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给新校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适应新校区运行管理的新要求,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更好建设高校社团阵地提出了相关性建议。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13-02
一、研究背景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毛入学率由1999年的10.5%上升到目前的27%,在校生人数达3167万,成为位居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高校的急剧扩招,使得学校的校舍、设备、师资力量等资源发生了严重的短缺,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从一个校区变成了“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客观地说,新校区建设扩展了办学空间,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容易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紧迫的任务。其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力量的学生社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和重要。因此,对大学生社团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社团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多校区办学模式条件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学生更容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融入新校区的大学生活,领略大学精神,塑造人文品质,品味成长乐趣,感受集体内涵的主要方式。根据对我校最近两年大学新生入学后的调查问卷了解到,接近80%的新生在大学中加入了1-3个社团,9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从中可以看到,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支撑点就是社团文化活动。只有认真把握这支力量,才能更好的发展校园文化,只有把这支主力军的力量激发出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校园文化活动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而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直接、最经常的组织者恰恰是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造下,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学生社团,是丰富和完善新校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已成为学生发挥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培养素质、锻炼能力的自由舞台,同时也是学校校风、学风的重要表现平台,在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传承大学精神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平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处于一个传承、起步和尝试阶段,新校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平台。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商定目标,自主策划内容,自由分配角色,自我调解冲突,自我评价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开拓、迎接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既能活跃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又能显现百花齐放的特点。
三、学生社团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异地办学、荒地建校,边规划、边建设、边使用是新校区建设的普遍形象。这种现象极易导致校园精神文化传承不畅,教育主体力量单薄,文化活动运行成本高,活动内容单一、层次较低等问题。笔者通过对重庆、广东等地几所高校新校区学生社团发展生存现状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社团存在以下问题或面临以下挑战:
(一)新校区未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生社团管理运行机制。新校区开园之初,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往往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但由于学生社团发展速度快,类型多,没有科学规范的章程,其再加上学生社团干部培养的断层,指导人员少,经验、管理能力不足,无法使社团活动有序、规范、创新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社团活动多而混乱,发展目标不确定,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统筹规划。
(二)新校区学生社团活动缺乏交流平台,活动内容缺乏内涵与深度。笔者调研的新校区一般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与主城中心城区、老校区距离较远,由于交通、经费、时间等原因,新老校区学生社团之间缺乏探讨和交流,社团的文化精神难以衔接和传承,容易导致社团工作的脱轨。很多学生社团活动没有挖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致使社团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甚至流于形式,缺乏文化内涵和深度,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支持力度有限。目前在新校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为学校管理部门支持、社团收取会费、社会单位资助等。在学校层面上大部分高校还没有从政策制度层面上鼓励和出台有利于学生社团发展的措施。对社团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并贯穿到学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缺少全员关注和支持的氛围。据了解,大部分学校除了对党建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科技协会等有影响力的社团给予支持外,对其他学生社团很少有经费支持。由于学生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有限,导致学生社团参与人数和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社团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使得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大受影响。
(四)新校区学生社团缺乏考评和激励机制。在目前多校区学生社团发展的大环境下,大部分高校缺少对社团实行强有力的考评激励机制,任其自生自灭,这样不利于发挥社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发挥其育人作用和功能,更不利于其可持续纵深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学生社团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破题之策 (一)思想先导,统筹规划,合理构建和完善新校区社团管理运行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首先要把社团工作的管理提升到学校的日常工作议程,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学校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应主动关心学生社团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经常听取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工作汇报,研究和部署新校区的社团工作,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费场地投入等方面建立起保障机制,形成完整有序的管理运行体系,稳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其次坚持“鼓励发展、积极引导、严格管理、放开搞活”的指导思想,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再次,对学生社团加强科学引导,建立布局合理、种类众多的社团结构,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率,不断增强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不断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重点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社团有无发展潜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要严格社团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通过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集中指导等方式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社团干部队伍,以此增强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提升社团文化活动的层次。社团活动在促进学生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效果与课堂教育活动的效果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所以在学生社团的建设上可有以下思考:一是充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鼓励创新、培育特色、打造品牌、服务校园、奉献社会作为学生社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砥砺品质、提升素质。二是积极利用网络活动阵地,不断推进社团的项目化管理运,在互联网上充分展示学生社团活动风采。三是针对学生社团类型不均衡以及社团流动性大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广泛开展娱乐性、艺术性、学术性、思想性、服务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的创意、品位、质量、策划等方面下大功夫。四是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宗旨、目的和意义的指导,并在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开展相关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社团的活动和层次水平,逐步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入良性深入发展。
总之,要适应当前多校区建设发展的趋势特点,新校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是必须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只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才能不断构造和完善学生社团建设的良好局面,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海红.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1,(7).
[2]王梅.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新西部,2012,(6).
[3]王珍.试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2,(2).
[4]凌日飞,辛立章,曾丽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对多校区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2,(2).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13-02
一、研究背景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毛入学率由1999年的10.5%上升到目前的27%,在校生人数达3167万,成为位居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高校的急剧扩招,使得学校的校舍、设备、师资力量等资源发生了严重的短缺,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从一个校区变成了“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客观地说,新校区建设扩展了办学空间,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容易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紧迫的任务。其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力量的学生社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和重要。因此,对大学生社团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社团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多校区办学模式条件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学生更容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融入新校区的大学生活,领略大学精神,塑造人文品质,品味成长乐趣,感受集体内涵的主要方式。根据对我校最近两年大学新生入学后的调查问卷了解到,接近80%的新生在大学中加入了1-3个社团,9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从中可以看到,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支撑点就是社团文化活动。只有认真把握这支力量,才能更好的发展校园文化,只有把这支主力军的力量激发出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校园文化活动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而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直接、最经常的组织者恰恰是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造下,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学生社团,是丰富和完善新校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已成为学生发挥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培养素质、锻炼能力的自由舞台,同时也是学校校风、学风的重要表现平台,在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传承大学精神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平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处于一个传承、起步和尝试阶段,新校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平台。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商定目标,自主策划内容,自由分配角色,自我调解冲突,自我评价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开拓、迎接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既能活跃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又能显现百花齐放的特点。
三、学生社团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异地办学、荒地建校,边规划、边建设、边使用是新校区建设的普遍形象。这种现象极易导致校园精神文化传承不畅,教育主体力量单薄,文化活动运行成本高,活动内容单一、层次较低等问题。笔者通过对重庆、广东等地几所高校新校区学生社团发展生存现状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社团存在以下问题或面临以下挑战:
(一)新校区未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生社团管理运行机制。新校区开园之初,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往往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但由于学生社团发展速度快,类型多,没有科学规范的章程,其再加上学生社团干部培养的断层,指导人员少,经验、管理能力不足,无法使社团活动有序、规范、创新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社团活动多而混乱,发展目标不确定,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统筹规划。
(二)新校区学生社团活动缺乏交流平台,活动内容缺乏内涵与深度。笔者调研的新校区一般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与主城中心城区、老校区距离较远,由于交通、经费、时间等原因,新老校区学生社团之间缺乏探讨和交流,社团的文化精神难以衔接和传承,容易导致社团工作的脱轨。很多学生社团活动没有挖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致使社团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甚至流于形式,缺乏文化内涵和深度,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支持力度有限。目前在新校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为学校管理部门支持、社团收取会费、社会单位资助等。在学校层面上大部分高校还没有从政策制度层面上鼓励和出台有利于学生社团发展的措施。对社团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并贯穿到学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缺少全员关注和支持的氛围。据了解,大部分学校除了对党建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科技协会等有影响力的社团给予支持外,对其他学生社团很少有经费支持。由于学生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有限,导致学生社团参与人数和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社团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使得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大受影响。
(四)新校区学生社团缺乏考评和激励机制。在目前多校区学生社团发展的大环境下,大部分高校缺少对社团实行强有力的考评激励机制,任其自生自灭,这样不利于发挥社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发挥其育人作用和功能,更不利于其可持续纵深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学生社团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破题之策 (一)思想先导,统筹规划,合理构建和完善新校区社团管理运行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首先要把社团工作的管理提升到学校的日常工作议程,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学校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应主动关心学生社团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经常听取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工作汇报,研究和部署新校区的社团工作,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费场地投入等方面建立起保障机制,形成完整有序的管理运行体系,稳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其次坚持“鼓励发展、积极引导、严格管理、放开搞活”的指导思想,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再次,对学生社团加强科学引导,建立布局合理、种类众多的社团结构,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率,不断增强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不断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重点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社团有无发展潜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要严格社团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通过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集中指导等方式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社团干部队伍,以此增强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提升社团文化活动的层次。社团活动在促进学生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效果与课堂教育活动的效果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所以在学生社团的建设上可有以下思考:一是充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鼓励创新、培育特色、打造品牌、服务校园、奉献社会作为学生社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砥砺品质、提升素质。二是积极利用网络活动阵地,不断推进社团的项目化管理运,在互联网上充分展示学生社团活动风采。三是针对学生社团类型不均衡以及社团流动性大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广泛开展娱乐性、艺术性、学术性、思想性、服务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的创意、品位、质量、策划等方面下大功夫。四是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宗旨、目的和意义的指导,并在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开展相关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社团的活动和层次水平,逐步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入良性深入发展。
总之,要适应当前多校区建设发展的趋势特点,新校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是必须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只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才能不断构造和完善学生社团建设的良好局面,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海红.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1,(7).
[2]王梅.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新西部,2012,(6).
[3]王珍.试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2,(2).
[4]凌日飞,辛立章,曾丽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对多校区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