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实效性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明确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明确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为了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先进性别文化;“四自”精神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1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个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而这些价值目标、取向和原则只有通过培育被理解和掌握,成为行动的指南,才能得以践行,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是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问题,也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问题。所以,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所担负的使命与责任缺乏充分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一、女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体既包括国家和社会,也包括个人,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主体。但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理论与实践中,大学生被质点化为一个无差别的群体,没有关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性别差异,更没有把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进行专门考察和研究。客观地说,无论是在认知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别特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根据大学生的性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明确一个问题,女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这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二、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性别和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差异,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肩负着重要而又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一)女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是以性别平等、性别公正和性别和谐为核心的性别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性别理论创新和性别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用先进的性别理论和性别文化指导妇女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需要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的精英和广大妇女群众的知识代言人,她们既接受了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又能够深切感受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等问题,深知实现性别平等、性别和谐和性别公正对女性发展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所以,她们能够积极宣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引领女性社会生活的新潮流和新时尚,成为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主体。女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性别文化,正确理解先进性别文化的内涵及意义,成为先进性别文化的践行者,成为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传播和弘扬先进性别文化的先进分子。传播、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二)女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践行“四自精神”的责任和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妇联针对传统社会中压抑女性的状况,提出了彰显女性自我和女性个性的“四自”精神。“四自”精神成为新时代女性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四自”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在新时期女性道德教育中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的精神力量。“四自”精神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逐步实现的,女大学生则是实现“四自”精神的主要社会群体。女大学生由于接受了系统的、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能理解“四自”精神的内涵,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践行这种精神,成为实践“四自”精神的重要主体。
  (三)女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性别文化的角度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性别和谐,实现性别和谐就是要消除性别歧视,以先进的性别文化指导和引领和谐性别关系的实现。女大学生是实现性别和谐的重要社会力量。因为只有消除了性别歧视,实现了性别公正和性别平等,才能实现性别和谐。推动性别公正和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需要具备先进的性别文化,女大学生恰恰是掌握了先进性别文化的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群体,她们不但具有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消除性别歧视的愿望和热情,而且具有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消除性别歧视的能力。从两性关系的角度讲,和谐的性别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女大学生不但是实现性别和谐的重要社会力量,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女大学生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女大学生当下和将来在家庭生活中要陆续扮演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弘扬家庭美德和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角色。孝女、贤妻、慈母对促进家庭和美、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女大学生在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实效性的措施
  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要明确女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其次,对女大学生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主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育措施。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给大学生系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避免“假、大、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践之以行的效果。另外,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采用性别视角,对男女大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重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先进性别文化、“四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先进性别文化与“四自”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女大学生肩负着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与“四自”精神的责任与使命,提高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和“四自”精神教育结合起来。高校要开设女性学课程和性别文化类课程,在女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先进性别文化和“四自”精神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女大学生深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义和价值,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去。通过组织女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社会各领域中存在的一些性别歧视现象和限制女性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深刻认识落后性别文化阻碍女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事实,激发女大学生弘扬和践行先进性别文化、“四自”精神的积极性。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要重视对女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课、学术沙龙和学生国学社团等途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女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方面有利于女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道德的文化元素,使女大学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准确理解来自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女权主义,正确理解男女平等与孝女、贤妻、良母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做一个贤惠的现代女性。
  (四)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为了使女大学生更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阵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时处处要践行。女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而努力学习,为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社会而努力奋斗,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女大学生。
其他文献
摘 要:古老的土家族与全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紧密结合在一起,延续多年的土家习俗与现代化的元素碰撞在了一起,在整个民族日趋汉化、现代化的路途中,探寻民族背后的传统习俗,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婚俗为例,还原出最古老的土家交亲仪式,挖掘民族背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土家族;婚俗;交亲;仪式;恩施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9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下高职图书馆的功能得到了扩展。文章从高职图书馆基本特征、新时代下高职图书馆新特征、高职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时代下高职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信息时代下高职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升高职图书馆在高职教学科研方面的服务功能,使高职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信息时代下高职图书馆管理新模式,从而提高高职教学科研水平。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信息时代;
期刊
摘 要:结合念斌案件中无罪判决后再次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条件、发回重审次数以及终审判决效力的法律思考,以该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双重危险原则的诉讼价值以及引入我国刑事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构建。  关键词:禁止双重危险;人权保障;刑事诉讼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68-02  念斌經历了十次开庭
期刊
摘 要:高校学风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反映学生总体质量和学习面貌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学风总体较好,但与此同时,浮躁治学、抄袭剽窃、考试舞弊等不良現象时有发生,学习风气亟待优化。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认为学风的重要性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并以“学风贵导,育才于微”为核心理念,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654321”学生工作模式,促进学风、
期刊
摘 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课程进行思考与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场域”与“惯习”是贯穿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整個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从这三个概念出发对课程进行社会学审视,能用另一种视角洞察和分析课程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关键词:布迪厄;资本;场域;惯习;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63-02  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课程进行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承接起这份时代赋予的使命,坚定“三个自信”,并将这份自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阵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优良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教育在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能否充分
期刊
摘 要:对赛珍珠作品在新中国38年来的译介过程进行细致的爬梳剔抉、推原本根,的确让学界对国内这一时期的赛珍珠接受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梁文的最大贡献,是以《赛珍珠反动作品选辑》(1959)等第一手赛珍珠研究资料为基础,考察这一时期中国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如何控制赛珍珠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鉴于该文存在一知识性错误,而这一错误在学界由来已久,有必要进行勘误,为了更全面认识国内的赛珍珠接受,也有理由对
期刊
摘 要:标识设计是视觉传达专业的“中介”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从“专业基础”课程转换到“专业设计”课程的桥梁。作为“中介”的标识设计课程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采用单元化和过程化的课程结构,使用“教”“启发式”“实践性”多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自然度过“专业基础”到“专业设计”的跨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中介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从理论上说,国家目标、地方政权行动策略与基层社会利益诉求这三者具有一致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应该是一种单向“授权与执行”的复制关系。然而,在执行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严重损害了基层社会的利益,阻碍了法律和政策目标的实现。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有必要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在理性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新型模式。同时也对于促
期刊
摘 要: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会计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门学科。本文通过对目前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的内容和实践项目、构建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单项实践项目和综合实践项目认知的实践认知体系和构建课堂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操作体系等思路。  关键词:西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