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胃病在中医治疗中主要选取使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经过世代的传承,此药方在中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际临床使用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病机,选取不同的药方。从临床实践应用中看,虽然半夏泻心汤属于世家传授,但是在病机的解释上和临床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目前基于寒热互结及寒热并用的传统性的治疗观点来说,进行相关的深入性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应用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偏于湿热
在临床上,湿热的症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以苔黄、口苦及嘈杂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以上临床症状是最为常见的,选取使用半夏泻心汤的原方即可使用。清代叶天士亦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叶氏的“驱”“除”“开”“宣”,阐明了“泻心”之旨。
(二)偏于寒湿
从主要的症状上看,主要以苔白、怕凉及腹痛等症状所关联,从使用的类型看,在主要的治疗方法中,可选取使用半夏泻心汤,并且要酌情的加一定量的黄连,或者加一定量的黄芪,这样能够对于治疗偏于湿寒等症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在对应的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无寒热错杂等现象,但是以胃脘为主,因此也可选取使用半夏泻心汤,可选取使用干姜或者黄芪、黄连等进行治疗。
(四)胃热脾寒
在临床中,确实有寒热错杂的复杂情况,但是相对少见,从临床上进行分析,患者主要患有苔黄、口舌及吞酸等胃热症状,又存在有腹痛及不敢纳凉等脾寒证。与前几种病症不同的是,此类型的病情治疗中,主要选取使用干姜与黄芪一起使用,既能够感受到味苦,同时能够清热解毒、祛寒。
二、临床应用
所有医学上的理论观点,都需要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实践,都需要服务于临床,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相关医学理论观点,做好推广应用。对于不规范的治疗方法、药剂等都应摒弃,半夏泻心汤也如此,都要利用辩证的方法,开拓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一)治疗胃脘痞满胀痛的临床应用
胃脘的痞满病主要可选取使用理气的药物,消除胃胀等状况,属于临床上的常用之法,但是在临床上有关理气药物,对应的临床疗效并非很理想,如果改用或者兼用味苦的治疗方法,则往往会获取意外的治疗效果。如某女性患者,由于胃脘撑胀就诊于医院,在初期的治疗过程中选取使用理气消胀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疗效不好,在后期改换半夏泻心汤药物治疗,再次经过诊疗,患者的胃部胀痛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例如某患者24岁,胃脘部闷痛,呕吐苦水,出现此症状反复6月之余,加重2个月,1周之前胃镜进行检查,并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伴有胃部灼热等症状,经过诊断为胃痛,胃失和降等症状。主要以半夏泻心汤合并四逆散化裁:其中,清半夏10g,黄连10g,干姜6g,黄芩10g,太子参10g,代赭石(先煎)20g,柴胡10g,枳实10g,赤芍15g,白芍15g,香附10g,甘草6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三七粉(冲服)3g,珍珠粉(冲服)0.6g,虎杖10g。由于半夏泻心汤温和,治疗本病最为适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二)注意半夏泻心汤临床活用
由于對应的痞证病机存在有偏热、偏寒或者胃热脾寒等症状,同时在半夏泻心汤使用的过程中,主要以耐寒热药物进行管理,并要灵活性的添加相关的药物,首先需要细致的分析和优化整个用药量,即对药物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控制,优化主要的药物来源,重点分析是否与畏寒等症状相关,同时要适当的调节黄芪及黄连、干姜的使用比例,否则就会对整个的病症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注重查明原因,善于查证使用
由于胃脾寒的症状中,主要以常见的湿热、肝郁及脾虚等症状为主,且半夏泻心汤最适合于脾胃湿热的患者,不同的病症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应证明对应的中医辨证思维,治疗的过程应灵活化。
首先要注意病因,“伤寒论”痞证多为误入,或邪侵,或伤脾胃。而后世痞证多为饮食不善,或情志不济。饮食不节来痞,常宜半夏心汤。而情不遂痞,为肝气胃(脾),当用柴胡肝散。肝和胃(脾)常混合气滞湿郁是一种病,此时最宜肝法泻法。
三、讨论
①“泻心汤”实言其通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为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之方。
②泻心汤助通降、扶阳
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为悖。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通降,痞塞可除。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思想,半夏泻心汤原论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成痞证。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③西医研究
近年来,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运动受抑制时,能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在胃运动亢奋时,能抑制胃蠕动,半夏泻心汤可以改变血清胃动素,促进胃运动可排空,能提高溃疡再生粘膜的组织结构成熟度,从而提高溃疡愈合的质量,能通过下调宁蛋白和钙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表达,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而增加食管平滑肌收缩能力实现防止反流性食管炎发生。
综上所述,无论真假,都要注意健脾的方法。中医不仅有滋补,还有因果关系,就是祛邪,也就是达到祛邪的目的。可见,“胃”的意义不仅在于正气,有时还有中医祛邪不仅是“泻”法,有时也是祛邪的“补”,是辨证论治的思路。
对于消化道的疾病来说,大都是由于脾胃及大小肠道的症状,其中主要以脾胃失和有关,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并且祛邪不伤正,体现出了中医治病着眼于全局,通过辩证、辨病等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本文的叙述,应用本方的过程中,临床上只要符合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及升降失调之病机者,都可进行有效的应用。
一、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应用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偏于湿热
在临床上,湿热的症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以苔黄、口苦及嘈杂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以上临床症状是最为常见的,选取使用半夏泻心汤的原方即可使用。清代叶天士亦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叶氏的“驱”“除”“开”“宣”,阐明了“泻心”之旨。
(二)偏于寒湿
从主要的症状上看,主要以苔白、怕凉及腹痛等症状所关联,从使用的类型看,在主要的治疗方法中,可选取使用半夏泻心汤,并且要酌情的加一定量的黄连,或者加一定量的黄芪,这样能够对于治疗偏于湿寒等症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在对应的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无寒热错杂等现象,但是以胃脘为主,因此也可选取使用半夏泻心汤,可选取使用干姜或者黄芪、黄连等进行治疗。
(四)胃热脾寒
在临床中,确实有寒热错杂的复杂情况,但是相对少见,从临床上进行分析,患者主要患有苔黄、口舌及吞酸等胃热症状,又存在有腹痛及不敢纳凉等脾寒证。与前几种病症不同的是,此类型的病情治疗中,主要选取使用干姜与黄芪一起使用,既能够感受到味苦,同时能够清热解毒、祛寒。
二、临床应用
所有医学上的理论观点,都需要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实践,都需要服务于临床,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相关医学理论观点,做好推广应用。对于不规范的治疗方法、药剂等都应摒弃,半夏泻心汤也如此,都要利用辩证的方法,开拓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一)治疗胃脘痞满胀痛的临床应用
胃脘的痞满病主要可选取使用理气的药物,消除胃胀等状况,属于临床上的常用之法,但是在临床上有关理气药物,对应的临床疗效并非很理想,如果改用或者兼用味苦的治疗方法,则往往会获取意外的治疗效果。如某女性患者,由于胃脘撑胀就诊于医院,在初期的治疗过程中选取使用理气消胀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疗效不好,在后期改换半夏泻心汤药物治疗,再次经过诊疗,患者的胃部胀痛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例如某患者24岁,胃脘部闷痛,呕吐苦水,出现此症状反复6月之余,加重2个月,1周之前胃镜进行检查,并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伴有胃部灼热等症状,经过诊断为胃痛,胃失和降等症状。主要以半夏泻心汤合并四逆散化裁:其中,清半夏10g,黄连10g,干姜6g,黄芩10g,太子参10g,代赭石(先煎)20g,柴胡10g,枳实10g,赤芍15g,白芍15g,香附10g,甘草6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三七粉(冲服)3g,珍珠粉(冲服)0.6g,虎杖10g。由于半夏泻心汤温和,治疗本病最为适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二)注意半夏泻心汤临床活用
由于對应的痞证病机存在有偏热、偏寒或者胃热脾寒等症状,同时在半夏泻心汤使用的过程中,主要以耐寒热药物进行管理,并要灵活性的添加相关的药物,首先需要细致的分析和优化整个用药量,即对药物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控制,优化主要的药物来源,重点分析是否与畏寒等症状相关,同时要适当的调节黄芪及黄连、干姜的使用比例,否则就会对整个的病症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注重查明原因,善于查证使用
由于胃脾寒的症状中,主要以常见的湿热、肝郁及脾虚等症状为主,且半夏泻心汤最适合于脾胃湿热的患者,不同的病症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应证明对应的中医辨证思维,治疗的过程应灵活化。
首先要注意病因,“伤寒论”痞证多为误入,或邪侵,或伤脾胃。而后世痞证多为饮食不善,或情志不济。饮食不节来痞,常宜半夏心汤。而情不遂痞,为肝气胃(脾),当用柴胡肝散。肝和胃(脾)常混合气滞湿郁是一种病,此时最宜肝法泻法。
三、讨论
①“泻心汤”实言其通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为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之方。
②泻心汤助通降、扶阳
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为悖。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通降,痞塞可除。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思想,半夏泻心汤原论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成痞证。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③西医研究
近年来,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运动受抑制时,能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在胃运动亢奋时,能抑制胃蠕动,半夏泻心汤可以改变血清胃动素,促进胃运动可排空,能提高溃疡再生粘膜的组织结构成熟度,从而提高溃疡愈合的质量,能通过下调宁蛋白和钙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表达,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而增加食管平滑肌收缩能力实现防止反流性食管炎发生。
综上所述,无论真假,都要注意健脾的方法。中医不仅有滋补,还有因果关系,就是祛邪,也就是达到祛邪的目的。可见,“胃”的意义不仅在于正气,有时还有中医祛邪不仅是“泻”法,有时也是祛邪的“补”,是辨证论治的思路。
对于消化道的疾病来说,大都是由于脾胃及大小肠道的症状,其中主要以脾胃失和有关,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并且祛邪不伤正,体现出了中医治病着眼于全局,通过辩证、辨病等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本文的叙述,应用本方的过程中,临床上只要符合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及升降失调之病机者,都可进行有效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