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逆否命题的辨析课例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b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言:前面我们学习了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将一个命题“若p则q”的条件与结论交换,并同时否定所得到的新命题“若「q则「p”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根据这一法则,请同学们写出命题:“若a,b全为0,则ab=0”的逆否命题,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甲在黑板上写出,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学生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是:“若ab≠0,则a≠0且b≠0”。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试判断学生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是对还是错?
  学生乙: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正确!
  教师:请你(学生乙)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学生乙:因为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同假。原命题“若a,b全为0,则ab=0”是一个真命题,它的逆否命题也应该是一个真命题。当ab≠0时,只有a≠0且b≠0才是真命题,因此,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是正确的。
  教师:学生乙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对他所作出的判断有没有相反的意见?
  学生丙:有!我认为学生甲写出的逆否命题是错误的,其理由是:原命题中条件“a,b全为0”的否定不应该是“a≠0且b≠0”,而应该是“a,b不全为0”,因此,所给命题的逆否命题应该是:“若ab≠0,则a,b不全为0”。
  教师:你(学生丙)能不能将理由说得更加具体一些?
  学生丙:我还没有深入考虑,只能说到这个层次。
  乙丙两位同学的发言都有道理,谁对谁非教师暂时不作裁决,让他们再继续思考。
  教师:甲丙两同学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答案对呢?还有没有其它的答案呢?
  教师趁势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练习。
  问题1:写出命题“若a≠0,b=0,则ab=0”的逆否命题。
  问题2:写出命题“若a=0,b≠0,则ab=0”的逆否命题。
  让两个学生(学生丁解答问题1,学生戊解答问题2)在黑板上写出,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学生丁对问题1写出的逆否命题是:“若ab≠0,则a≠0且b≠0”。
  学生戊对问题2写出的逆否命题也是:“若ab≠0,则a≠0且b≠0”。
  教师:学生丁、戊写出的结论对吗?
  学生己:丁、戊两位同学写出的逆否命题都正确。
  教师:请你(学生乙)说说判断理由。
  学生己:因为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问题1、2给出的原命题都是真命题,它们的逆否命题也应该是真命题。当ab≠0时,只有a≠0且b≠0时才是真命题,因此,丁、戊两位同学写出的逆否命题都是正确的。
  教师:还有没有相反的判断结论。
  学生庚:有!我认为丁、戊两位同学写出的结论都是错的。
  教师:为什么?
  学生庚:我觉得问题1的条件“a≠0,b=0”的否定应是“a=0或b≠0”;问题2的条件“a=0,b≠0”的否定应是“a≠0或b=0”,因此,问题1的逆否命题应该是“若ab≠0,则a=0或b≠0”;问题2的逆否命题应是:“若ab≠0,则a≠0或b=0”。
  教师:你(学生庚)能不能把理由再说得详细一点?
  学生庚:还没有思考成熟。
  教师:请大家再考虑,到底是学生已的判断正确,还是学生庚的判断正确?
  此时,学生各执一词,有的说学生乙的判断对,有的说学生庚的判断对,还有的说学生乙和学生庚的判断都对,因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这时,该由老师作裁决了。
  裁决1:我们知道,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是互为逆否的关系,当我们把逆否命题作为原命题时,它的逆否命题就是原命题,学生甲、丁、戊对三个不同的命题
  “若a=0且b=0,则ab=0” (1)
  “若a≠0且b=0,则ab=0” (2)
  “若a=0且b≠0,则ab=0” (3)
  写出的逆否命题都是同一个命题:“若ab≠0,则a≠0且b≠0” (4)
  我们把命题(4)作为原命题,则它的逆否命题就应该是(1)(2)(3),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命题存在三个逆否命题,究竟取哪一个?三个都对吗?三个都对显然不可能,因为“a≠0且b≠0”的否定是唯一的,它的否定应该是“a=0或b=0”,而不应该是“a=0且b=0;a≠0且b=0;a=0且b≠0”,因此,甲、乙、丙三个同学写出的逆否命题都是错误的。
  裁决2:一个命题的逆否命题的条件应该是原命题结论的否定,逆否命题结论应是原命题条件的否定,对于原命题:“若a,b全为0,则ab=0”,其结论“ab=0”的否定应是“ab≠0”,这一点无可厚非。关键是条件“a,b全为0”的否定应该是什么?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a,b全为0”即是“a=0且b=0”,其否定应该是“a,b不全为0”,所以,学生丙的答案是正确的,同理可以分析学生庚的判断是正确的,请同学们课后去分析。
  裁决3:学生丙写出的逆否命题“若ab≠0,则a,b不全为0”是一个真命题,a,b不全为0就是a,b中至少有一个不等于0,也就是a≠0或b≠0,它包含三种情况:①a≠0,b=0;②a=0,b≠0;③a≠0,b≠0。由ab≠0可推出“a≠0且b≠0”为真;由“a≠0且b≠0”为真可推出“a≠0或b≠0”为真,因此,命题“若ab≠0,则a,b不全为0”是一个真命题,这说明学生丙的答案没有违背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同假这一规律。
  裁决4:写一个命题“若p则q”的逆否命题“若「q则「p”。我们不能够根据写出的命题与原命题同真同假作为逆否命题的判断依据,一个命题与原命题同真同假只是一个命题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判断逆否命题的标准应该是从定义出发,逆否命题的条件应是原命题的结论的否定,逆否命题的结论应该是原命题的条件的否定。这才是判断的依据。例如:命题“若ab≠0,则a≠0且b≠0”与原命题“若a,b全为0,则ab=0”同为真命题,但是,它并不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因为“a≠0且b≠0”不是原命题条件“a,b全为0”的否定。写一个命题“若p则q”的逆否命题“若「q则「p”。其关键在于正确地写出非p和非q,对于含有量词的全称命题和存在性命题,它们的否定要仔细推敲。
  一般地,关于存在性命题q:存在x∈A,使q(x)成立,它的否命题是「q:对任意x∈A,都使q(x)不成立。
  关于全称命题p:对任意x∈A,都有p(x)成立,它的否命题是「p:对任意x∈A,都使p(x)不成立。
  通过学生的辨析和教师给出的四个裁决,学生不仅明白了命题“若a,b全为0,则ab=0”的逆否命题正误的判定方法和理由,而且对一般的全称命题和存在性命题的逆否命题该这样写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其他文献
新课改倡导的 “自主式”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理念的完美体现。它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如何落实新的教学课改精神,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本文就围绕“五个注重”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以供同行参考。    1 注重激发“小主人”自主学习的心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
期刊
【摘要】精心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关键词】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
期刊
1 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
期刊
在数学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很多问题往往可以根据问题已有的信息,通过变形、转换、分析、联想、构造,使之适合相关的数学模型,再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通过构造,进而利用典型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构造法。构造法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构造,善于联想,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化归与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下面就通过实例
期刊
互动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统一的过程,是优化教学的过程。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建构高效、有意义的师生互动有益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进程。从我们的教学现状和研究来看,目标性的互动策略、支持性的互动策略、反思再生性的互动策略的运用对改变我们中学数学课堂中沉闷、呆板的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目标性的互动策略,
期刊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一直是热门话题。时至今日,在我身边,“两极分化”不但未见减缓收敛,反呈愈演愈烈之势。根据我这几年来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基本能做到班级中不及格的学生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减少,所以,我想把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高度重视单词教学  一位学生放弃英语学习,其实最初是从放弃开口朗读开始的。而拒绝开口朗读英语的最主要原因是不会读。当一位学生不会念的单词积累到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既应做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强,保证教学质量;又应克服贪多求全的心理,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彻底挣脱“题海”的束缚。把学生从劳累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1 培养思维,提高能力  智能资源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对人们指出了知识需随时更新与换代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若让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些公式或定理等结论或仅用于解数学题的解题术,则学生
期刊
数学学困生是指在数学上由于良好学习习惯缺乏,从而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基础较差或很差,以至于使继续学习产生困难的学生。从本人几年来的教学体会感到,升入初中此类学生数量很大,有的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有的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有的不写作业,有的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等,必须加强对学困生的帮助和指导,必须主动作好转化工作,使学困生走出学习的暂时的困境,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育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在政治、经济、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我校2000年在学前班开设了英语课。在这八年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我对小学英语是应该侧重听说,还是四素同步多层面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发现学前的孩子在一年内因为单词、句型的量上要多于四年普通班。所以直接影响了二者的读书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另外,由于学
期刊
【摘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可以体会数学的奥妙,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智力获得发展,并进而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发挥作用,以所掌握的数学思想为依托,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关键词】数学思想;渗透;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提高思维能力,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形成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