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体系提出的历史与当下参照

来源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gyog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站在历史和当下的时代坐标具有很深远的历史和当下意义。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任务坐标探索“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历史和当下意义,同时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某些方面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将对这些进行一个概要性的梳理,希望能够对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性借鉴和蓝本。
  关键词: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历史意义;当下参照
  新时代关于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当下意义。将“德艺双馨-审美創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放入历史和当下的维度去考察、去朔源。中国自古就非常注重人道德的修行和艺术品位。在艺术领域人们常常讲艺品如人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高低是和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人品具有直接的联系。笔者探究“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的思路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前瞻性,是将其纳入一个整体循环的系统来考量。整体性力求将“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系统性即将“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作为一个循环的系统,不断地审美创新、实践反思;前瞻性即“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符合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在德艺双馨的思想启迪下,教育者不断通过审美创新,不断前行探索,在实践中出真知,再反思中促进教学更加完善。将“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放在历史和当下的坐标系中去找寻相关的论述,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对人才培养和教学都会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见地。
  一、中国历史思想崇德尚艺对“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提出提供了思考和启迪
  中国在古时候就十分重视德育和艺术教育,有过很多教育家对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有过大量的论述,但没有“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整体性的相关论述,笔者只能从单一的方面获得思考,最终再把道德和艺术、审美和创新、实践与反思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向上的系统。如孔子把学、思、习、行视作人的道德修养非常重要的修炼过程,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切不可割裂开来看待,是一个学习思考修德的整体过程。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将习得在实践中践行,不断地进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养、习得能力和通过学习达成的效果。孟子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就是人要博学各种知识和技能,要认真的提出问题,谨慎的思考,明辨是非真理谬误,坚持真理并且努力的践行,他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讲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要找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努力的学习,知晓其中的道理,诚心诚意地意念追求真知,摆正自己求学问道的心态,这些都是为人、处世、治学之道的基本遵循,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具有普遍性的启发意义。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博学,如果没有学问何以去传道、授业、解惑?其次还要善于审视发现问题,谨慎的思考,有明辨是非、真理、谬误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落实和践行,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在时间的过程中反思时间的效果和目标是否达成。
  关于艺术中国古代也有过很多的论述,艺术在当时的社会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人对艺术十分重视。古代的艺术更多的是当“技术”来讲,也就是掌握某种能力,技能。例如:骑马的能力,射箭的能力等等。《晋书·艺术传序》中有言:“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这段话说明了艺术的重要性,艺术的功用,用艺术来决定凶吉祸福。由此可见,艺术的兴盛与国家的兴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中国古时候对艺术及其功用有过很多的论述,在当时世人的生活中艺术作为和友人共同分享的乐趣和可供交流学习的事宜,也为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对今天研究艺术功能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二、中国当下的教育思想对“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象的提出提供了思考和启迪
  我国当下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近些年来国家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专门提出了完善德育评价和改进美育评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的发展进步和人的道德修养息息相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人的道德修养、审美品味、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息息相关。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本,具有非常深远和长远的立体结构意义,对于一个立体全方位发展的人来讲这些是最根本的品质和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提升审美品位和格调,开阔审美眼界和心胸。美是涤荡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对于提升全民的审美素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滋养人的心灵、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培养青少年以审美的人生态度看待人生,人生无疑是美好的,其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减少青少年带来的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人的审美情感培养有多么的重要。审美教育应该与德育结合培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优秀人才。可见蔡元培校长思想中具有真知灼见的时代意义和前瞻性。
  三、外国历史中的美学思想对“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的提出提供思想上的启迪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有“和谐论”的美育思想萌生,古希腊人普遍认为和谐是美的,就提出了数的和谐之美,认为数是宇宙的本原,宇宙内的各个天体都处在数的和谐之中,和谐的距离产生和谐之音,也就是宇宙谐音,是可看、可听、可感知的,他们认为如此可感知到的宇宙为最高的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以整齐划一、方位比例、透彻明晰三种形式理论来界定美学理论。认为美一眼看过去就是令人愉快的,这种愉快是建立在他所提出的形式理论之上。1750年十七世纪德国学者鲍姆嘉通提出了“Aesthetica”(感性学)这一概念,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美学,他的思想和文章确立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给美学下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并在文中以大量的篇幅对此进行了论述。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到:“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席勒还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脉相承,只是今天又加进了劳动教育。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美育让人的精神更加的丰盈,更加的充满审美的敏锐度和感知力,更加的充满愉悦感和幸福感。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他提出美给人带来感官上、道德上、审美上的愉悦,这一切皆为人的自然属性。审美是人对美的鉴赏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审美经验习得,审美鉴赏能力越强,对美的感知也就越强烈,获得的愉悦感也就越强烈。综上所述,外国古代关于美和美育的思想给“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思想上的启迪。   四、外国当下德育思想对“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的提出提供思想上的启迪
  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对于道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逐渐地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重视,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派。其中产生广泛影响力的有美国教育家杜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对道德都有过相关论述和见解。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心理学分析,提出了他的德育过程思想主张。他认为,平常人是把品德简单地设想成为结果方面,但是品德的内容一定要转化成为个人自己的活动、习惯和欲望。因此,需要研究品德内部形成的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杜威提出了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力量、理智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他认为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971年,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判断力发展阶段的学说。科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并认为这些水平和阶段是随着人的成长逐渐到来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到达各个阶段,而且是普遍地不受社会文化条件制约和影响,反映着人格的连贯性和不受约束性。其强调提高道德判斷能力,而忽略了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学习论认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所生活的社会中接受环境的影响,经过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一过程根据人的能力不同而达成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有的人会长一些,有的人会短一些。这一流派在道德教育上主张榜样的树立,对学生的得当行为进行奖励,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上述各种理论为揭示德育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心理依据,主要是论述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用静态的眼光去看待。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人们都十分重视人道德品格的塑造。
  总而言之,德育和美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在人的成长教育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透过历史的维度并且关照当下时代的发展,这些思想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前期的历史与当下启发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为“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今后内涵的完善提供了历史参照和当下思考,为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启示。
  校级课题立项项目: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德艺双馨-审美创新-实践反思”教学思想探究”(立项编号:BYJG201716)。
  作者简介:周斌,笔名:周邵文,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中国高等教育影视学会会员,北海社会科学专家组专家,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学科对于中职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手段的进步,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了更高要求。2020年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为中职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中职语文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探索与实践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现如今,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于中职护理教学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益处,发挥现如今信息化的作用,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从而使得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融合,最终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效益,本文着重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护理教学的应用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对于它的教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互联网+”背景下各行各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才能真正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充分发挥自我价值。为此,本文主要围绕“互联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有效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
期刊
摘要:本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职教育,并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实践养成体系、师资及研究体系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用习近
期刊
摘要: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零存整取”式教学模式研究,以专业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为向导,以毕业设计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将课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统筹安排,构建“多阶段贯通、全过程融合”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通过引入“微课+微成果”把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课程知识点进行关联和整合,将课程设计形成阶段性的微成果零存在微平台。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课题
期刊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新兴的教学模式为小学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合理开展相应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主题搜集关于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非常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关注古诗学习,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必须要确保古诗教学的高质量。现在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还在运用落后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要进行改变革新,要促使小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美好意境,促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具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强化古诗文朗读,培养形成良好的语感,可以创造古诗意境,使学生感受文化美
期刊
摘要:情景互动是指教师通过情境的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将情感和生活结合,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考验着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互动情景教学的创设策略进行细细分析,以及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案例等,希望能为为优化小学语文作文互动情景教学提供有效参考,对小学作文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作文互动;情景教学;策
期刊
摘要:汉语言文学在高校教学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人文修养、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前的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有着较高的重视程度。当前的高校汉语言文学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实践环节不够科学合理,各类问题严重阻碍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本文就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有效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相关策略。从而更好地培养汉语
期刊
摘要: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有较为重大的意义,高中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来。能量转换概念在生物化学方面的应用,是高中生物课本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会对生物学科的本质概念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并将相应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实践中进行更为具体的运用。本文将以能量转换有关知识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