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是,当前不少学校的阅读教学,却被局限于只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 因而阅读的材料也只是为了证明知识点或能力点的例子,形成能力的途径也被误认为是琐碎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加强朗读和诵读
朗读和诵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积累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切实加强对朗读和诵读的指导。
(1)正确示范
小学生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老师自己要经常练习朗读,备课时也要多朗读几遍课文,力求语音准确,富有感情。
(2)体会感情
正确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朗读好课文的基础。要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使朗读更有感情。
(3)提示难点
容易读错的字事先正音,或让学生注上拼音,容易读破句的地方先帮助学生把意思理解清楚,有些难读的地方还可以领着学生读几遍,告诉他们该怎么读。有了感情的体会前提,技巧的指导同样不能忽视。到了中高年级,除了教师挑选些讲解外,要启发学生自己来谈谈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语调的处理。
(4)读后评议
课内朗读指导要读前有要求,读后有评议。一名或一组同学朗读时要求其他同学集中注意力听,然后评议优缺点,也可以由读的同学谈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有哪些不足,使学生更有意识地练好朗读。
(5)熟读成诵
优秀的作品还要引导学生熟读而成诵。要特别重视诵读的过程,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让学生通过诵读逐步加深体验和理解,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通过诵读加强记忆和积累,培养语感。
2、强化体验,注重感悟
(1)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学生没有认真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体验和感悟。有时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的时间太少,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还没开始,甚至一遍还没有看下来,老师就开始分析了。读书成了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装饰。真正的读书应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定,要实实在在走几个来回。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有情有趣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来来回回读了七遍书。学生通过一次次阅读,一步步体验,加深了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2)给予选择的自由
教育学家罗杰斯说:“当学生自己选择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习热情会格外高涨。除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阅读的对象等等,让学生自始至终决定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总之,给予选择的自由,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会更高,体验的效果更好。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启发学生多角度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注重积累,形成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可见语感能力是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語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地养成。加强积累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比如:
(1)增加背诵量。
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存储,这些材料存储于学生的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首先要加强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课文的积累;其次加强《语文课程标准》上推荐的优秀诗文的积累;另外,加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自由选择的积累内容,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竞赛、诗歌朗诵等)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并在积累中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拓展阅读面。
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可以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总之,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加强朗读和诵读
朗读和诵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积累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切实加强对朗读和诵读的指导。
(1)正确示范
小学生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老师自己要经常练习朗读,备课时也要多朗读几遍课文,力求语音准确,富有感情。
(2)体会感情
正确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朗读好课文的基础。要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使朗读更有感情。
(3)提示难点
容易读错的字事先正音,或让学生注上拼音,容易读破句的地方先帮助学生把意思理解清楚,有些难读的地方还可以领着学生读几遍,告诉他们该怎么读。有了感情的体会前提,技巧的指导同样不能忽视。到了中高年级,除了教师挑选些讲解外,要启发学生自己来谈谈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语调的处理。
(4)读后评议
课内朗读指导要读前有要求,读后有评议。一名或一组同学朗读时要求其他同学集中注意力听,然后评议优缺点,也可以由读的同学谈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有哪些不足,使学生更有意识地练好朗读。
(5)熟读成诵
优秀的作品还要引导学生熟读而成诵。要特别重视诵读的过程,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让学生通过诵读逐步加深体验和理解,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通过诵读加强记忆和积累,培养语感。
2、强化体验,注重感悟
(1)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学生没有认真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体验和感悟。有时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的时间太少,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还没开始,甚至一遍还没有看下来,老师就开始分析了。读书成了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装饰。真正的读书应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定,要实实在在走几个来回。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有情有趣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来来回回读了七遍书。学生通过一次次阅读,一步步体验,加深了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2)给予选择的自由
教育学家罗杰斯说:“当学生自己选择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习热情会格外高涨。除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阅读的对象等等,让学生自始至终决定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总之,给予选择的自由,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会更高,体验的效果更好。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启发学生多角度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注重积累,形成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可见语感能力是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語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地养成。加强积累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比如:
(1)增加背诵量。
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存储,这些材料存储于学生的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首先要加强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课文的积累;其次加强《语文课程标准》上推荐的优秀诗文的积累;另外,加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自由选择的积累内容,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竞赛、诗歌朗诵等)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并在积累中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拓展阅读面。
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可以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总之,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