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飘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召开的2016年年会上,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介绍写散文经验体会时,讲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裹挟在金钱和物质生活上,痴迷于从互联网和手机上获取信息,几乎都成了低头族,而忽视了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认为无须读书了,相當多的人已经很长时间不摸书了,这已成为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倾向。梁晓声还讲了以色列国民普遍酷爱读书,教育孩子从小就热爱读书,一个人口并不多的国家,竟然出了十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个国家人才辈出,科技的高度发达,真是令人敬佩啊!
  我对此深有同感。前些年乘地铁或坐火车,还能看到有人埋头读书。如今清一色在低头摆弄手机,读书的人几乎不见了。前不久,我从小区报箱中取出《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寄来的刊物和自己订的报纸,上电梯时遇到两位邻居,他们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现在还有人读书看报吗?”我笑着说:“我不仅现在看,今后还要看下去,手机电脑是代替不了纸书的,而且那些东西对眼睛伤得很厉害。”他们只是笑笑不吭声了。
  我从上学时就深深爱上了读书,成为学校图书阅览室的常客,被老师称为“小书迷”,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见到书总想翻翻看看,书像磁铁般吸引着我。入伍参军后,我对读书的爱好不仅没有减,反而越发浓厚了。尽管部队生活很紧张,训练战备任务很重,我总是利用休息时间看书学习。也正是与书结缘,我还养成逛书店的习惯。几十年戎马生涯,走南闯北,但无论军营驻扎在哪里,只要住下,不管军务多忙,我总要抽空去书店,和书籍约会。每当翻着那些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读着那长长短短的句子,眼前好像逶迤着郁郁葱葱的风景,握着窄窄的书背,仿佛摸着天堂的捷径。每次去书店也总要购些自己喜爱的书。这样日积月累,我的藏书越来越多,中间经过多次搬家,实在带不了也丢掉一些书,但一些中外名著,尤其是自己特别喜爱的书如同心肝宝贝,一直携带在身边。
  我觉得凡是文人都是有书瘾的,不可一日无书。正如宋朝诗人黄山谷所说的:“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得面目可憎,向人亦言无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黄老先生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这也许是所有文人的共同感受吧!我自己有个习惯,只要是购到或获得一本新书,必先睹为快,总想一口气读完。若是经典之作,更会向亲朋好友介绍,如数家珍。
  无书则已,有书必然当读。每当独坐书房,一杯清茶,临窗而坐,书海乘舟,总是喜不自禁,似有阵阵清风拂面,芳香绕屋。看书累了,推窗远眺,看看小区院内绿色植物,让眼睛适时休息,偶尔几只麻雀、鸽子飞落窗边,看到它们扇动着翅膀,忽闪着精灵清澈的眼睛张望房内,一瞬又飞向天空,心绪仿佛也在蓝天白云之间无限飘散。
  以前在工作中,少不了有被人吹捧之事,受夸赞总会飘飘然。可是在浩瀚的书海之中,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做人应处处谦卑低调才是。遨游书海仿佛置身世外,吮吸着人类智慧的精华,远离了喧嚣,抛弃了烦恼,没有纠结,没有纷争,只有愉悦和惬意。心灵复归宁静,灵魂一次次净化,思想一次次升华,书房成为我心灵的驿站。
  一本书就是浓缩了的生活。好书须慢慢品读,就如将浓缩了的茶慢慢泡开,方才品味出清香味道,就像喝毛尖绿茶,初品生涩,久品则品出智慧的火花和隽永的韵味。静下心去读书,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爱书读书,为的是让生命多一分生气,多一分活力,多一分创造。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是思考。”思考来源于读书。阅读一本好书如同和历代高人交谈,交流的内容是作者最优秀的思想。
  名人多睿语,文坛多佳句,爱书读书须耐得住清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字不写一句空。”读书是一种经历,一种苦旅,“学海无涯苦作舟”,征途漫漫,孤独伴我行,只有如此,才能明目省心,知理悟道。爱读书人未必有高深的学问,却有着独特的品位,在爱书人眼中,书籍自有其生命,唯全身心投入,才能与其共思共语。与书中人物同欢笑,共洒泪,或拍案叫好,或感慨长叹,或怆然泪下,咀嚼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
  夜阑人静,面对孤灯,读书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一部分,心变得宁静了,洗去俗气,拥来清香。
其他文献
在我们老家传统的过年风俗中,杀年猪是准备过年的一个重要事项,年过得好不好,就看年猪杀得好不好。年猪杀得好了,不但三十晚上老婆孩子有肉饺子吃,拜年的亲戚来了,主人留客吃饭,端出的臊子面,汤里会沉浮着肉臊子憨厚的身影,炒杂烩中会有切得薄薄的大块腊肉片,凉拌豆芽菜中不但有油炸豆腐干,还有猪头肉,里面夹杂着孩子们爱吃的猪耳朵,用筷子轻轻夹一个放在嘴里咀嚼,能听得见小脆骨在牙齿间的轻响。客人来时,还有一样必
期刊
癫痫,精神病科疾病,又名羊角风,精神错乱时,瞬间口吐白沫,眼睛翻白,浑身抽搐,有知觉无反应。此病发病快,去病快,一分钟犯病,两分钟苏醒,抽完又恢复正常状态。发病后身体疲软,此病治愈难,发病率高,情绪是致病因。  娘患此病一生。  七十六年前,村里的一位拦羊大爷,急匆匆地从山上抱着一个不足月的女婴跑到了外婆家,大冬天自己穿着单衣,却用烂皮袄包着这个女婴送到外婆怀里说:“这娃还活着,差一步被狼叼走,我
期刊
回想起老家,我的记忆常常是一片墨色的夜。  已经入夏。滚烫的大地在经历一天的焦灼后,身躯的热量渐渐减退。在这方县城边缘的地带,有着一片远离市声的静好。四周一片幽暗,不远的溪流静静地淌着,四起的蛙鸣声有节律地唱和着。这个时期的乡村还没有进入电灯的时代,目力所及的地方,只有偶尔闪烁的烛火。白日的快乐是烈日也难以抵挡的,正午永无休止的蝉鸣声叫得撕心裂肺,我们依旧结伴着四处奔跑、跳跃。我至今难以相信,那时
期刊
“阿母”是故乡对老年妇女的称呼,相当于北方人称“奶奶”。  我第一声啼叫“阿母”的,就是我的祖母彭淑贞老人,以后就一直这样叫着,直到老人家去世。  阿母是我们彭家岭彭家大户的女儿,小时候缠过足,不过,没缠多久,孙中山倡导妇女解放了,所以,虽不是“三寸金莲”,却比常人的脚还是小些。阿母大约十八九岁时嫁给了我的祖父,成亲没多久,就遇上了抓壮丁。当时阿母还披着新婚的服饰,清早正要出门,迎面碰上保长带着几
期刊
那年重阳节,艳阳高照。局里组织退休老干部到地雷战故乡参观。上车,和陈局坐一排。“九月里九重阳,收呀收秋忙,谷子糜子收上场,红个旦旦的太阳暖堂堂……”听着车里扩音器放送的陕北民歌,正想和陈局长聊聊这首二胡伴奏的歌曲。一转头,见他面色憔悴,赶忙改口表示关心:“最近身体怎么样?”陈局说:“自从去年老母亲去世,我就一蹶不振。”“老母多大年纪?”“阴历98岁,阳历99了。”“这是喜丧。”陈局感叹地说:“人不
期刊
一  那年的春天到来时,村子仍是一副被残冬的余威镇住的样子,枯寂而萧瑟。  和村里其他人一样,一大早,爸爸妈妈就领着我和弟弟来到自留地里。村里的自留地是相互连着的,家家户户都在盖白色的房子,大人抡着锤子,钉着钉子,小孩扛着木棒,拽着绳子,说笑声、喊叫声一阵一阵不断升起来,将凝在村子上空那层寒气惊散了。当最后一根麻绳被大人从房子后面甩出,越过房顶,被站在房子前的孩子接住,再由大人牢牢地绑在房子前的柱
期刊
第一次坐飞机,便被吓个贼死!  那是2002年吧,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响力人物》杂志联合举办的“中国新闻人物报告文学大奖赛”,我撰写的“跻身世界一流”报告文学,荣获一等奖,作为嘉宾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7套的春节晚会。  11月初的一个下午,约莫3点来钟,来到烟台国际机场,安检时身上的电镀水果刀和崭新的防风打火机都被无条件地缴了械,心中一阵阵的惋惜。  坐在候機大厅,既忐忑又焦躁,想找扇窗口,近距离
期刊
温暖的春光里,菜园里菜苗自由自在地伸展着稚嫩的腰肢,似乎想使尽全身力气忘情拥抱这阳光雨露,与温暖的春光接吻厮守。看守菜园的老人似乎怕这一幕被不安分的毛驴看到似的,特意蒙上它的双眼,大声吆喝着,毛驴在老人呵斥下,围着水井拉着水车,“哒哒哒”转个不停……  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六七年代中原大地上随处可见,也是最普通不过的。而今,这一切却早已湮滅在那些乡村记忆的时光深处,成为往昔,化作难以寻觅的乡愁元素,也
期刊
刘三打来电话,晚上请我到时兴土菜馆吃饭,我不知这小子葫芦里卖的是啥药。  刘三是我的初中同学,和我同桌,很聪明的一个人。那会儿,刘三整天吊儿郎当,没人能管得住。刘三不好好念书也就算了,令老师头痛的是,刘三在校还经常打架闹事,甚至发展到后来加入了校园中的一个团伙,专干仗势欺人、偷鸡摸狗的事。由于团伙在校横行霸道,影响极为恶劣。学校向派出所报案后的一天夜里,派出所出动10余名警力,一举将睡梦中的团伙成
期刊
六斤是我大爹,与我爸一奶同胞的哥哥。我爷爷奶奶是在生养了好几个女儿之后才有了我大爹的,到我大爹出生时也就只养活了其中的两个女儿,这香火就显得弥足珍贵。  在大爹三岁那年,村子里死了个高寿的长辈老人,正值夏天炎热,请入土为安的日子就长了些,要在十一日之后才是上山的吉日。棺材里的异味已经很重,重得人们都上不得前了。我爷爷作为主事的提吊(办丧事的总指挥),要负责一应調度,每天都要闭着一口又一口的气,在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