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家、社会、家长等对学前教育的日渐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民办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许多民办幼儿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民办幼儿园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也有不少令其不知所措的为难处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如下两个方面:
一、收费时的矛盾心理
一般来说,民办幼儿园制定和调整保教费,只要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即可执行。因此,民办园收费更像是自行定价收费。那么,自行定价收费是否意味着可以漫天要价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进行调研访谈时,园长们纷纷道出其矛盾心理。“说实话,肯定想收费高一些,但收费一高,又怕没生源,生源太少,再高的收费又有何用。”“我们这些民办园的收费,先要看本地公办园的收费标准,另外还要关注附近各方面办园条件与我们差不多的民办园的收费,我们不可能自己搞高收费而将生源拱手送到其他幼儿园。”
二、教师的流动性大
除了收费,园长们对民办园教师的频繁流动也很苦恼。我们课题组一行在安徽省内各地进行调研时,各民办园园长大倒苦水最多的即在此方面。“培养一个用起来很顺手的教师很是不易,至于能独挡一面的骨干教师则更是不易。虽然很想将这些教师留下来,但我们民办园目前到底可以凭借哪些资本留下这些教师,就是我们自己心里也没底。”“再加上近几年省内各地纷纷开启幼儿教师编制考试,教师的流动似乎更大了。”与一般教师相比,园长们最为担心的是园内骨干教师的频繁流动。“她们的流出,对幼儿园来说,其负面影响绝对是‘伤筋动骨’好几年。”
由于民办园教师流动过于频繁,由此带来的则是许多家长对幼儿园师资与教育教学的怀疑,甚至是严重不信任。在此类微妙心理作用之下,孩子频繁地转进转出也就在所难免。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形,固然有民办园自身管理不善,不太注重走内涵式发展的原因,甚至也因幼儿教师自身定位不够明确,“一山还望一山高”,但政府管理引导缺位、扶持力度不到位等也是原因之一。
一、管理引导缺位
1.对民办园收费备案疏于监管。
不批、不管、不问,曾经是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园的基本态度。近年来,这样的态度虽略有变化,但还不够积极主动,政府在对民办园收费问题的监管方面差不多即是此种态度的缩影。据了解,民办园保教费标准在呈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后,基本都能得到肯定的批复。至于民办园到底有无根据其实际的办园成本来合理定价,有无将本该不属于办园成本的费用计算到办园成本中去,物价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则很少对此进行细致的核算,这就大大弱化了“备案制度”作为管理民办园的手段功效。
2.对民办园及其教师的尴尬身份未予落实。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条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国家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这里所提及的合法权益过于笼统,到底哪些权益才是各自的合法权益,如何才能真正保证这些合法权益等问题,该法并未做出详细的界定。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法律规定虽是如此,但现实中,就笔者目前所了解的情况,都未能做到上述的全部要求。尤其以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这两块,更像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至于业务培训、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目前各地在实际操作时不免会戴着有色眼镜对待民办园及其教职工。
二、扶持力度不到位
1.政策支持不到位。
虽然国家一直在呼吁各方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办学,但国家与之配套的政策等却没有及时跟进或予以明确,这样难免会让投资者担心:我的投入会不会有去无回;我到底能否得到回报;什么样回报率才是合理的;法律无明确规定但目前已成事实的是否有一天又会行不通,等等。不仅投资者会担心,民办园及其教职工更会担心:与公办园相比,民办园到底有哪些政策优惠;相应的政策出台,民办园是否也能像公办园一样公平地享受到;教师在民办园工作,能否有评聘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类似这些政策性问题没有明确,更没有对目前相对处于弱势位置(与公办园及其教师相比)的民办园及其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大力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就缺乏落实的抓手。
2.财政支持不到位。
与公办园相比,民办园得到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实在是“难于上青天”。在各地开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前,民办园鲜有获得政府财政补贴的,而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政府财政补贴的“阳光雨露”洒向了民办园。但总体来说,受益幼儿园的“面”及幼儿园受益的“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以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市为例,目前全市(不包括市辖的四县一市)共有民办园549所(占全市744所幼儿园的73.79%),但截止到2012年9月份开学公布的普惠性民办园仅有62家,“僧多粥少”的现状让很多家庭不能享受到普惠政策。
安徽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组(2012年)关于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也明确指出:“调研组所到的合肥、宿州、阜阳、淮南、芜湖、池州6市都反映新建幼儿园资金缺口大,且我省并未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有限,难以落实国家和我省‘先实施后奖补’的优惠政策。”公办园尚且深深地感受到财政支持不足,民办园能获得的财政支持力度就更不用细说。
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笔者建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加大对民办园的监管力度
监管与扶持,并非是自相矛盾、不可调和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加大对民办园的监管力度,从收费、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不仅不是添乱于民办园,相反却是一种扶持。扶持不能仅仅理解为减免税费、进行财政贴补、给予政策优惠承诺等,实际上,通过全面、细致、实实在在的监管,让民办园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那才是政府对他们极大的扶持。
二、切实维护民办园及其教师的各项权益
首先在政策法规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应该及时予以明确,千万不能有模棱两可,甚至是多种版本的解读释义。其次,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依法落实民办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权益,而不是政策法规“一张皮”,操作执行又是“另一张皮”。此外,对于任何组织、群体、个人等侵犯民办园或其教师的合法权益行为,应该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支持力度
虽然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其公益性、基础性的特征(这两点与义务教育是一样的)却是不容抹煞的,因此国家财政理应有较大的支持力度。应该特别强调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力度,而不是将财政投入的职责下放到县区这一级别(因为在现有财政体制之下,越往下,该级政府所能支配的财政经费越有限)。实际上,对于像安徽省这样的经济欠发达省份,中央的财政支持与转移支付力度应该更大一些,步伐迈得更开一些。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整个学前教育划拨的财政经费多了,用于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自然也会宽松许多。
总的来说,民办幼儿园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其难以诉说的窘境,收费时的矛盾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即是其“窘境”的典型表现。而导致该局面的形成,与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引导缺位、扶持力度不到位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他们应该切实履行职责,为学前教育,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曾晓东,周惠.促进幼儿教育市场健康发展——试解《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幼儿教育,2012(12):3-6
[2]宣兴村.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39-50
[3]高城.怎样让普惠园惠及百姓.安徽日报,2012,7(11):C1
一、收费时的矛盾心理
一般来说,民办幼儿园制定和调整保教费,只要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即可执行。因此,民办园收费更像是自行定价收费。那么,自行定价收费是否意味着可以漫天要价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进行调研访谈时,园长们纷纷道出其矛盾心理。“说实话,肯定想收费高一些,但收费一高,又怕没生源,生源太少,再高的收费又有何用。”“我们这些民办园的收费,先要看本地公办园的收费标准,另外还要关注附近各方面办园条件与我们差不多的民办园的收费,我们不可能自己搞高收费而将生源拱手送到其他幼儿园。”
二、教师的流动性大
除了收费,园长们对民办园教师的频繁流动也很苦恼。我们课题组一行在安徽省内各地进行调研时,各民办园园长大倒苦水最多的即在此方面。“培养一个用起来很顺手的教师很是不易,至于能独挡一面的骨干教师则更是不易。虽然很想将这些教师留下来,但我们民办园目前到底可以凭借哪些资本留下这些教师,就是我们自己心里也没底。”“再加上近几年省内各地纷纷开启幼儿教师编制考试,教师的流动似乎更大了。”与一般教师相比,园长们最为担心的是园内骨干教师的频繁流动。“她们的流出,对幼儿园来说,其负面影响绝对是‘伤筋动骨’好几年。”
由于民办园教师流动过于频繁,由此带来的则是许多家长对幼儿园师资与教育教学的怀疑,甚至是严重不信任。在此类微妙心理作用之下,孩子频繁地转进转出也就在所难免。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形,固然有民办园自身管理不善,不太注重走内涵式发展的原因,甚至也因幼儿教师自身定位不够明确,“一山还望一山高”,但政府管理引导缺位、扶持力度不到位等也是原因之一。
一、管理引导缺位
1.对民办园收费备案疏于监管。
不批、不管、不问,曾经是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园的基本态度。近年来,这样的态度虽略有变化,但还不够积极主动,政府在对民办园收费问题的监管方面差不多即是此种态度的缩影。据了解,民办园保教费标准在呈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后,基本都能得到肯定的批复。至于民办园到底有无根据其实际的办园成本来合理定价,有无将本该不属于办园成本的费用计算到办园成本中去,物价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则很少对此进行细致的核算,这就大大弱化了“备案制度”作为管理民办园的手段功效。
2.对民办园及其教师的尴尬身份未予落实。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条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国家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这里所提及的合法权益过于笼统,到底哪些权益才是各自的合法权益,如何才能真正保证这些合法权益等问题,该法并未做出详细的界定。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法律规定虽是如此,但现实中,就笔者目前所了解的情况,都未能做到上述的全部要求。尤其以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这两块,更像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至于业务培训、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目前各地在实际操作时不免会戴着有色眼镜对待民办园及其教职工。
二、扶持力度不到位
1.政策支持不到位。
虽然国家一直在呼吁各方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办学,但国家与之配套的政策等却没有及时跟进或予以明确,这样难免会让投资者担心:我的投入会不会有去无回;我到底能否得到回报;什么样回报率才是合理的;法律无明确规定但目前已成事实的是否有一天又会行不通,等等。不仅投资者会担心,民办园及其教职工更会担心:与公办园相比,民办园到底有哪些政策优惠;相应的政策出台,民办园是否也能像公办园一样公平地享受到;教师在民办园工作,能否有评聘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类似这些政策性问题没有明确,更没有对目前相对处于弱势位置(与公办园及其教师相比)的民办园及其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大力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就缺乏落实的抓手。
2.财政支持不到位。
与公办园相比,民办园得到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实在是“难于上青天”。在各地开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前,民办园鲜有获得政府财政补贴的,而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政府财政补贴的“阳光雨露”洒向了民办园。但总体来说,受益幼儿园的“面”及幼儿园受益的“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以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市为例,目前全市(不包括市辖的四县一市)共有民办园549所(占全市744所幼儿园的73.79%),但截止到2012年9月份开学公布的普惠性民办园仅有62家,“僧多粥少”的现状让很多家庭不能享受到普惠政策。
安徽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组(2012年)关于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也明确指出:“调研组所到的合肥、宿州、阜阳、淮南、芜湖、池州6市都反映新建幼儿园资金缺口大,且我省并未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有限,难以落实国家和我省‘先实施后奖补’的优惠政策。”公办园尚且深深地感受到财政支持不足,民办园能获得的财政支持力度就更不用细说。
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笔者建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加大对民办园的监管力度
监管与扶持,并非是自相矛盾、不可调和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加大对民办园的监管力度,从收费、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不仅不是添乱于民办园,相反却是一种扶持。扶持不能仅仅理解为减免税费、进行财政贴补、给予政策优惠承诺等,实际上,通过全面、细致、实实在在的监管,让民办园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那才是政府对他们极大的扶持。
二、切实维护民办园及其教师的各项权益
首先在政策法规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应该及时予以明确,千万不能有模棱两可,甚至是多种版本的解读释义。其次,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依法落实民办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权益,而不是政策法规“一张皮”,操作执行又是“另一张皮”。此外,对于任何组织、群体、个人等侵犯民办园或其教师的合法权益行为,应该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支持力度
虽然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其公益性、基础性的特征(这两点与义务教育是一样的)却是不容抹煞的,因此国家财政理应有较大的支持力度。应该特别强调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力度,而不是将财政投入的职责下放到县区这一级别(因为在现有财政体制之下,越往下,该级政府所能支配的财政经费越有限)。实际上,对于像安徽省这样的经济欠发达省份,中央的财政支持与转移支付力度应该更大一些,步伐迈得更开一些。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整个学前教育划拨的财政经费多了,用于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自然也会宽松许多。
总的来说,民办幼儿园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其难以诉说的窘境,收费时的矛盾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即是其“窘境”的典型表现。而导致该局面的形成,与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引导缺位、扶持力度不到位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他们应该切实履行职责,为学前教育,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曾晓东,周惠.促进幼儿教育市场健康发展——试解《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幼儿教育,2012(12):3-6
[2]宣兴村.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39-50
[3]高城.怎样让普惠园惠及百姓.安徽日报,2012,7(11):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