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人依托语文学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吴江丝绸文化的对联、诗词,组织学生参观游览丝绸文化教育基地,从而既使学生接受了生动的丝绸文化教育,又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语文水平,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关键词]探究 千丝万缕 读写 古今经纬
吴江是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吴江市盛泽镇是中国的绸都,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吴江的丝绸业历史源远流长,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丝绸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丝绸文化教育,这对于传承丝绸文化,激发少年儿童热爱家乡的感情,对于可持续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促进本地的四个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近几年有意识地依托语文学科对小学生进行了丝绸文化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配合盛泽镇的丝绸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反映丝绸文化的对联
吴江是水乡泽国,水多桥多,反映吴江蚕桑盛事的古石桥桥联美不胜收,我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很多桥联。例如:七都镇双塔桥的“惟上上田,农桑兴大利;活泼泼地,兰若宛中央。”;松陵镇太平桥的“千家城廓蚕桑地,万顷烟波鱼米乡。”;盛泽镇登云桥的“姐妹三条联运影,桑麻四野便行程。”;桃源镇度生桥的“两岸桑麻丰且稔,一泓流水远而长。”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一些刻在门旁或石柱上的反映丝绸文化的楹联,如盛泽先蚕祠对联:(一)先蚕遗教,抽丝剥茧,扬盛湖风范;后叶沐恩,绣锦织云,擅吴越名声。(二)衣被苍生兴百业,彰施藻采映千秋。盛泽红梨园牌楼对联;:(一)遥想当年司马盛斌筑寨屯兵围土造田三吴两浙传佳话,喜看今日绸都儿女抽丝剥茧织云绣锦四海五湖扬美名。(二)红梨渡畔万机争响融圆明钟韵,绿晓庄前众贾纷来涌华夏绸潮。(三)五聚鲈舜川鲫鲈鲫千条翻碧浪,四乡丝盛泽绸丝绸万匹放韶光。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魂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吴江地区的对联历史同样非常悠久,而且题材丰富,数量众多,其中有很多对联反映了丝绸文化。盛泽镇党委、政府对丝绸文化教育非常重视,每年要搞许多活动,作为学校和教师理应配合抓好丝绸文化教育。因此,我把收集到的一些对联作为补充教材,让学生学习、欣赏。这样做,既让学生们学到了有关对联的一些常识,拓宽了知识面,为今后学习、创作对联打下了基础又使他们了解了吴江地区的丝绸发展史,接爱了丝绸文化教育。
二、配合吴江市创建诗词之乡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体现丝绸文化的诗词
在太湖之滨,运河两岸,吴江桑林繁茂,一望无垠。蚕桑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丝绸文化的昌盛。唐代以来,历代文人雅士赋诗作文和咏赞蚕桑事业之盛事,吴江的蚕丝业成为他们创作诗词的重要题材。例如晚唐诗人陆龟蒙在描述吴江太湖边农村景物时说:“山横路欲绝,转樟逢平川,川中水木幽,高下兼良田,沟塍堕微溜,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明代周灿以《盛泽》为题的五律诗说:“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清代赵基在《青草滩杂诗》中说:“暑绢秋罗目易迷,争如荡北与溪西。天家不设机丝税,衣被中原到月氏。”近代沈云的《盛湖竹枝词》说:“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以上这些诗词都生动抒写了吴江地区蚕桑丝绸生产与贸易业欣欣向荣的盛况。
2008年开始,我们吴江市先后开展了“江苏省诗词之乡”、“全国诗词之乡”的创建工作。乘着创建的东风,我们盛泽实验小学掀起了诵读古诗词、创作新诗词的热潮。在这一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学习本人收集来的体现丝绸文化的诗词,通过园地展示、教师讲解、学生诵读、读写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学习诗词的有关知识,欣赏诗词艺术的魅力,感受诗词之美,同时让学生体会诗词中渗透的丝绸文化元素,体会盛泽丝绸的辉煌成就,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鼓励他们将来为传承丝绸文化贡献力量。
三、组织班级文学社学生参观先蚕祠和丝博园,让他们接受丝绸文化教育,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先蚕祠又名蚕花殿或蚕王殿,清道光年间盛泽丝业商人公建,已经有170余年历史。我国向有祭祀祖先和行业祖师的优良传统。先蚕祠就是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它还是盛泽丝业公所的办事处。如今江南各地的类似祠庙俱已消失,盛泽先蚕祠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现经投入巨资整修,已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蚕祠中还有一个丝绸小戏台,每年的农历4月25日开始在这里都会有长达10天的戏剧表演,在当地已成为一种节日。吴江丝绸陈列馆也在祠内,馆内浓缩了吴江千余年的丝绸发展。
丝博园位于盛泽镇坛丘社区,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一些中小学校的德育基地。该景区向游客、居民、学生展示的是一粒茧子进厂到丝绸服装出厂全过程。在参观游览中,使人了解到实际生产的各个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丝与丝绸的专业知识、科普知识。新建的160亩丝博园二期工程包含7个基地:普及丝绸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展示现代丝绸产业链生产的工业旅游基地;探索发展丝绸技术的研发基地;极具丝绸文化及江南风情的文艺表演基地;货真价实、物超所值的购物消费基地;幽静、雅致的高端会议基地。在这七个基地里,参观游览者可亲自体验种桑、养蚕、采摘等互动项目,并与前期的缫丝、织造、服装制作联系起来,实际体验丝绸生产流程,真切感受丝绸文化的魅力。
最近两年,我多次组织班级文学社学生到先蚕祠、丝博园、东方丝绸市场等地方参观、游览。学生们在这些场所自由穿行、游玩探究,可以说完全解放了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吴江的丝绸发展史,学习了栽桑养蚕的知识,晓得了缫丝织绸的流程,知道了养蚕织绸的风俗习惯,欣赏了桑园田野的美景。通过活动,学生们都为吴江有如此众多的蚕桑丝绸行业精英人物而感到自豪,为有如此辉煌的丝绸成就而感到骄傲。通过参观游览,学生们在写游记、日记时都因为有话可说、有景可绘、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而不感到头疼。因而都写出了质量比较好的文章。
总而言之,近年来本人尝试以语文教学为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有关丝绸文化的对联、诗词,参观游览丝绸文化教育基地,让学生探究丝绸文化遗产,了解丝绸生产过程,展望丝绸生产发展前景,从而既使学生多方面接受了丝绸文化教育,又学到了课堂上、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显著提高了语文水平。学生们表示今后要发扬家乡优秀文化传统,在珍惜继承中走向更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关键词]探究 千丝万缕 读写 古今经纬
吴江是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吴江市盛泽镇是中国的绸都,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吴江的丝绸业历史源远流长,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丝绸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丝绸文化教育,这对于传承丝绸文化,激发少年儿童热爱家乡的感情,对于可持续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促进本地的四个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近几年有意识地依托语文学科对小学生进行了丝绸文化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配合盛泽镇的丝绸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反映丝绸文化的对联
吴江是水乡泽国,水多桥多,反映吴江蚕桑盛事的古石桥桥联美不胜收,我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很多桥联。例如:七都镇双塔桥的“惟上上田,农桑兴大利;活泼泼地,兰若宛中央。”;松陵镇太平桥的“千家城廓蚕桑地,万顷烟波鱼米乡。”;盛泽镇登云桥的“姐妹三条联运影,桑麻四野便行程。”;桃源镇度生桥的“两岸桑麻丰且稔,一泓流水远而长。”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一些刻在门旁或石柱上的反映丝绸文化的楹联,如盛泽先蚕祠对联:(一)先蚕遗教,抽丝剥茧,扬盛湖风范;后叶沐恩,绣锦织云,擅吴越名声。(二)衣被苍生兴百业,彰施藻采映千秋。盛泽红梨园牌楼对联;:(一)遥想当年司马盛斌筑寨屯兵围土造田三吴两浙传佳话,喜看今日绸都儿女抽丝剥茧织云绣锦四海五湖扬美名。(二)红梨渡畔万机争响融圆明钟韵,绿晓庄前众贾纷来涌华夏绸潮。(三)五聚鲈舜川鲫鲈鲫千条翻碧浪,四乡丝盛泽绸丝绸万匹放韶光。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魂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吴江地区的对联历史同样非常悠久,而且题材丰富,数量众多,其中有很多对联反映了丝绸文化。盛泽镇党委、政府对丝绸文化教育非常重视,每年要搞许多活动,作为学校和教师理应配合抓好丝绸文化教育。因此,我把收集到的一些对联作为补充教材,让学生学习、欣赏。这样做,既让学生们学到了有关对联的一些常识,拓宽了知识面,为今后学习、创作对联打下了基础又使他们了解了吴江地区的丝绸发展史,接爱了丝绸文化教育。
二、配合吴江市创建诗词之乡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体现丝绸文化的诗词
在太湖之滨,运河两岸,吴江桑林繁茂,一望无垠。蚕桑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丝绸文化的昌盛。唐代以来,历代文人雅士赋诗作文和咏赞蚕桑事业之盛事,吴江的蚕丝业成为他们创作诗词的重要题材。例如晚唐诗人陆龟蒙在描述吴江太湖边农村景物时说:“山横路欲绝,转樟逢平川,川中水木幽,高下兼良田,沟塍堕微溜,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明代周灿以《盛泽》为题的五律诗说:“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清代赵基在《青草滩杂诗》中说:“暑绢秋罗目易迷,争如荡北与溪西。天家不设机丝税,衣被中原到月氏。”近代沈云的《盛湖竹枝词》说:“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以上这些诗词都生动抒写了吴江地区蚕桑丝绸生产与贸易业欣欣向荣的盛况。
2008年开始,我们吴江市先后开展了“江苏省诗词之乡”、“全国诗词之乡”的创建工作。乘着创建的东风,我们盛泽实验小学掀起了诵读古诗词、创作新诗词的热潮。在这一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学习本人收集来的体现丝绸文化的诗词,通过园地展示、教师讲解、学生诵读、读写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学习诗词的有关知识,欣赏诗词艺术的魅力,感受诗词之美,同时让学生体会诗词中渗透的丝绸文化元素,体会盛泽丝绸的辉煌成就,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鼓励他们将来为传承丝绸文化贡献力量。
三、组织班级文学社学生参观先蚕祠和丝博园,让他们接受丝绸文化教育,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先蚕祠又名蚕花殿或蚕王殿,清道光年间盛泽丝业商人公建,已经有170余年历史。我国向有祭祀祖先和行业祖师的优良传统。先蚕祠就是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它还是盛泽丝业公所的办事处。如今江南各地的类似祠庙俱已消失,盛泽先蚕祠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现经投入巨资整修,已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蚕祠中还有一个丝绸小戏台,每年的农历4月25日开始在这里都会有长达10天的戏剧表演,在当地已成为一种节日。吴江丝绸陈列馆也在祠内,馆内浓缩了吴江千余年的丝绸发展。
丝博园位于盛泽镇坛丘社区,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一些中小学校的德育基地。该景区向游客、居民、学生展示的是一粒茧子进厂到丝绸服装出厂全过程。在参观游览中,使人了解到实际生产的各个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丝与丝绸的专业知识、科普知识。新建的160亩丝博园二期工程包含7个基地:普及丝绸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展示现代丝绸产业链生产的工业旅游基地;探索发展丝绸技术的研发基地;极具丝绸文化及江南风情的文艺表演基地;货真价实、物超所值的购物消费基地;幽静、雅致的高端会议基地。在这七个基地里,参观游览者可亲自体验种桑、养蚕、采摘等互动项目,并与前期的缫丝、织造、服装制作联系起来,实际体验丝绸生产流程,真切感受丝绸文化的魅力。
最近两年,我多次组织班级文学社学生到先蚕祠、丝博园、东方丝绸市场等地方参观、游览。学生们在这些场所自由穿行、游玩探究,可以说完全解放了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吴江的丝绸发展史,学习了栽桑养蚕的知识,晓得了缫丝织绸的流程,知道了养蚕织绸的风俗习惯,欣赏了桑园田野的美景。通过活动,学生们都为吴江有如此众多的蚕桑丝绸行业精英人物而感到自豪,为有如此辉煌的丝绸成就而感到骄傲。通过参观游览,学生们在写游记、日记时都因为有话可说、有景可绘、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而不感到头疼。因而都写出了质量比较好的文章。
总而言之,近年来本人尝试以语文教学为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有关丝绸文化的对联、诗词,参观游览丝绸文化教育基地,让学生探究丝绸文化遗产,了解丝绸生产过程,展望丝绸生产发展前景,从而既使学生多方面接受了丝绸文化教育,又学到了课堂上、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显著提高了语文水平。学生们表示今后要发扬家乡优秀文化传统,在珍惜继承中走向更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