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林德·德·佰鲁伊克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ow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末日的第二天,象征着救赎与重生的日子,迎来了比利时艺术家贝林德·德·布鲁伊克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创作了大量由蜡或马皮制作的雕塑,利用坚硬与柔软的巨大反差,营造出一种庞大、疏离却不安的戏剧性效果,勾起人们内心挥之不去的关于爱与痛、理与欲、生与死的挣扎。当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高调地宣布摒弃情感,转向晦涩的哲理沉思或敏感的政治话题时,她却执着地从对周遭世界的具体体验中把握一些看似无用的重大问题,比如孤独、疼痛和死亡;当蜡、皮毛、纺织物已然成为前卫艺术家们创作的三件法宝,表现肉体与血腥变成了艺术家们制造事端的一贯把戏时,她却能持续地在这些屡见不鲜的媒介中挖掘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受文艺复兴及17世纪大9币们的影响,她的作品中潜伏着与之相同的精神和历史文化脉络,她用古典的方式演绎出了现代社会的脆弱和荒诞。
  展览的一个核心作品《我们都是肉体(伊斯坦布尔)》是关于死亡的反思。她将马皮展开再卷起并精致地缝合起来,悬挂着的躯干挺拔但却无力,没有头颅,极端扭曲,影射过去和现在的种种痛苦。作品并没有利用清晰可怖的形象夺人眼球,而是追求一种从容平静的风格。她把挣扎的四肢缝在一起,又省略了狰狞的面部,这样,身体的各个部分融化为一个整体,这些死去的生命仿佛摆脱了恐惧如基督殉难般陷入深深的忧郁,变得前所未有的高贵和庄严。正如作品名称“我们都是肉体”——它们是各种生命的隐喻,而不是理所当然的马的尸体。此刻,庸俗的肉体承载着生命的尊严与感动,不再是恶心或暴力的专属阵地。
  受难这一主题在另一系列用蜡、木头、树脂等材料表现鹿角的作品中同样体现出来。它们的灵感来自于奥维德的《变形记》:亚克托安无意中窥见狄安娜女神沐浴,被她变成牡鹿,并被自己的猎犬追逐撕碎。分裂的鹿角以及撕碎的布条暗示着青年的命运,鹿角刺穿布包,象征欲望造成的毁灭。鹿角本应是牡鹿力与美的体现,此刻却变得极具破坏性。她用一种诗意唯美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血腥残酷的故事,独具匠心地集中了历史上司空见惯的关于破布和蜡烛的联想,提醒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免遭命运的坠落以及罪孽、权利与欲望的纠缠。
  当代社会,上帝已死,要谈论信仰、恐惧和死亡等话题已经不那么容易。在人们都陶醉于图像时代的视觉盛宴无暇面对内心时,布鲁伊克却拾起“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一古典美学命题来重新拥抱生命。她试图将那些永恒存在的问题与现实的残酷对抗作另外的追溯:用一些人类其识的元素还原出每个人内心的刺痛感触,再创造一些激动人心的形象弱化它们以给人慰藉。这既不是粉饰太平,也不是控诉苦难,更不是专横地呼吁人们争取骄傲和权利,而是探索一条关于怎样应付恐惧、疼痛和孤独,如何调和理想、信念与现实的自我救赎之路。
其他文献
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格罗伊斯思考当代艺术纷繁复杂之现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中,格罗伊斯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深入,试图探讨在一个“全然设计”的世界中,一个被设计全然遮蔽及覆盖的表象世界里,当代艺术家们如何实践一种不受任何设计所羁縻的真诚之生产。而此种真诚之生产又是如塑造了艺术家自身的公共形象,以及艺术家与观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今,几乎人人承认,艺术试图自治(无论成功与否)的时代已经结
期刊
方向在哪里?在VIP的餐桌上?在政治的赌博中?是在接上那条电线之前?还是在打烊后重叠的椅子上?也有可能是在去下一个包房的过道中,最终也许就在你手中的方向盘上。但画毕竟不管这些,它能做的是这些形状和这些线条相互克服、相互亲吻直到你有了方向感。
期刊
艺术并没有死,而是通过变成自我消除的无,获得了超出自身寿命的永生。缺乏内容、在原理上被无限双重化的艺术在“美学领地”的虚无中彷徨,在形式和内容的沙漠里游荡,它被不断带往自身形象以外,在寻找自我确认这一不可能实现的尝试中,不断唤起然后又立刻废除各种形式与内容。艺术的黄昏可以比艺术的整个白天还要长,因为艺术的死亡正意味着它变成一种死不了的东西,意味着它已无法用作品在本质意义上的起源来衡量自身。  为了
期刊
相对泰康空间以前做过的“51平方”和一些实验项目,对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历史题材的展览有些好奇,问到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时她说:“其实土地和农村问题都是中国非常有代表性、重要和有意义的话题,当代艺术领域也值得去关注。把中国当代艺术放进1942年至今的历史里考察是泰康空间所独有的研究视角,一方面符合泰康空间一贯的‘追溯’理念——以当代艺术的眼光来关照过去的历史如何影响到今天的进程,同时与我们—直以来对
期刊
广东时代美术馆自建立之初就力求深入社区,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摸索,尽管遇到一系列的质疑和挑战,但时代美术馆具有前瞻性的活动充分展现了在社会现实剧烈变化的中心,如何采取艺术行动进行干预和占领的实验过程。通过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它生产出了一种打破传统艺术自治区界限的、极具活力的自治空间。  美术馆的概念危机  关于广东时代美术馆,我想还是从我的一篇旧文说起,旧文是为“一个(非)美术馆
期刊
在这个充斥着正能量口号的社会,琴嘎公然打出了“暗能量”的旗帜,把被正能量的形式和口号所掩盖的冲突、矛盾着的现实揭示给人看。就如大多数人更愿意接受电影《少年派》中动物版本的故事一样,对于现实的残酷和灰暗,人们总是不忍直视。  “近年的研究表明,宇宙是由暗能量主导的,而不是通常所能见到的和目前已知的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能量。”一个社会的运转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起到决定性主导的往往不是人们看到的表象世
期刊
艺术家夏国在其最近的展览《美丽新世界》中,大量利用霓虹灯和LED。这些霓虹灯管形成了各种形状:大脑、弓、套索、铁丝网。这些物体的能指非常固定,观众很容易就会想到一些关联的形象。夏国并不担心作品被误读,他认为“误读也算是构成概念的一部分”。  一个绚丽的发着光的用来自杀用的套索,一个绝望的物象和充满希望的形态,这让我联想到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那里的人们幸福到眩晕,因为摆脱自由的重负而狂喜,对
期刊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其代表作有《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  1840年11月14日,克劳德·莫奈在法国巴黎出生,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在挪威勒滕出生,其代表作《呐喊》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  1840年11月12日,法国雕塑家罗丹出生于巴黎,被认为是l9世纪和20世纪
期刊
当下,艺术界最不缺的应该是艺术杂志。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升温,促使一部分人对当代艺术抱有幻想,其中各种以当代艺术为名的杂志的纷纷涌现便是现象之一。突然之间一本艺术杂志诞生了,突然间某本杂志销声匿迹了。这种迅速的变化就像前浪的消失是为了迎接更大浪潮的到来。  与此同时,各类时尚、娱乐刊物纷纷以跨界的名义设置当代艺术板块和栏目,乃至创办艺术刊物。大众传媒发现了当代艺术中的时尚因素,这里也有传奇、
期刊
《日常转译》是12月24日发生在重庆的展览。在展览泛滥成灾和仰望明星的时间,不大肆渲染,没有成功艺术家参与的展览,大都是悄悄发生,迅速湮没。大众更喜欢凑热闹,更容易被声名和艺术之外的东西所牵引。就像人们往往看见一个迎面扑来的浪头而忽略下面涌动的暗流。所以,对于“日常转译”这样的展览,如果没有传播似乎就根本没有发生。但是,它却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展览,尽管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它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