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育的利弊与公立教育的追求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各学校面临学生升学压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验收压力、生存空间的挑战等,而教学质量自然成为考核中的一项硬性指标。各学校都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虽然国家层面早已经出台相关文件,不能设立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不能在学生中自主划分学优班与学困班,力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教育。可是,各学校出于各种原因,这些等级划分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改变学校现有格局、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的要求变得十分迫切。这有赖于以理性思维去分析教育现状,从教育哲学层面去探讨学校学生分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现状;分类教育;公平性
  目前,学校存在的教育分类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班级按学生成绩的高低划分为学优班、学困班,而学校又以升学率的高低划分为示范学校、普通学校。引起教育分类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仍存在不均衡性,优质师资配备与优质生源引起学校争抢,各学校都期待优质生源与师资配备能够把他们的教学质量带上一个高的台阶。据此,本文理性分析学校教育分类存在的利弊,并对义务教育阶段追求公平的现实进行思考。
  一、分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也逐渐趋于多元化,而学校基于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考虑,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做了分类:“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快班与慢班”。学校认为这样能够在机会均等的原则上,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也都有机会去争取这样的发展空间。
  1.便于学校教学管理
  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否积极:一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因此称学优生;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主动性不强,故称学困生。对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有些学校认为把他们集中在一个班或几个班一起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让这些学生之间产生场依存性效应,这无形中可活跃学习氛围,激励大家努力学习。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学困生,学校认为只需要关注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即可,把精力主要放在安全管理与纪律管理上。故学校教育分类后,教学管理与纪律管理分两步走,各得其所,为学校减轻了许多负担。
  2.有利于提高学优生成绩
  学校把学生按成绩分类后,对于学优生来说最大的收益是学习环境与接受知识面的不同。在分類教育之前,部分学优生在学习中会受到学困生一些不良习惯的干扰。实行分类教育之后,学优生在学习环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在学习上得到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会更多,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具备条理性与针对性,更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因此,过去大家都认为分类教育是必需的,从学校及学生的发展来考虑,它都有一定好处,特别是对于学优生来说,他们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3.更可靠地保证学校的排名
  在调查中,一些学校往往会把自己放在被动地位,都在强调“不得不那么做”的被动性。要考虑学校的发展,考虑学校的生存,他们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威望,而这种威望就必须以教学质量为衡量尺度,必须是以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唯一参考标准。所以他们必须在招生环节下功夫,在教师招聘方面下功夫,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他们学校的名次。
  4.学生个人的潜能更容易得到挖掘
  学生期待发展,学校希望能够长盛不衰。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有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非常重要,而学校就是成就他们的平台。学校针对学生不同的特长与兴趣爱好,把他们归类后,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教育机会,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指导与训练。学生的个人潜能更容易被激发与挖掘,学生的优势更易于得到合理培养与发展。
  二、分类教育弊端突显
  虽然说学校分类教育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这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机会不公平
  顾名思义,教育机会不公平就是指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教育管理者、教育者为了求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达到更高的升学率,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群体,他们凭成绩而论,不偏袒谁,似乎这样的分类是合理的,是公平的。然而,这些分类过程中,就存在不公平因素,教学内容、教学力度、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分类。学校把教学重心放在优秀班级,这就对那些普通的班级相当不公平,他们本应该得到同等待遇,而现实中他们却被忽视。
  2.学生发展不公平
  分类教育对学生发展特别是对一些后发展的学生,可以说活生生地剥夺了他们迟来的发展潜能的机会。由于生理成长期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如果在智力发展前学校就阻断了他们前进的道路,那么后期他们想要提高自己就很难了。“学优生、学困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两种不同群体。学优生因学业成绩优异而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赞扬、鼓励和支持,而这些支持、鼓励又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学困生却因学业成绩差而被学校、家庭和社会不理解甚至遭冷遇,而这些因素更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自信心,甚至自卑、厌学。上述情况如此反复循环,其结果就会使学优者越学越优,学困者越学越困。”[1]
  3.教师发展不公平
  分类教育,对于大部教师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将教师划分为重点的与非重点的、骨干的与非骨干的,在这些分类中,教师的发展平台不一,就会导致非骨干教师出现类似学生那样的心理,破罐子破摔。如,教学上无法让他们安心去提升自己,也无法去提升学生;只保证学生不出安全问题就是他们对教育的解读。
  4.学校发展不公平
  就目前来说,分类教育分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学校。对于学校来说,发展自己的优势不为过,但是有些招生手段却不敢恭维。示范学校的门槛被挤破,无法容纳超额生源;普通高中却空着教室苦等生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招生之初生源质量的比拼,因此也可以说各学校命运都被掌握在某些人手中。
  5.不利于国家全民素质教育的发展   分类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有一定局限性。义务教育阶段流失的学生或是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导致他们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感染,导致青少年犯罪案例越来越多。这对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
  三、学校发展的现实思考
  学校要避开各种恶性竞争,满足供给需求,这需要从其自身办学定位出发,从办学目标寻找突破口,吸引优质教师资源,吸引特长生源,从而实现各学校的公平竞争,平衡发展。基于此考虑,学校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整合教育理念,确定学校办学定位
  结合本校特点分析学校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即将面临的挑战、具备的发展机遇。教育不应该以放弃一部分学生作为代价以达到自己发展的目的,而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发展平台,找到他们的人生价值,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的成功之处应该是把不优秀的也培养成优秀生,引导想要放弃的学生走向光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校应该以赏识教育为教育理念,以充分發展学生特长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学会赏识他人,赏识自己,让赏识教育促成素质教育,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2.结合学校特色,寻求发展出路
  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学校本身固有的特色,提高特色效能,让特色教育在办学中发挥最大作用。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以特色包装自己,用闪光点吸引他人,创造适合他人成才的平台,建立社会人才培养基地,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这应该是学校管理者探寻学校发展的出路,是各学校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基准点。
  3.允许求同存异,建立自己的教育模式
  义务阶段教育是大众教育,我们应该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看待教育个体。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教育部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该为这样的愿景而努力奋斗。学校不仅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能,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分类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因此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它能解决目前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它不能解决全民素质教育的问题,不能解决今后中国发展问题。学校应该综合分析各项发展指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特点,允许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4.搭建公正的教育平台,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既相辅相成,也相克相生,学生依靠学校教育作为发展平台,学校也有赖于学生的卓越成长作为根基。“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国家领袖人才不是依靠出身和财富来管理国家,而是通过接受严格公正的选择性教育培养而产生。他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存在聪明才智的不平等,绝对的平等是违反自然法则的。真正的公平与正义应该是赋予不同天赋的人以相应区别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各司其职。”[2] 因此,公平与正义的教育追求,是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前提条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教育没有等级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说,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由此学校更应该考虑如何搭建更多公正的平台,由学生自主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而不能限制学困生的发展。“在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不仅可以传播公正的观念,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公正教育,而且还可以引导他们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公正的现象与问题,激励他们成为公正秩序的建设者和公正文化的积极倡导者。”[3]
  综上所述,分类教育确实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管理以及部分学优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忽视。若学校要长期持续发展,并保持有效教育水平,就应该给学校一个合理的定位,以特色树学校品牌,以品牌打响学校知名度,以知名度吸引优质师资与生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化,才能从本质上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邱 莲.学优生与学困生自尊、社会支持、人性哲学应付方式比较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49.
  [2]王 瑜.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中职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应该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过程中构建知识。本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在教学内容上凸显体验式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感悟;在知识获取中感受体验式接受过程,体验知识趣味;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体验式产生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职德育;体验式;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05  作者简介:武 苗(1983—),
期刊
摘 要:中职学校中偏重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这个问题也比较严重;要想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改善中职美术教学效果,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本文首先从巩固细化基本知识点方面入手来探究中职美术教学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强调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突破,最后重视对教学难点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  关键词:中职教育;案例探索;美术教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广大教师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而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活动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激活历史课堂,更能为传统的历史课堂注入活力,为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搭建舞台。  关键词:历史;活动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袁小荣(1978—),男,江苏淮安人,中学高级教
期刊
摘 要: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积极探索,有道是“思起于疑”,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问难仍然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5  作者简介:刘 群(1982—),男,江苏淮安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中历
期刊
摘 要:临清是明清御窑贡砖的原产地,临清贡砖在明清两朝近600年的时间,为京城的建设做过重大的贡献。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的视角入手,分别对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的历史沉淀性、流变性及活态传承性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历史文化与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形成和发展的联系,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研究方向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特性;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
期刊
摘 要:教师信念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国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信念是否能够改变、如何改变以及影响信念改变的因素是什么方面等,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至今尚没有确定的答案。本文主要以Levin的研究为例,试对基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教师信念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最终笔者认为对于教师信念还需要更多的纵向深入研究。  关键词:信念;教师信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期刊
摘 要:高职英语泛读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扩大词汇量以及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文化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泛读课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强。本文将谈谈我个人对此现象的看法。  关键词:英语泛读;信息获取;高职英语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5级大专护理双语班共有41名学生,英语高考成绩大多在90分以上。学校为增强本班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除了大学英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调查河套学院本科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结果显示,目前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并提出了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数学;学习现状;优化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河套学院由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晋升为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学院。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快
期刊
摘 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高低则体现在能否专业对口就业。本文对新建民办本科高校职业生涯课程现状和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差的原因所在,提出如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进大学生专业对口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对口就业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原因  (1)课程引入时间短,师资少,课程的形
期刊
摘 要:性安全事件可能会让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经受来自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创伤,对个体成长影响严重。从农村教师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地区的未成年人性安全问题比起城镇更加棘手。笔者认为,要结合农村教育环境,坚持“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原则,由各级教育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规划与引导,整合社会相关资源,加强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性安全教育。  关键词:农村;未成年人;性安全问题  放眼全社会,近年来,未成年人的性安全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