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作为一种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65.)那么,如何对文言文教学进行评价呢?
一、注重对朗读教学的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朗读,所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应作为文言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阶段,评价要求应有差异。
初读时,主要任务是正音断句。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范读,让学生自主纠正读错的字音、断错的句子。此时,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一定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字音和断句读得真准确”“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若再读一会,肯定会超过老师”等,以提升他们的信心。
学生读熟后,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师生合作读、个人读、接龙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进行朗读了。这时的评价要求需相应提高,如是否注意了重音、停顿和语气语调的变化,能否读得抑扬顿挫,速度把握得如何,能否做到声情并茂等。
朗读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品读。品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它要求读者在反复朗读中走进作者,用心去想象作者通过文字描绘的画面,领会作者写文章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画面和这份感情传递给听众,而这也正是评价学生品读情况的基本要求。
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与册数)中,苏轼看见月色很美就“欣然”去承天寺“寻张怀民”,刚好“怀民亦未寝”。此时,赏月之喜、寻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朋友之喜跃然纸上。两人“相与步入中庭”,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此景中已隐含凄凉之感。此情此景,让作者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一词,让人感觉到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情怀。作者本是怀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却被贬黄州,他心里怎么愿做一个“闲人”呢?说自己是“闲人”,不过是一种无力改变自身现状的自我安慰罢了。进一步体会,这里的“闲人”还反映出作者的豁达。这一段百余字的文字,情感起伏,耐人寻味,不细心品读,是难以发现其妙的。此时的评价,就要看学生是否通过声音传达出了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
二、注重对基础内容教学的评价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以知道,初中阶段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评价,重点应放在积累基础和理解文本内容两个方面。
1.对基础知识的评价
基础知识的评价,主要包括对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虚词、简单的文言句式和句子翻译等内容的评价。
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归类,让其逐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程度。对文言实词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词语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进行。如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中,“有闻而传之者”中的“闻”是“听说”的意思,“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中的“闻”是“使知道”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中的“书”是动词“写”,“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中的“书”是名词“字条”。对于这类实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牢记其意思,而学生是否记牢了,应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材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较多,初中阶段学生水平有限,只要求掌握常见的“而、以、于、之、乎”等,评价时最好不要拔高要求。文言虚词的教学,最好在学生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分类进行。如:“而”字的用法,教师可以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时集中强化解决。“而”字的用法主要有表递进、表承接、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五种情况,这些情况这篇课文中都有涉及:“而年又最高”表递进;“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泉香而酒洌”表并列;“游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转折;“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教师把这一课中“而”字的用法讲透,让学生牢记,以后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基础知识评价的另一个方面是对特殊文言句式的评价。“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屠惧,投以骨”(省略句),“困于心,衡于虑”(被动句)等特殊句式,难度较大,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时,可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项的内容最好是课本中的原句,这样能降低难度,增强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翻译也是基础知识考查和评价的重要内容。翻译的评价,应强调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而不要机械地一一对应。如:七年级上册《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夺”。这里的“夺”是“改变”的意思,而不是“夺去,夺走”的意思。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这个字,一般就能正确理解全句的意思了。评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而不应过分纠结于学生是否把每个词都对应地译出来了。再如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样环境优美的句子如果机械地翻译,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会让译出的句子失去美感。因此,评价这种类型的句子翻译时,应遵循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原则。
2.对文本内容的评价
文言文同白话文一样,也是“文”。因此,白话文内容评价中的“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和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态度”等,同样适用于文言文的考查与评价。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等是常规的评价项目,这里不再细说。笔者仅就“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方面,简略地谈谈自己的思考。很多时候,作者会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图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这时,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意义。如《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的道理。这个道理,学生只有通过朗诵、翻译,理解了整个故事的意思后才能得出。有时候,作者会在文末用精练的议论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时,我们就要抓住这个句子细心揣摩。如七年级上册的《狼》,前面用记叙的方式叙述屠夫遇狼、杀狼的经过,结尾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说明狼再狡猾,也会被人的智慧所打败。进一步分析,这个句子还说明“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者的这种意图都暗含在这句话中,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还有的时候,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末才卒章显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这方面的代表,阅读时要特别留意。
关于写作意图的评价,我们要注重两点:一是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文本(如上面列举的三个事例),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常见的评价形式及解答方法;二是教师设计评价题目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课内文本到课外文本的方法。这样化难为易,学生的畏难情绪就会逐步得到克服。
一、注重对朗读教学的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朗读,所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应作为文言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阶段,评价要求应有差异。
初读时,主要任务是正音断句。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范读,让学生自主纠正读错的字音、断错的句子。此时,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一定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字音和断句读得真准确”“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若再读一会,肯定会超过老师”等,以提升他们的信心。
学生读熟后,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师生合作读、个人读、接龙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进行朗读了。这时的评价要求需相应提高,如是否注意了重音、停顿和语气语调的变化,能否读得抑扬顿挫,速度把握得如何,能否做到声情并茂等。
朗读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品读。品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它要求读者在反复朗读中走进作者,用心去想象作者通过文字描绘的画面,领会作者写文章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画面和这份感情传递给听众,而这也正是评价学生品读情况的基本要求。
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与册数)中,苏轼看见月色很美就“欣然”去承天寺“寻张怀民”,刚好“怀民亦未寝”。此时,赏月之喜、寻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朋友之喜跃然纸上。两人“相与步入中庭”,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此景中已隐含凄凉之感。此情此景,让作者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一词,让人感觉到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情怀。作者本是怀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却被贬黄州,他心里怎么愿做一个“闲人”呢?说自己是“闲人”,不过是一种无力改变自身现状的自我安慰罢了。进一步体会,这里的“闲人”还反映出作者的豁达。这一段百余字的文字,情感起伏,耐人寻味,不细心品读,是难以发现其妙的。此时的评价,就要看学生是否通过声音传达出了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
二、注重对基础内容教学的评价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以知道,初中阶段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评价,重点应放在积累基础和理解文本内容两个方面。
1.对基础知识的评价
基础知识的评价,主要包括对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虚词、简单的文言句式和句子翻译等内容的评价。
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归类,让其逐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程度。对文言实词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词语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进行。如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中,“有闻而传之者”中的“闻”是“听说”的意思,“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中的“闻”是“使知道”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中的“书”是动词“写”,“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中的“书”是名词“字条”。对于这类实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牢记其意思,而学生是否记牢了,应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材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较多,初中阶段学生水平有限,只要求掌握常见的“而、以、于、之、乎”等,评价时最好不要拔高要求。文言虚词的教学,最好在学生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分类进行。如:“而”字的用法,教师可以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时集中强化解决。“而”字的用法主要有表递进、表承接、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五种情况,这些情况这篇课文中都有涉及:“而年又最高”表递进;“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泉香而酒洌”表并列;“游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转折;“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教师把这一课中“而”字的用法讲透,让学生牢记,以后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基础知识评价的另一个方面是对特殊文言句式的评价。“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屠惧,投以骨”(省略句),“困于心,衡于虑”(被动句)等特殊句式,难度较大,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时,可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项的内容最好是课本中的原句,这样能降低难度,增强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翻译也是基础知识考查和评价的重要内容。翻译的评价,应强调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而不要机械地一一对应。如:七年级上册《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夺”。这里的“夺”是“改变”的意思,而不是“夺去,夺走”的意思。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这个字,一般就能正确理解全句的意思了。评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而不应过分纠结于学生是否把每个词都对应地译出来了。再如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样环境优美的句子如果机械地翻译,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会让译出的句子失去美感。因此,评价这种类型的句子翻译时,应遵循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原则。
2.对文本内容的评价
文言文同白话文一样,也是“文”。因此,白话文内容评价中的“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和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态度”等,同样适用于文言文的考查与评价。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等是常规的评价项目,这里不再细说。笔者仅就“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方面,简略地谈谈自己的思考。很多时候,作者会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图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这时,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意义。如《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的道理。这个道理,学生只有通过朗诵、翻译,理解了整个故事的意思后才能得出。有时候,作者会在文末用精练的议论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时,我们就要抓住这个句子细心揣摩。如七年级上册的《狼》,前面用记叙的方式叙述屠夫遇狼、杀狼的经过,结尾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说明狼再狡猾,也会被人的智慧所打败。进一步分析,这个句子还说明“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者的这种意图都暗含在这句话中,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还有的时候,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末才卒章显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这方面的代表,阅读时要特别留意。
关于写作意图的评价,我们要注重两点:一是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文本(如上面列举的三个事例),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常见的评价形式及解答方法;二是教师设计评价题目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课内文本到课外文本的方法。这样化难为易,学生的畏难情绪就会逐步得到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