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i68029616802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考查热点是景物描写的鉴赏,鉴赏角度为情与景、声与色、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画面意境、诗眼词句等,学生备考应针对出题角度变化,熟知相关鉴赏知识和方法,并能结合诗句品味其独具韵味之处。
  【关键词】高考 诗歌 景物描写 鉴赏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内蕴丰富,含蓄隽永,最令人称道的是诗中独具个性的景物,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壮丽;“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欢快明净;“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沉郁愁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阔苍凉。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塑造着诗歌不同的意境,更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幻化无方,绮丽多姿的诗歌世界。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鉴赏分析景物描写更是成为命题人设题时的一个关注点并成为命题热点。2011年高考,多省试题对此进行了考查。下面,结合2011年高考试题,对古诗鉴赏景物的方法进行简单梳理分类,以帮助莘莘学子寻幽探芳。
  一、欣赏情景
  解读考点: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分析情景的关系,可从修饰景物的形容词和感情倾向明显的动词入手,结合景与情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研究。一般说来,景与情的关系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而二者之间又往往构成衬托关系:乐景衬哀情、哀景写哀情、哀景衬乐情等。
  示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1)
  荒郊一望欲消魂(2),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与赏析: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二、欣赏声色
  解读考点: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觉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景物的色彩、形状、远近、高低,各种触动人心灵的声音,难以捕捉的气味,多种感官的调动,使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示例:(2011山东卷)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与赏析: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此联最大的亮点即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山泉自然灵动富于变化,具有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
  三、欣赏修辞
  解读考点:为了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诗歌常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意象的特点,渲染特定意境;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简洁,或含蓄,或形象,或独特;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对比可以表明自己对事物的喜恶态度;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总之,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别致、隽永。
  示例:(2011福建卷)
  晓 至 湖 上
  [清]历 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案与赏析: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四、欣赏手法
  解读考点:诗人在创作中不但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更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了非常丰富的艺术手法。其中最常见的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动静结合(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对比烘托,联想想象,用典和象征等。这些表现手法的使用使诗歌语言精炼,情感丰富,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示例:(2011安徽卷)
  琅?摇琊?摇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案与赏析: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情感之中的部分。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五、欣赏画境
  解读考点:诗歌中的景物意象与诗人情感结合必然构成一定的意境,读诗首先要品读意境。常见诗歌意境有: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在此基础上,文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以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至于在诗歌景物描写中达到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示例:(2011辽宁卷)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与赏析: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六、欣赏诗眼
  解读考点:诗眼指的是诗歌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时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有时是展示诗词的主旨的最精彩的句子。有了诗眼,诗歌更会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诗眼的鉴赏,需要关注提炼字句,务必要能从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感受到最能表现特定的意境,体味到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
  示例:(2011天津卷)
  骤 雨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答案与赏析:(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这些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可以带动我们对全篇理解,完成对诗作的欣赏,它常表现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形式。
  有人说,古代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当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鉴赏的规律,看着那曾经陪伴古人而今又同我们朝夕相伴的自然景物,再来吟诵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是不是油然而生一种似曾相识,“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而不会再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在我看来,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粘”住学生,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于耳” 首先是听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避免语言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说话大声清晰
[摘要]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演讲恰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中把四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演讲作文 教学手段 素质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演讲恰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中把四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
【摘 要】本文在对“促织”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该课课堂教学得失,并概括了文言教学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促织》 教学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趋势下,有的教师放弃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笔者借鉴传统教法,让
【摘 要】《归去来兮辞》既写了归家的快乐,又明白无误地写明了归家后的忧愁,这是作者价值追求转型带来的人格悖论在作品中的反映。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快乐 忧愁 价值转型 人格悖论     《归去来兮辞》是陶潜的经典名作,历年来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它是作者辞官归田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知返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摘 要】如何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开掘出本文的深意,避免将本文理解成向学生宣扬环保意识的文章?如何在传统文本解析的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创新,避免落入传统解读的窠臼?如何在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与避免对文本的过度诠释之间保持平衡?笔者结合教学体验做出总结。  【关键词】意象 数学符号 思想来源    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表达关注生态自然思想的文章极容易被理解为常见的有关环保的文章。其实
近来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公开课,上的都是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个是外校钱老师上的交流观摩课,一个是我校青年教师姚老师上的公开课,两节课都很精彩,两位老师都很用心,不过也各有侧重,钱老师在预设中显示了自己的身手不凡,姚老师在生成中显现自己的教学智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因此我们要重视预设。钱老师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预设得比较好:①学习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困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追寻自己的幸福生活与专业成长,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阐述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中,教师应有的一份执着坚守与理想情怀。  [关键词]教师 幸福人生 专业成长    在物质条件非常丰富的今天,面临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教师职业侧
秋风萧瑟,易水寒碧。多少风流韵事被历史的烟云掩去,可那两千年多年前的壮士的悲歌却穿透时空,依然在空中回荡。荆轲,荆轲,我再次轻轻唤起这个名字。  你胸怀大志,曾经用剑术游说卫元君,可惜不被任用。你曾经和盖聂谈论剑术受到盖聂的呵斥,和鲁勾践下棋受到鲁勾践的责备。对看重尊严的剑客而言,这真是奇耻大辱,当愤然还击。你没有反击,只是默默地离开。我知道你不是畏惧死亡,只是你还有所期待。大丈夫当名留青史,功业
【摘 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俟坐》的最后一段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为政、为人、为师之道,体现了孔子当时对弟子,对自己的遭遇禁不住发出感慨的复杂心理,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弃追求精神。因此这段也集中体现了文章选入教材的意义。  【关键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俟坐》 仁政 礼治  现今有很多老师在上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俟坐》时,都没有注意深入分析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摘 要】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作者慷慨激昂的背后似乎隐含着许多欲说还休的内容。本文对这种叙述状态与作者复杂的创作背景及其创作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试图揭示出文本沉郁的背后隐含的丰富涵义。  【关键词】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沉郁 解读    每每读及《指南录后序》,心中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总以为文天祥是南宋历史上的英雄,而这篇文章在慷慨激昂的同时似乎又欲说还休。也许“怆怀非外至,沉郁自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