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胜,规则养成三步走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o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ne,秩序感
  儿子小时候有个特殊的喜好:看电视广告。许是被花花绿绿的画面和活泼动感的节奏所吸引吧。在自个儿家里,我和老公也就随着他看。有次带他去姥姥家,姥爷正津津有味地看体育频道,儿子拿过遥控器左比右划,怎么也调不了台,“哇”一声哭开了。我连忙哄儿子,接着想帮他调台,没想到倔脾气的姥爷却来了劲,“你就惯吧,都不知道给孩子讲讲规矩?”好在姥姥救场,一把抱过小家伙儿去菜园子里看蝴蝶,“频道之争”才不了了之。
  坦白说,那会儿我对姥爷的观点颇有不满:两岁多的孩子只能认同自己所培养起来的生活秩序感,这种感觉一旦遭到破坏就觉得委屈和不安;他们对于规矩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至于这么较真吗?但仔细想想,姥爷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啊,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以后怎么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适应幼儿园呢?
  考虑到这一点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对儿子的行为给予适度的约束,比如强化饭前要洗手的习惯,再比如玩具不玩的时候必须放回原处等等。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这些小秩序,可是培养孩子规则感的第一步。
  Two,感同身受
  这样过了约半年,儿子上幼儿园了,有天下午放学回家,他发现书包外兜里被塞了个塑料积木,顿时懊恼地说“不知道是谁放进来的”,而且催促我们立刻陪他把积木送回去。
  我解释:“宝贝,妈妈知道你很着急,但现在天黑了,幼儿园已经关门了,明天再送好吗?”
  儿子点点头,“好吧。老师说幼儿园的玩具得大家一起玩,任何小朋友都不能带回家。”
  看得出,儿子对“积木事件”很在意,我也伸出小拇指跟他拉钩儿。第二天一早,儿子把积木拿给老师,老师表扬了他。我观察到,当时他的小表情充满骄傲,在还积木这件事中,大人的认可强化了孩子的规则意识,也鼓励了他对遵守规则的信心。
  儿子上中班时喜欢上网玩游戏,我告诉他,“可以玩,但只能玩十分钟。”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可十分钟以后我提醒他,他却可怜巴巴地哀求,“妈妈,等我赢了这一关就停行吗?”“我只再玩五分钟好吗?”小孩子对时间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儿子的举动无疑在破坏我们之前约定的规矩。此时不妨对孩子严格一点儿了,于是我郑重其事地讲:“行啊,记住今天多出的时间,这需要从明天的游戏时间里扣除,所以你自己决定吧。”儿子嘟嘟嘴巴,很自觉地关了游戏。
  当然,我也不愿意做彻头彻脑的虎妈,这可能会引起儿子的抵触。比如周末,我会奖励儿子多看一会儿动画片,这个“小恩宠”的妙意,是帮儿子更愉快地遵守规则而不是惧怕规则。
  Three,想象力
  儿子升入一年级的某个周末,我们去商场购物,他爸开了半天车也没找到一个停车位。这时,坐在后排的儿子递过来一支记号笔,兴冲冲地说:“老爸没关系,咱们可以画个车位呀。”
  我憋不住,一下子笑出声来,儿子很警觉地瞧着我,“妈妈,这有什么好笑的?车位不都是画的吗?”
  我一拍脑门,赶紧说:“没啥,妈妈是觉得你这个办法挺好。只是出了家门咱还得遵守公共场合的规则。”
  儿子不解地看着我。我明白,给他聊这个话题确实抽象了点儿。
  终于停好车,我拉过他的小手慢慢讲:“社会规则是人人都能得到好处并且人人都要遵守的。停车场画的停车位能保证车辆的停放不混乱。如果我们自说自话画个停车位……”我顿了顿,接着说,“堵在路中央或者商场入口会怎么样呢?”
  
  “那不成‘乱七八糟大花椒’,大家都没办法走路和买东西啦!”儿子哈哈大笑。
  我也笑。隔天放学回家,儿子告诉我:“老师说7点之前不许到校,那我明天7点零1分到校吧。”
  呃,我一琢磨,这小子对规则的遵守还真严格呢。
  编辑 刘建淑
其他文献
一  孔夫子很早就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一种谦卑的态度。然而今天的社会,无论是做老师的,还是做父母的,最缺少的就是谦卑的态度。所以在教育孩子时,要不就茫然失措,要不就自以为是。我们以为孩子出了问题,但是我们没有问题吗?面对新的一代,你是否还在沿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呢?  在儿子大约四五岁时,我尝试给他讲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有一天晚上的睡前故事是《农夫与蛇》。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期刊
贾容韬,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全国妇联评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著有《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等。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曾经沉溺于网络、学习倒数第一的儿子贾语凡考入了一所重点工程大学,后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心理学研究生。如今,儿子和他一起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贾容韬和儿子贾容韬和儿子  做完该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记
期刊
去年9月,儿子升入四年级,想到那个襁褓中的婴儿忽然长大,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甚至有些惶恐。儿子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作为家长的我,该如何跟上他的节奏、引领他成长?  回想这些年,细心的呵护,认真的陪伴,我见证了儿子每一步的成长;而儿子时不时给予我的温暖、惊喜让我幸福无比!从初为人母的惊慌失措到如今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我内心充满感激。是孩子让我心智逐渐成熟,是孩子鞭策我不断学习,做更好的自己。  
期刊
孩子犯错后为啥讨好你?  山东济南一读者来信咨询:我3岁的儿子把黄豆瓶滚来滚去,还用脚踢。只听哗啦一声,瓶盖开了,黄豆撒了一地。儿子愣了一下,然后飞快地看了我一眼,赶紧把黄豆捡了起来,捡完后,儿子搬了个小凳子坐在我身边,并问我要不要喝水。我不作声,他嬉皮笑脸地对我做鬼脸。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已经知道犯错后要讨好你呢?  答:案例中孩子的表现就是内疚感发展的表现。  1.孩子两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萌
期刊
1  初二期末考试,物理100分的试卷,女儿只考了48分,这样的成绩在班上处于倒数,也影响了总分及排名。  女儿知道自己成绩后心情很沮丧,回家后还悄悄地哭了。因为这学期女儿在物理上下了很大气力,做了不少题目。本以为期末考试能打个翻身仗,考完试女儿还兴高采烈地讲,这次肯定能考80分以上。哪知道成绩是这样,连物理老师也惊呆了,把她的试卷反复看了几遍,没发现统分错误,也没发现阅卷错误,于是满脸疑惑地望着
期刊
孩子爱用橡皮怎么办?  江苏扬州一读者来信咨询:亲戚家小孩有一个习惯,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业,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马上用橡皮擦掉,没错也擦,不好看也擦,有时甚至把本子擦破,时间就在擦来擦去中没有了,作业都没法按时完成。用什么办法来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答:这种情况心理学上称为“橡皮综合征”。橡皮综合征不是一种病,不存在智力问题,只是一种不良心理现象。造成橡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心理压力大,过于追求
期刊
不满14周岁不受刑事处罚?  湖南绥宁一读者来信咨询:湖南邵东三名未成年人杀害教师案件中,最让我震惊的,是13岁的刘某在抢劫杀害老师之前说的一句话:“我们还没有14岁,就算打死人,也不用坐牢。”我很疑惑,对于这样的恶劣事件,法律有没有其他规定,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  答: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有犯罪行为,因其无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不予刑事处罚,但可以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
期刊
每次带儿子小撒去人家玩,我们都提前约定设置闹钟,闹钟一响就告辞。在4岁前,这招很管用,小撒说到做到。可是,随着他的长大,闹钟的权威性开始动摇。他抗议:“妈妈,你不给我自由!”  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自己戴着一顶“剥夺孩子自由”的帽子。但是,小撒振振有词:“闹钟一响,你就把自由锁进闹钟里。仙女教母也钻进闹钟里,然后后妈就出来了……”  小撒刚看了好莱坞大片《灰姑娘》。他认为闹钟(类似
期刊
开学了,孩子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他们班很多孩子都近视,我很担心孩子的视力也下降。我该提醒孩子注意哪些事项,不要让眼睛变近视呢?  A 现在孩子的近视率发病确实比较高,一个班里几乎有一半同学戴上了眼镜。主要原因是孩子用眼过度,另外还有一个是常常被大家忽视的隐性原因——视力发育的刺激在减少。在学校呆一天,眼睛始终盯着近处的东西,比如黑板、比如課本,缺少“放眼远眺”的机会;回到家又是连着两三个小时在台
期刊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根深蒂固、影响至今的传统: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例如推崇的神童,大多都是学习书面语的佼佼者,一般都是用识字量多少、能背多少诗词来衡量。  西方则非常重视说话的传统。在西方,演讲从公元前便备受重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便是专讲演讲艺术的。到了中世纪,演说被列为“七艺”之一。18世纪,坎普贝尔的《演说学讲义》被许多国家作为训练说话的教材使用。这种传统让西方人十分重视儿童的口语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