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似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很大的教学艺术魅力。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使抽象教学形象化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对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抽象的东西就显得十分棘手,虽然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如果每个学生都读上百遍的话,我们的小学就该延时了,所以在注重文本的同時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记忆和应用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演示具体、生动
  当我们将一页符有插图的文章放在小学生面前时,他首先注意的是色彩鲜艳的插图,而不是激昂感人的文字。这说明精彩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外活动时,忽然响起校园音乐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欢快愉悦。这说明恰当的音乐可以提神,使学生轻松、愉快,这些效果都是我们课堂教学中需要的。怎样才能有这样的效果呢?多媒体可以,因为它拥有色彩明丽的画面,有小学生喜欢的动画,有与画面配套的音乐,还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具备的功能,声、色兼备,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十分精彩且有效果,当然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担当教学的主角,一堂语文课不能光为了精彩就像放电影似的,播放一节的多媒体声象,我们应在注重文本的前提下,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它为教学服务。在 《春雨的色彩》一课中,我为了调动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感悟,在导语中设计了让学生看着优美的春雨图,淅淅沥沥的小雨沙沙的下着,一群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走进了课文联想到小鸟们想在争论着一个有趣的问题,直奔课文主题,很多枝节都在一副副美丽的画面与音乐声中感悟明了,有的孩子还兴奋的跟着音乐一起合着节拍唱起了《小雨沙沙》课堂的气氛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情绪与心也随着这一副副美丽的画面与动听的歌声进入文本和小鸟一起争论春雨的色彩。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们崇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我播放了课文朗读录音,并用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画面出现了灵车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人们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画面显示灵车缓缓前进的情景,学生感受到那庄严肃穆的气氛;画面显示人们追灵车的情景,这时学生仿佛体会到人们失去总理而撕心裂肺的心情。这样,课堂上声、情、图并茂,相互配合,相互映衬,学生对周总理肃然起敬,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教学,缩短了时间、空间,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
  三、激发学生情趣 ,提升课堂氛围
  人的情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进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的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因而在欣赏课文时,使用多媒体,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在指导感情朗读时,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地感受,在优美的音乐和动听的解说下,学生们好似荡舟漓江,“人在画中游”,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美的情感。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以它的对仗、节奏感深受学生的喜爱,读着朗朗上口,理解意思也较容易。由于它字少,没有许多的描述景色,表达情感的语句,所以让学生想象其情景,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就常由老师代劳。所以学习古诗常常是学生半主动,老师半灌输。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自赏自悟。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诗中有山、有水、有春风、有绿地、有明月、有诗人,这一系列的事物构成了一幅画面。我在教学“悟情”这一环节时,运用了多媒体,先多媒体展示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将学生带上停靠岸边的小船上。在配以舒缓、低调的音乐,让学生在思乡之音中,看一看远山,瞧一瞧春风吹绿的江南岸,望一望头顶的明月,再思一思心中的家乡。在这样的美景中,自己却远离家乡,月儿高挂天空,可月下我孤单一人,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带着我回到自已的家乡呢?这样学生入境入情,自然会领悟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诵诗歌时也配上音乐,因为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音乐中朗诵不需要老师再讲“要有感情!读出感情”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感染出感情来的。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
  如果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两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总述,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最佳时机,恰如其分的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不仅使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推动和促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导活动,是高中生面向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高中生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认识、了解、研究厌学问题也成了心理教师的必修课。 
期刊
课堂学习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即学会倾听,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其次是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根据班内学生的情况,笔者把55名学生分成了九个学习小组,将学生合理搭配,即每个小组内必须有一个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好的同学,再将班内学生分为三类,平均分配到各组,任命了正副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对组内的同学进
期刊
中国山水画的产生,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作文明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反映,人类从自然中来,在其中生存、养育、发展,并且始终将再回到自然中去,大自然的博大与不息的生机,对于人的有限认识来说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开拓与发展了智慧和文明,并在不断的认识,发展与启迪中宏扬。丰富了人生的追求与创造的意识,大自然陶冶了人的情操,展阔了人的胸境,这种人与自然的密切
期刊
伴随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发展,美术教育走上素质教育的舞台占举足輕重的地位。基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教育具有的独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美术学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小学阶段,美术学科还肩负着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任务。文章立足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围绕“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这一主题展开分析研究。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
期刊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意志力差,随着每天一成不变的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放学,他们原有的积极性在某些同学的身上就荡然无存了,甚至有的孩子开始讨厌这种约束力极强的学校生活了。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搞小动作、说话、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思考,情绪下降。这对于刚步入正轨的学习生涯的孩子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能够自主学习,为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
期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然而,家庭背景差
期刊
在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不愿意将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更无法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结合一些教学实例,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放手的智慧作初步的探索,以此希望为一线教师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但不代表其学习方法枯燥、乏味。恰恰相反,数学教學不应该以题海战术为原则,从而让学生陷入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中。这样既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
期刊
【提 要】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和谐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尊重他们,关爱他们,欣赏他们,要充分认识到师生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架起一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那就是及时给学生送去宽容﹑欣赏﹑爱心。  【关键词】沟通 桥梁 欣赏 爱心  我曾读到这样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酷热难熬的中午,一位禅师化缘回来,
期刊
一、指导思想: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其中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首次在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体现了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意味着党和国家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成为
期刊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框地位:《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框题的内容。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要求: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前启后作用,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