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然而,家庭背景差异和个性差异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之中。学生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也客观地存在于学生之中,教育者都充分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未来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学校和教师应尽的天职。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进行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并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参与成员信息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全体学生
2、课题成员信息:课题负责人祁瑞洁,女,彝族,本科学历,毕业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2014年8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教龄4年。现任景谷县正兴新寨小学二级教师。2016年被评正兴镇政府评为优秀班主任。2017年参加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数学“构建算理算法”讲课比赛获县级二等奖荣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
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步骤及措施
(一)主要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6.5—2016.9):课题的确立与申报,制定課题研究的规程;收集资料,了解当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效果,学习有关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教学理论,寻找课堂教学的有关策略;宣传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相关策略。
实施阶段(2016.10—2017.4):前期(2016.10—2016.12)进行教学的实践,并注重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作出改进,重视课堂结构的调整;中期(2017.1—2017.3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各种情境,训练学生的课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力,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形成教学案例;后期(2017.3—2017.4)举行教学观摩课,参加观摩研讨,积极撰写课题研究心得、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阶段性总结。
结题阶段(2017.5-2017.6):进行课题总结、反思,整理学生及课题组教师作品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加以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梳理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交流推广。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于这种教育活动不仅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观念,而且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思想行为后进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教育的途径、矫治的方法、研究对象转化的评估;并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分阶段目标,根据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根据目标的达成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成效。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
七、存在的问题和实践启示
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然而,家庭背景差异和个性差异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之中。学生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也客观地存在于学生之中,教育者都充分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未来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学校和教师应尽的天职。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进行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并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参与成员信息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全体学生
2、课题成员信息:课题负责人祁瑞洁,女,彝族,本科学历,毕业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2014年8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教龄4年。现任景谷县正兴新寨小学二级教师。2016年被评正兴镇政府评为优秀班主任。2017年参加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数学“构建算理算法”讲课比赛获县级二等奖荣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
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步骤及措施
(一)主要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6.5—2016.9):课题的确立与申报,制定課题研究的规程;收集资料,了解当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效果,学习有关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教学理论,寻找课堂教学的有关策略;宣传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相关策略。
实施阶段(2016.10—2017.4):前期(2016.10—2016.12)进行教学的实践,并注重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作出改进,重视课堂结构的调整;中期(2017.1—2017.3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各种情境,训练学生的课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力,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形成教学案例;后期(2017.3—2017.4)举行教学观摩课,参加观摩研讨,积极撰写课题研究心得、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阶段性总结。
结题阶段(2017.5-2017.6):进行课题总结、反思,整理学生及课题组教师作品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加以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梳理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交流推广。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于这种教育活动不仅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观念,而且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思想行为后进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教育的途径、矫治的方法、研究对象转化的评估;并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分阶段目标,根据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根据目标的达成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成效。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
七、存在的问题和实践启示
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