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20年开始,福建省已不再颁发《考试指导意见》,《课程标准》已成为教学和命题的根本依据,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精准解读课标,深度把握课标与试题之间的“亲密”关系,提高教学的效率,显然是一线老师要做好的一件事情。
一、试题命制特点
(一)突出考查核心知识,体现基础性
课标的设计理念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學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2020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突出了对核心知识的考查,即考查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等基本要素。这在选择题中尤为突出,从学科素养的角度看,这些题目以考查时空素养为主。如:
T1.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已经:
A.出现原始农业 B.进入青铜时代
C.实行分封制度 D.掌握冶铁技术
该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T14.在不过8个月的时间里,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这叙述的是:
A.五四运动的发展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工农运动的高涨 D.北洋政府的覆灭
该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二)各种类型史料兼顾,体现综合性
课标明确学生要“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试卷体现了对各种类型史料的考查,如表格、对联、文物的图片资料、老照片、新闻报纸和地图等,这也是学科素养下对史料实证的考查。如:
T22.表1所示内容体现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等级森严 B.小国寡民 C.自给自足 D.军事独裁
该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考核。
T6.据图1可知,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杭州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A.交通便利 B.海运发达 C.外贸兴隆 D.文化昌盛
该题采用地图的形式,进行跨学科处理,对学生全面时空观的考核有较大的意义,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了解大运河的开通”。
(三)加强历史解释的考查,体现发展性
课标设计理念倡导“使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能力要求方面,课标也提出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要求”。这也是学科素养下对历史解释的考查。如:
T13.鸦片战争后,西服零星地出现在通商口岸。民国初年,新式服装除了西装,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改良的旗袍。这反映了:
A.民主政治确立 B.纺织技术改进
C.社会生活变迁 D.开埠范围扩大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后带来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T28.1945年,英国工党在竞选中提出:控制物价,成立国家投资委员会等。1947年,工党政府在电力等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工党的政策:
A.深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响应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追求重振英帝国的目标 D.推动工人运动的新发展
该题通过英国工党利用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的相关材料,考查对应的课标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体现思想性
课标设计理念倡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是学科素养下对家国情怀的考查。
T10.1839年,道光帝看到林则徐的奏章,认为困扰已久的鸦片问题得到解决,“可称大快人心一事”。此“事”是: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黄海海战 D.廊坊阻击战
该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感受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立足课标、聚焦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准把握课程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要分解课标内容,分析其组成结构和关键词的内涵。
如: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般可以把一个课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历史事实(事件)”“行为动词”“学习目标”。历史事实是指知识点的名称,也是学习、教学和考查的知识范围。行为动词是学习、教学和考查的具体要求,按能力层次划分包括“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考试的能力层次越高级,难度就越大。学习指标,其实是缩小了知识点的范围要求,本例中就是要求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而不是明治维新的所有内容,只有明确这个要求,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明确行为动词的不同能力层次要求。
“了解”“知道”“列举”“简述”“说出”属于识记层次,对于此类内容,重点抓住主干知识,熟记关键词即可。“概述”“说明”“认识”“理解”“感受”“体会”属于理解层次,除了记住基本的史实,还要理解其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分析”“比较”“评价”等属于运用层次,此类知识点除了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加以论证,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一般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层次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主观题和一些难度较大的选择题,但2020年的中考也出现一些新变化,就是材料解析题也出现“识记”类的考点。
此外,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全部推行,一些新增加的或者和以往教材相异的一些知识点也成为试题的热点,如T34的观点“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是教材新增的。
(二)在教学中涵育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教育考试从“重知识”到“重素养”的变化正日益影响着我们。
历史时空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牢牢抓住的基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善于用时空建构历史事件,采用不同时空架构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解释,并用于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如T6就是这样考查的,结果该题也是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因此,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历史事件的时空,而应当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框架,才能用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史料实证是运用已经考证的历史材料对未经考证的历史材料进行甄别和分析,努力再现历史事实的过程与方法。历史材料的种类很多,如文献、实物、图像、音视频等,这些史料中,根据与历史事件的直接关联程度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一般说来,第一手史料优于第二手史料,区别不同类别史料的价值,是初中学生认知历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另外,多重史料互证能让历史事件更趋于真实。
历史解释是学科素养的核心能力,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能区分史实与观点、叙述与结论;客观公正地、多重证据和多角度地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能够透过历史表象发现历史事件的实质问题,解释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初中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依据史料实证进行历史解释的过程。
家国情怀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自尊,也是国际视野与多元认同,还是积极人生与健全人格的体現。家国情怀对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现阶段,主要是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试题命制特点
(一)突出考查核心知识,体现基础性
课标的设计理念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學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2020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突出了对核心知识的考查,即考查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等基本要素。这在选择题中尤为突出,从学科素养的角度看,这些题目以考查时空素养为主。如:
T1.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已经:
A.出现原始农业 B.进入青铜时代
C.实行分封制度 D.掌握冶铁技术
该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T14.在不过8个月的时间里,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这叙述的是:
A.五四运动的发展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工农运动的高涨 D.北洋政府的覆灭
该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二)各种类型史料兼顾,体现综合性
课标明确学生要“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试卷体现了对各种类型史料的考查,如表格、对联、文物的图片资料、老照片、新闻报纸和地图等,这也是学科素养下对史料实证的考查。如:
T22.表1所示内容体现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等级森严 B.小国寡民 C.自给自足 D.军事独裁
该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考核。
T6.据图1可知,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杭州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A.交通便利 B.海运发达 C.外贸兴隆 D.文化昌盛
该题采用地图的形式,进行跨学科处理,对学生全面时空观的考核有较大的意义,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了解大运河的开通”。
(三)加强历史解释的考查,体现发展性
课标设计理念倡导“使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能力要求方面,课标也提出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要求”。这也是学科素养下对历史解释的考查。如:
T13.鸦片战争后,西服零星地出现在通商口岸。民国初年,新式服装除了西装,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改良的旗袍。这反映了:
A.民主政治确立 B.纺织技术改进
C.社会生活变迁 D.开埠范围扩大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后带来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T28.1945年,英国工党在竞选中提出:控制物价,成立国家投资委员会等。1947年,工党政府在电力等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工党的政策:
A.深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响应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追求重振英帝国的目标 D.推动工人运动的新发展
该题通过英国工党利用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的相关材料,考查对应的课标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体现思想性
课标设计理念倡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是学科素养下对家国情怀的考查。
T10.1839年,道光帝看到林则徐的奏章,认为困扰已久的鸦片问题得到解决,“可称大快人心一事”。此“事”是: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黄海海战 D.廊坊阻击战
该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感受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立足课标、聚焦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准把握课程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要分解课标内容,分析其组成结构和关键词的内涵。
如: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般可以把一个课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历史事实(事件)”“行为动词”“学习目标”。历史事实是指知识点的名称,也是学习、教学和考查的知识范围。行为动词是学习、教学和考查的具体要求,按能力层次划分包括“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考试的能力层次越高级,难度就越大。学习指标,其实是缩小了知识点的范围要求,本例中就是要求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而不是明治维新的所有内容,只有明确这个要求,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明确行为动词的不同能力层次要求。
“了解”“知道”“列举”“简述”“说出”属于识记层次,对于此类内容,重点抓住主干知识,熟记关键词即可。“概述”“说明”“认识”“理解”“感受”“体会”属于理解层次,除了记住基本的史实,还要理解其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分析”“比较”“评价”等属于运用层次,此类知识点除了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加以论证,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一般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层次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主观题和一些难度较大的选择题,但2020年的中考也出现一些新变化,就是材料解析题也出现“识记”类的考点。
此外,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全部推行,一些新增加的或者和以往教材相异的一些知识点也成为试题的热点,如T34的观点“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是教材新增的。
(二)在教学中涵育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教育考试从“重知识”到“重素养”的变化正日益影响着我们。
历史时空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牢牢抓住的基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善于用时空建构历史事件,采用不同时空架构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解释,并用于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如T6就是这样考查的,结果该题也是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因此,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历史事件的时空,而应当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框架,才能用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史料实证是运用已经考证的历史材料对未经考证的历史材料进行甄别和分析,努力再现历史事实的过程与方法。历史材料的种类很多,如文献、实物、图像、音视频等,这些史料中,根据与历史事件的直接关联程度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一般说来,第一手史料优于第二手史料,区别不同类别史料的价值,是初中学生认知历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另外,多重史料互证能让历史事件更趋于真实。
历史解释是学科素养的核心能力,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能区分史实与观点、叙述与结论;客观公正地、多重证据和多角度地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能够透过历史表象发现历史事件的实质问题,解释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初中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依据史料实证进行历史解释的过程。
家国情怀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自尊,也是国际视野与多元认同,还是积极人生与健全人格的体現。家国情怀对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现阶段,主要是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