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导活动,是高中生面向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高中生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认识、了解、研究厌学问题也成了心理教师的必修课。
一、高中生厌学心理发生的原因
通过心理咨询室的谈话记录和对全校100余名厌学心理严重的学生的跟踪,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來自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一次提问答不上来这些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高中时期高中生心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有的学生是对学习的期望过高,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唯恐成绩下降;有的是对考试和平时的学习信心不足,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自卑心理严重;有的高中生是学习生活欠规律,学习方法不科学,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劳逸结合,造成不良的身心状态等等。
2.来自家庭的因素。
正如人们常说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促使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因素也很复杂。为此,我们对100多名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0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家庭夫妻关系僵化,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幸福,父母长期不和,孩子生活在一种永无休止的争吵暴力中,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素质极低,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反而为孩子的成长道路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放任自流,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也会产生厌学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既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也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用“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甚或与家长对抗,有的还发展到因丧失生活的信心而轻生。
3.来自学校的因素。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高中教育中过分强调对高中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高中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成长,总以为“高中生的心不是玻璃做的”。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高中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老师的态度,还会直接影响班级的风气和同学的价值观,似乎学习不好就没有了长板,就会成为班集体中不受欢迎的另类,导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展示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高中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课堂,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高中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二、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高中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以此去影响学生。第二就是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使学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老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帮助其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因此,老师应该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去,只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3.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应担负起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为了使每一位孩子都对校园充满向往、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生活充满追求,学校首先应积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通过“爱学校”引导他们“爱学习”,通过“爱学习”引导他们“爱生活”。(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双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机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提高教师心理素养。将心理教育课程化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学校应既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又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各科的教学相结合,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3)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是由专业心理教师构建“阳光小屋”,让孩子们来和心理教师交流心声,倾诉烦恼,接受心理指导;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对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其家长和教师沟通,对其给予特别关注和长期心理辅导;三是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可以发现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倾向,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开设相关专题讲座提供依据。
一、高中生厌学心理发生的原因
通过心理咨询室的谈话记录和对全校100余名厌学心理严重的学生的跟踪,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來自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一次提问答不上来这些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高中时期高中生心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有的学生是对学习的期望过高,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唯恐成绩下降;有的是对考试和平时的学习信心不足,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自卑心理严重;有的高中生是学习生活欠规律,学习方法不科学,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劳逸结合,造成不良的身心状态等等。
2.来自家庭的因素。
正如人们常说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促使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因素也很复杂。为此,我们对100多名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0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家庭夫妻关系僵化,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幸福,父母长期不和,孩子生活在一种永无休止的争吵暴力中,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素质极低,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反而为孩子的成长道路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放任自流,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也会产生厌学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既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也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用“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甚或与家长对抗,有的还发展到因丧失生活的信心而轻生。
3.来自学校的因素。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高中教育中过分强调对高中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高中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成长,总以为“高中生的心不是玻璃做的”。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高中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老师的态度,还会直接影响班级的风气和同学的价值观,似乎学习不好就没有了长板,就会成为班集体中不受欢迎的另类,导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展示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高中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课堂,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高中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二、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高中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以此去影响学生。第二就是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使学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老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帮助其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因此,老师应该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去,只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3.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应担负起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为了使每一位孩子都对校园充满向往、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生活充满追求,学校首先应积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通过“爱学校”引导他们“爱学习”,通过“爱学习”引导他们“爱生活”。(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双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机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提高教师心理素养。将心理教育课程化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学校应既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又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各科的教学相结合,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3)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是由专业心理教师构建“阳光小屋”,让孩子们来和心理教师交流心声,倾诉烦恼,接受心理指导;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对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其家长和教师沟通,对其给予特别关注和长期心理辅导;三是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可以发现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倾向,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开设相关专题讲座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