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紧张”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go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用欧文·戈夫曼“拟剧理论”及其“前台”“后台”概念来审视和探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及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新的思路。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根源在于前台与后台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造成的前台紧张。在幼儿园教师的前台与后台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寻求间台空间或许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前台;后台;间台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39-04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从业者因不能有效缓解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工作压力,或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表现出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及保教并重的工作特点影响。幼儿园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对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作出了大量解释,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用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重新审视和探讨这一问题。
  欧文·戈夫曼是微观社会学的代表,他受戏剧表演的启发,认为人的日常生活和舞台表演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引入对人们日常生活互动的分析之中。众所周知,前台是表演场所,是聚光灯照射之处,是观众目光聚焦之所。在前台,表演者无所遁形,他暴露在灯光、视线之下。而后台是表演准备的区域,是聚光灯和观众视线不能到达的地方。在这里,表演者可以脱下前台制度化的装备,可以休息、放松。如果说前台行为更多的是制度化的要求。那么后台行为更多的是个体本真、原初的冲动。后台可以说是前台的缓冲地带。如果个体一直处于前台,一直表现前台行为,那么他可能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无法放松自己,进而引起倦怠。
  
  一、幼儿园教师的前台和后台
  
  幼儿园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机构,同样存在着前台和后台。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是前台,课下则是后台;园内是前台,园外是后台;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前台,同事之间的交往是后台。前台和后台可以根据具体情景互换。
  
  1.幼儿园教师的前台——制度化的生活越来越多
  前台的本质是暴露、标准、规训,体现某种制度化的要求。随着“学校”色彩的彰显和“幼儿园”意蕴的隐退,幼儿园中的各种关系变得越来越具有制度化色彩。
  欧文·戈夫曼把前台分为两部分,一是舞台设置,包括“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以及其他一些为人们在舞台空间各处进行表演活动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项目”。二是个人前台。
  在幼儿园这一特定的场域下。教师的“舞台设置”通常是教师占据的讲台区域。它是所有儿童目光的聚焦点,也是教师权威体现的中心点。一方面。教师依赖这个区域树立权威。另一方面。教师又想远离这个区域,因为它使得教师暴露在儿童、同事的众多目光之下。虽说在这个区域。教师获得了权威感和安全感。但也受到了规训与监督。在这个区域,教师经常陷入冲突之中,从而引发心理焦虑。
  有学者从历时态的角度把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身份分为三个阶段:“养护者”——“启蒙者”——“专业人”。可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个人前台”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要求幼儿园教师成为一个合格的养护者、启蒙者,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
  幼儿园教师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出色的实践反思能力。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崇高的专业理想。而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的前台特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际上是幼儿园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习得幼儿教学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内化幼教专业规范、形成幼教专业精神、表现专业自主性并实现专业责任的历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由普通人转化为幼儿园教师的过程。是个体从非制度化的后台走向制度化的前台的过程。这个前台有很多标准和规范,在这里,幼儿园教师本真的自我隐退了,必须戴着专业化的面具粉墨登场。
  
  2.幼儿园教师的后台——制度化的空隙越来越小
  很多研究者把后台定义为“制度化的空隙”,相对于前台这一公共领域,后台属于私人领域。它是米德笔下真实的主我的家园。凸现出被掩盖着的事实。如果说前台是角色表现,后台则是角色准备的过程。在后台。幼儿园教师可以卸下沉重的个人前台。令人不安的是,仔细审视我国目前幼儿园教师的生存及工作状态。可以称作幼儿园教师后台的空间少之又少。
  有一篇博文列举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种种辛苦:
  1.工作强度大: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创设、班级网站、班级小报、班级质量管理档案等等,每一样都要做,都要时时更新。每天从早干到晚,中午也没得休息。因为休息时间少,很多幼儿园干脆撤掉了教师办公室……带班时间寸步不离班级,连上个厕所都得先找好人帮助看着孩子才能去。2.安全责任重大:就怕有个闪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就跟监视阶级敌人似的。3.彻底精神分裂:喜怒哀乐不可溢于言表!明明不开心,还得满面微笑;明明不想说话,还得保持热情,哎!郁闷。4.难以成才:永远有自信,却永远长不大。时间长了话都不会说。悲哀中的悲哀!工作10年还比不上人家在社会上混半年,永远那么单纯好骗,和老公出去常被他朋友说:“以后别带你老婆出来了,太幼稚了!”可怜我已是一张老脸了啊!5.后遗症不少:回家后脱口而出的歌是幼儿园里常唱的歌曲;开电视得将声音放到最响;入睡了,孩子们还会不请自到,匆匆挤进梦中……以前看到别人的孩子喜欢得不得了,现在看到自己的孩子都要避而远之。回家后不愿和家人说话(因为白天早把一整天该说的话都说完了)。
  这篇博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前文所述的幼儿园教师在前台的种种要求。也可以感受到后台空间的日益被挤占。办公室本来应该是教师后台的绝佳场所,在这里,教师可以暂时放下在幼儿面前“表演”的权威形象。适当获得身心的放松,为再次进入前台作好充分准备。然而目前很多幼儿园都不设教师办公室,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是考虑到幼儿身心发育不成熟。教师的安全责任重大,因此要保证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但这无疑使教师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前台。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持续的心理压力自然很容易引起教师身心的紧张和疲劳,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的冲突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前台和后台似乎一直无法摆脱冲突的宿命。前台与后台的冲突更多的是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1.前台侵蚀后台
  在前台。教师需要时刻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表现充分的耐心、博大的爱心、敬业的精神、专业的素养,甚至还要贴着“优秀教师”“合格教师” 的标签。在前台,教师的一举一动必须体现标准化要求,难有喘息的机会,也没有放松的空间。正如上述所引博客描述的,幼儿园教师常常不由自主地将前台行为带入园外的日常交往中。由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前台行为已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了,可以说,教师的后台受到了前台的侵蚀。
  
  2.后台侵蚀前台
  在幼儿园中,我们又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刚刚还柔声细语,谆谆教导,突然间对儿童大吼大叫,或者恼羞成怒。这种情景被欧文·戈夫曼称作表演崩溃,即个体的举动破坏或严重威胁到他试图建立的情境。换句话说,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表演”的是制度化的前台行为,结果却在有意无意中暴露了个体非制度化的后台行为。这即是幼儿园教师的后台行为侵蚀前台行为的表现。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个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因为他在本该表现前台行为的时候表现了后台行为。
  无论是幼儿园教师的前台行为侵蚀后台行为,还是后台行为侵蚀前台行为,都表现为前台与后台的冲突。
  前台和后台的冲突是否不可避免?答案的关键在于个体是否认为前台和后台有着严格的界限。两者之间是否具有高度区隔化的特征。一旦个体认为前台和后台有着泾渭分明的边界,在前台只呈现前台行为。两者的冲突势必不可避免。在幼儿面前。教师是权威者;在同事面前,教师是平等的个体:在家长面前,教师是合作者。多种角色的变化往往使幼儿园教师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根源即在于此。
  
  三、缓解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出路——营造间台
  
  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幼儿园教师对于前台与后台的认识没有那么刚性。前台与后台也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而代之以一种使两者相互融合的观点,即在前台与后台之间设置一个中间区域,以消弥前台与后台的刚性界限,使前台与后台适当模糊化,或使两者既互相嵌入,又相应保持各自适当的张力,即有学者所称的“间台”,也许可以缓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
  
  1.转变自身观念,走向间台生活
  前台不仅仅只呈现制度化的规则、标准化样式,有时也可以转化为间台,在这里,教师可以展现以往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心世界,展现自身独特的个人魅力。幼儿园教师是情感丰富、蕴含着巨大生命活力和个性魅力的个体。教师个人的激情与个性魅力完全可以在前台展现。而不一定要按照一套标准化的规则行事。幼儿园教师可以放下权威者的姿态。向教育对象及同事适时适当展示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这样不仅可以适当地放松自己,还可能拉近师幼间、同事间的距离。
  
  2.创设园所条件,营造间台空间
  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园所工作中产生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挤占幼儿园教师后台空间的元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导火线之一。因此,幼儿园管理者需要重新审视园所的规章制度,看其有没有充分尊重教师的后台生活,能不能由此营造出适当的间台空间。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多站在普通教师的立场,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人性化管理,给教师更多宽容与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比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教师休息室,添置简便易操作的器材,等等。在轻松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中,教师会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体会到工作中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
  
  3.促进专业成长,实现间台生活
  同样是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有的教师从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与乐趣,有的却对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热情,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幼教工作无疑是非常辛苦的,但很多时候的辛苦并不是因为工作本身,而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欠缺。比如,工作经验不足,尚不能得心应手,容易陷入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冲突的泥淖中不能自拔。因此,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是加强自身建设。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如前所述,教师专业化是个体从非制度化的后台走向制度化的前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专业成长充分的教师必定能在前台与后台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创设自己的间台。他不会把本真的自我隐藏在专业化的面具下面。相反,会实现独具个人魅力的专业成长。因此,一方面,园所要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努力塑造专业自我,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在幼教工作中释放自己的激情与个人魅力,以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缓解自身的职业倦怠。
其他文献
一天,小海豹闪闪在海边游泳,游着游着,突然一个大浪扑来,闪闪被冲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咦,这是哪儿啊?”闪闪迷迷糊糊地看著四周,除了海水和礁石,什么都没有。闪闪吓得打了个哆嗦。   突然,一只小墨斗鱼从一块礁石下钻了出来。他盯着闪闪看了一会儿,说:“你是谁?我怎么从没见过你啊?”闪闪说:“我叫闪闪,不小心迷路了!”   小墨斗鱼听了,说:“这真糟糕!”   闪闪伤心地说:“我想回家,可
【摘要】研究者对武汉市280名幼儿父亲的教养投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父亲教养投入水平总体偏上,其中,可及性水平最高,互动性水平最低。(2)双子女家庭中,二孩获得的父亲教养投入最少,男孩获得的父亲教养投入大于女孩。(3)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和工作满意度越高,其教养投入越高;每周工作时间越长,其教养投入越少。据此,研究者提出,父亲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增加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并提高亲子交往质量;双子女
【摘要】亲职教育有助于更新幼儿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养能力。某些先进国家或地区如美国、英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都有较为完备的亲职教育体系。与之相比,我国内地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立足社区和幼儿园举办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多样化的亲职教育活动,以鼓励幼儿父母积极参加到亲职教育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养能力。  【关键词】亲职教育;幼儿父母;养育  【中图分
【摘要】幼儿园的每一位教保服务人员都是教学专业上共同精进的伙伴。如何凝聚团队并促使团队伙伴共同成长,是幼儿园课程领导人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聚焦幼儿园教保服务人员团队形成初期课程领导人的工作重点与工作策略等问题,探究他们如何带领园内教保服务人员逐渐凝聚成一个社群。研究发现,在幼儿园新的教保服务人员团队形成初期.课程领导人的首要工作并不是立即改善成员的教学能力或工作状态,而是要经营与维系团队成员之间
【摘要】园长对园所建设与发展担负有关键责任。开展园长专业训练,对推进园长专业化进程、提高园长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于2011年修订了《幼稚教育法》,于2012年颁行了《幼儿教育及照顾法》,在两法中对园长的任职资格作出了明确规定,并据此又于2012年制订了《幼儿园园长专业训练办法》。台湾地区的经验对大陆地区的园长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双性化人格在近年来的性别角色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能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环境要求,并发掘自身潜能。因此,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探讨双性化教育的多种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已经受到众多学者和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中班儿童分别与同性和异性同伴配对,考察儿童与性别角色行为相关的玩具偏好。结果发现:(1)异性同伴强化了儿童的反性别角色行为,弱化了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在十年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有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目标。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才能成为一名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才能为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打下坚
村中有一口井,井边有一棵土槐树,它垂下来的树荫罩着那口井。夏天的时候,树荫下便聚集了纳凉的人,女人搓麻绳纳鞋底,男人把锄放倒,坐在锄把上,掏出烟袋,抽上一袋烟。从井里打出一桶水来,水因为一棵树的护佑,异乎寻常的清澈、纯净,有一股子花的芬芳。一口井,同样滋养了这一棵树,它比别处的树高大粗壮,鱼鳞一样的皮肤,像是爬满了文字。就像人们说不出这口井的来历一样,没有人能够说得出这棵树在这里站了多少年,好像几
【摘要】国培计划是我国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重大项目,它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四川幼专在参与2011年国培计划的子项目——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制订培训方案前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制订培训方案时要科学确定培训目标,合理设置培训课程,灵活选取培训方式;实施培训方案时要注意打造专家团队,进行有效管理;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它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目的是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这些大师无不是追问的高手,他们的弟子也正是在这“一问一答一追”之间悟出真理。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但不变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