会有令他们感兴趣的共同话题,相互借鉴,相互帮助,相互提高,从而交往更加频繁。
2、时空的邻近性
学生之间由于住家邻近,上学放学同行,校外经常在一起游戏、活动;或者座位靠近,方便他们课内课外频繁的交往,也可能形成关系紧密的非正式群体。
3、外界压力
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尚处于不成熟状态,思想和行为易出现盲目、冲动,但又趋向独立、趋向摆脱学校和家庭的束缚,一旦受阻易结为一体。
二、非正式群体引导规则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中大量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班级正式群体一起构成了班级丰富多彩的班风、班貌和班级文化,是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正视这一客观事实,不要过分限制那些无损于正式群体,正常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群体。班级的每个非正式群体都有他们各自的群体规则,教师在研究非正式群体的时候不妨先找到它的规则,然后再考虑如何扭转甚至否定它的规则,特别是在教师不甚关注或者不认同的领域,我们是否有时候过多地强调正确的规则而忽视了那些存在于非正式群体中的错误但又被他们遵守的规则呢?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每位教师注意,就是学生先认同教师,教师认同他们的规则,然后对他们的规则进行重新地阐释,即指出他们规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比如说一群学生很喜欢打球,因此总是迟到和旷课,如果教师融入他们的群体,在和他们打球的同时慢慢对他们进行影响教育,那么他们会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些教师可能急于处理班级非正式群体,在没有充分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情况下过早地去干扰或否定其群体规则,往往会造成巨大损失。其结果是不能信服学生,,且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对抗情绪,形成更强大的内聚力和教师对抗。教师要以人为本,正确审视这个问题,认真分析研究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而不急于或盲目地去打扰他们。
三、非正式群体引导策略分析
1、及时掌握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情况
教师在组建班级初期,就应采取各种手段方法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家庭情况等,平时还应多观察多了解,看看哪些学生经常在一起,是否形成非正式群体。将所有了解的情况记录并整理,从而掌握班级都有哪些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影响如何,他们的头目是谁。对非正式群体表现的不同情况予以分别对待,要鼓励支持积极型的,努力争取中间型的,教育改造消极型的。
2、架设桥梁共同进步
在各非正式群体间必然产生交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种交叉,在各群体间架设桥梁,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比如,学生中成绩优秀者都喜欢打乒乓球,成绩较差者都喜欢打篮球,其中有几位成绩优秀者很喜欢篮球。对于这些学生,可使其成为“桥梁”,使两群体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帮助消极群体促其转化
在各群体中,有一类群体对班级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消极型群体。对于这类群体,教师要加强教育和帮助,要调整他们的活动倾向和交往规则,与班集体保持一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于个别难以教育的消极型群体,教师也不可心软,根据其成因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分化其群体。
4、目标导向,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
没有主干的树,树叉就多;没有主导目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就多。一个班级的班风正、学风好、目标导向明确、凝聚力强,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就少,或者说非正式群体就易被正式群体所同化。反之,一个松散的班级,更易滋生非正式群体,尤其是那些消极型群体。
以上就是我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的一些思索,我想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引导这些群体,那么他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班集体。
(作者单位:433100湖北省潜江市职业教育中心)
【关键词】成因分析规则分析策略分析
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由那些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语言,讲义气、够朋友的学生聚集而成的小群体。其特点是交往频繁且有固定的活动内容,人员之间感情密切,相互信任,并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这些共同活动的人一般比较固定,虽不具有正式规定的性质,且无学校、家庭的认可,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攻守同盟”,对中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班级中大量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使非正式群体与班级正式群体的活动协调一致已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非正式群体成因分析
1、相似性
首先是社会背景、地位相似。学生的家庭背景或个人经历有相似性,就容易产生心理认同和心理换位,容易相互理解,这也促使他们倾向形成非正式群体。其次,是心理因素的相似。若学生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则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就会有令他们感兴趣的共同话题,相互借鉴,相互帮助,相互提高,从而交往更加频繁。
2、时空的邻近性
学生之间由于住家邻近,上学放学同行,校外经常在一起游戏、活动;或者座位靠近,方便他们课内课外频繁的交往,也可能形成关系紧密的非正式群体。
3、外界压力
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尚处于不成熟状态,思想和行为易出现盲目、冲动,但又趋向独立、趋向摆脱学校和家庭的束缚,一旦受阻易结为一体。
二、非正式群体引导规则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中大量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班级正式群体一起构成了班级丰富多彩的班风、班貌和班级文化,是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正视这一客观事实,不要过分限制那些无损于正式群体,正常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群体。班级的每个非正式群体都有他们各自的群体规则,教师在研究非正式群体的时候不妨先找到它的规则,然后再考虑如何扭转甚至否定它的规则,特别是在教师不甚关注或者不认同的领域,我们是否有时候过多地强调正确的规则而忽视了那些存在于非正式群体中的错误但又被他们遵守的规则呢?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每位教师注意,就是学生先认同教师,教师认同他们的规则,然后对他们的规则进行重新地阐释,即指出他们规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比如说一群学生很喜欢打球,因此总是迟到和旷课,如果教师融入他们的群体,在和他们打球的同时慢慢对他们进行影响教育,那么他们会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些教师可能急于处理班级非正式群体,在没有充分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情况下过早地去干扰或否定其群体规则,往往会造成巨大损失。其结果是不能信服学生,,且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对抗情绪,形成更强大的内聚力和教师对抗。教师要以人为本,正确审视这个问题,认真分析研究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而不急于或盲目地去打扰他们。
三、非正式群体引导策略分析
1、及时掌握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情况
教师在组建班级初期,就应采取各种手段方法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家庭情况等,平时还应多观察多了解,看看哪些学生经常在一起,是否形成非正式群体。将所有了解的情况记录并整理,从而掌握班级都有哪些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影响如何,他们的头目是谁。对非正式群体表现的不同情况予以分别对待,要鼓励支持积极型的,努力争取中间型的,教育改造消极型的。
2、架设桥梁共同进步
在各非正式群体间必然产生交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种交叉,在各群体间架设桥梁,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比如,学生中成绩优秀者都喜欢打乒乓球,成绩较差者都喜欢打篮球,其中有几位成绩优秀者很喜欢篮球。对于这些学生,可使其成为“桥梁”,使两群体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帮助消极群体促其转化
在各群体中,有一类群体对班级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消极型群体。对于这类群体,教师要加强教育和帮助,要调整他们的活动倾向和交往规则,与班集体保持一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于个别难以教育的消极型群体,教师也不可心软,根据其成因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分化其群体。
4、目标导向,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
没有主干的树,树叉就多;没有主导目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就多。一个班级的班风正、学风好、目标导向明确、凝聚力强,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就少,或者说非正式群体就易被正式群体所同化。反之,一个松散的班级,更易滋生非正式群体,尤其是那些消极型群体。
以上就是我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的一些思索,我想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引导这些群体,那么他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班集体。
(作者单位:433100湖北省潜江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