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性散文和记传文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内容上,记传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议论性散文则以说理言志为主;表达方式上,记传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行文思路上,记传文往往按时间顺序,记叙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内容往往是并列的。议论性散文常常是按照议论文的结构行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容上一般是总分关系;表现手法上,记传文一般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人物形象,议论性散文则常常引经据典,缘事说理,正反对比,反复论证。所以在阅读及做题的时候,自然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议论性散文的阅读及答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找论点。议论性散文的论点,一般来说集中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多以肯定或判断句的形式出现,通常会辅以一些发语词或总结性的文言词语,诸如“夫……”“是故……”等。如《伶官传序》一文,作者开篇就提出了论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下面的内容全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过秦论》一文,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才亮出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我们在阅读议论性文言文时,首先要着重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揣摩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只有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文章的主旨才更容易理解。
2. 梳脉络。议论性散文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如《六国论》一文,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举例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3. 析手法。议论性散文常用的说理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比喻论证,是一种形象自然、从浅入深的论证方法。“喻巧而理至”,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同时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力量效果倍增。如《庖丁解牛》一文,以庖丁解牛设喻,谈养生之道,由实到虚,形象生动。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论点更加鲜明。如《伶官传序》一文,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时的不同表现就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举例论证是议论性散文中常见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典型的事例能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一般的议论性散文均使用这种论证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引用论证也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如《六国论》中引用《史记·魏世家》中“抱薪救火”句,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议论性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只要我们能从以上三个方面把握其阅读方法,在日常学习和考场上,我们就能从容应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万柳堂记
清·全祖望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qī倾斜)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zuī剥削,搜刮)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极土木之工 工:精巧
B.其在廷时无可訾 訾:指责,非议
C.累其土以成山 累:堆积
D.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胜:尽,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昔之人贵极富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C.其与时升降/吾孰与徐公美
D.其中径曲而深/其疾病而死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柳之堂”是临朐相国冯公为自娱而建,占地广,清一色植柳,亭榭池塘与假山,点缀其间,足见冯公建园用心之深。
B.文章以对比手法,写临朐相国冯公“万柳之堂”的昔盛今衰,形象地揭示出“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的道理。
C.文章通过对“万柳之堂”占地之广、植柳之多、亭榭池塘与假山之互衬,流露出对冯公繁忙公余闲雅情趣的欣赏,赞扬冯公富贵而能赏山乐水的可贵品质。
D.文章叙议结合,由议论引出游历“万柳之堂”一事,因“游”而“记”,由“记”而生发感慨,婉讽富贵而淫乐者,劝诫士大夫不要羡慕富贵,富贵了更不要搜刮民膏建园自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2)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
(3)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1.D(胜景,美景,名词)
2.B(B结构助词,的。A转折连词,却/假设连词,那么,就。C介词,随着/连词,和,同。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因果)
3.C(“欣赏”“赞扬”有误,是暗含讽喻)
4.(1)那些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的事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而那些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华别墅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钦羡,震惊。(2)临朐宰相冯公,当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既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3)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为自己的富富贵深深地忧虑还来不及,又何必去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
1. 找论点。议论性散文的论点,一般来说集中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多以肯定或判断句的形式出现,通常会辅以一些发语词或总结性的文言词语,诸如“夫……”“是故……”等。如《伶官传序》一文,作者开篇就提出了论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下面的内容全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过秦论》一文,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才亮出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我们在阅读议论性文言文时,首先要着重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揣摩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只有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文章的主旨才更容易理解。
2. 梳脉络。议论性散文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如《六国论》一文,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举例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3. 析手法。议论性散文常用的说理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比喻论证,是一种形象自然、从浅入深的论证方法。“喻巧而理至”,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同时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力量效果倍增。如《庖丁解牛》一文,以庖丁解牛设喻,谈养生之道,由实到虚,形象生动。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论点更加鲜明。如《伶官传序》一文,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时的不同表现就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举例论证是议论性散文中常见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典型的事例能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一般的议论性散文均使用这种论证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引用论证也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如《六国论》中引用《史记·魏世家》中“抱薪救火”句,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议论性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只要我们能从以上三个方面把握其阅读方法,在日常学习和考场上,我们就能从容应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万柳堂记
清·全祖望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qī倾斜)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zuī剥削,搜刮)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极土木之工 工:精巧
B.其在廷时无可訾 訾:指责,非议
C.累其土以成山 累:堆积
D.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胜:尽,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昔之人贵极富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C.其与时升降/吾孰与徐公美
D.其中径曲而深/其疾病而死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柳之堂”是临朐相国冯公为自娱而建,占地广,清一色植柳,亭榭池塘与假山,点缀其间,足见冯公建园用心之深。
B.文章以对比手法,写临朐相国冯公“万柳之堂”的昔盛今衰,形象地揭示出“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的道理。
C.文章通过对“万柳之堂”占地之广、植柳之多、亭榭池塘与假山之互衬,流露出对冯公繁忙公余闲雅情趣的欣赏,赞扬冯公富贵而能赏山乐水的可贵品质。
D.文章叙议结合,由议论引出游历“万柳之堂”一事,因“游”而“记”,由“记”而生发感慨,婉讽富贵而淫乐者,劝诫士大夫不要羡慕富贵,富贵了更不要搜刮民膏建园自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2)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
(3)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1.D(胜景,美景,名词)
2.B(B结构助词,的。A转折连词,却/假设连词,那么,就。C介词,随着/连词,和,同。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因果)
3.C(“欣赏”“赞扬”有误,是暗含讽喻)
4.(1)那些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的事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而那些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华别墅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钦羡,震惊。(2)临朐宰相冯公,当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既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3)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为自己的富富贵深深地忧虑还来不及,又何必去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