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的计算教学是分为三部分由浅入深进行的,分别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依然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面对新课改对于计算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今天的孩子,我们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一年级计算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让不让学生掰手指?
进入一年级后到底要不要让学生掰手指头计算呢?我的观点是可以掰,但是不允许学生“低级地”掰,因为“低级的”掰手指,只是简单的数数而已,几乎没有思维的过程。计算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应该引导学生向“高级的”掰手指发展,慢慢地脱离手指。学生懂得了“高级的”掰手指,其实就是向学生渗透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关系以及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比“低级的”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有的同学掰手指成习惯了,不知道怎么在大脑中思考计算,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用脑子想手指,慢慢地脱离掰手指头,达到熟练的效果。
二、背不背加减法表?
对于一年级加减法表的教学,有的老师采取的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不要求背诵;有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且要求熟练地背诵。那么到底让学生背不背加减法表呢?我不否认学生很熟练地背诵过加法表后,对计算速度是起作用的,但是,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会造成学生失去自己的方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进行呢?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步:一、填全加法表,并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二、读熟加法表;三、让家长帮忙做一套加法表的卡片,用卡片每天练习一遍。一定要把卡片顺序打乱,练习的时候要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爸爸、妈妈进行比赛,也可以自己拿着卡片读,看需要多长时间,也可以和同学出示卡片进行比赛,我也会利用上课前开展出示卡片小组口算比赛。练习的时候,能不掰手指头的就尽量不掰,可以想手指头。经过一星期的练习,同学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明显提高了,不知不觉中大部分学生都摆脱了掰手指头计算的习惯。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三、过早地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笔算)可以吗?
在一年级,笔算教学应该是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的时候开始真正学习和运用。而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在学习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时候,或者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就教给了孩子用竖式计算,导致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真正的算理,只是机械的计算正确而已。还有一部分老师也认为计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的时候,很多学生计算较慢,尤其是减法,就采取了引导学生用竖式的方法,或者这部分教学内容一带而过,对于口算不做练习,认为学习了后边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对于这部分内容自然而然就熟练了。那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提倡不提倡用笔算呢?我觉得不应提倡用笔算,因为口算与笔算有很大不同,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运算方式:口算不仅是作为笔算的台阶,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思维价值的内容,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地让学生练习口算,而不应该为了追求计算速度而采用笔算。
四、课堂上如何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呢?
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方法,不强求方法的统一,但有时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快捷的,导致速度很慢。此外,当学生“创造”出很多方法时,有时候却没有一种主要的方法,不便于老师反复讲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导致到最后一种方法都没掌握好。而如果过于强调算法的最优化,往往又回到“算法唯一”的老路上来。那么如何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再让学生从中选择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算法的优化绝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自己好像很难自我领悟到最优化的算法,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体会到方法的最优化。比如全国名师徐斌老师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凑十法”是一种最简单方便的算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教学9+4=______、9+7=______,充分让学生说、做、展示各种算法。接着提问同学们,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计算最简便呢?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的特点,如果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他们可能不知所云。徐老师就采用了一个小猴搬块的故事:左边有9个方块,右边有6个方块,小猴子正在从右边搬了一块向左边放。问:小猴子聪明吗?聪明在哪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猴这样搬省力。接着引导学生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很自然地让学生感觉到“凑十法”的简便。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课堂上应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比如故事、游戏、比赛等引导孩子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切忌教师包办代替、少用学生自己观察的方法。当然最优化的方法还应是学生从中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虽然教师从某种角度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但未必每个学生都喜欢、都能接受。所以说在多样化的算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也即只有“更优”,没有“最优”。
一、让不让学生掰手指?
进入一年级后到底要不要让学生掰手指头计算呢?我的观点是可以掰,但是不允许学生“低级地”掰,因为“低级的”掰手指,只是简单的数数而已,几乎没有思维的过程。计算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应该引导学生向“高级的”掰手指发展,慢慢地脱离手指。学生懂得了“高级的”掰手指,其实就是向学生渗透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关系以及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比“低级的”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有的同学掰手指成习惯了,不知道怎么在大脑中思考计算,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用脑子想手指,慢慢地脱离掰手指头,达到熟练的效果。
二、背不背加减法表?
对于一年级加减法表的教学,有的老师采取的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不要求背诵;有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且要求熟练地背诵。那么到底让学生背不背加减法表呢?我不否认学生很熟练地背诵过加法表后,对计算速度是起作用的,但是,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会造成学生失去自己的方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进行呢?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步:一、填全加法表,并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二、读熟加法表;三、让家长帮忙做一套加法表的卡片,用卡片每天练习一遍。一定要把卡片顺序打乱,练习的时候要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爸爸、妈妈进行比赛,也可以自己拿着卡片读,看需要多长时间,也可以和同学出示卡片进行比赛,我也会利用上课前开展出示卡片小组口算比赛。练习的时候,能不掰手指头的就尽量不掰,可以想手指头。经过一星期的练习,同学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明显提高了,不知不觉中大部分学生都摆脱了掰手指头计算的习惯。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三、过早地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笔算)可以吗?
在一年级,笔算教学应该是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的时候开始真正学习和运用。而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在学习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时候,或者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就教给了孩子用竖式计算,导致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真正的算理,只是机械的计算正确而已。还有一部分老师也认为计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的时候,很多学生计算较慢,尤其是减法,就采取了引导学生用竖式的方法,或者这部分教学内容一带而过,对于口算不做练习,认为学习了后边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对于这部分内容自然而然就熟练了。那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提倡不提倡用笔算呢?我觉得不应提倡用笔算,因为口算与笔算有很大不同,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运算方式:口算不仅是作为笔算的台阶,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思维价值的内容,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地让学生练习口算,而不应该为了追求计算速度而采用笔算。
四、课堂上如何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呢?
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方法,不强求方法的统一,但有时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快捷的,导致速度很慢。此外,当学生“创造”出很多方法时,有时候却没有一种主要的方法,不便于老师反复讲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导致到最后一种方法都没掌握好。而如果过于强调算法的最优化,往往又回到“算法唯一”的老路上来。那么如何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再让学生从中选择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算法的优化绝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自己好像很难自我领悟到最优化的算法,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体会到方法的最优化。比如全国名师徐斌老师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凑十法”是一种最简单方便的算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教学9+4=______、9+7=______,充分让学生说、做、展示各种算法。接着提问同学们,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计算最简便呢?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的特点,如果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他们可能不知所云。徐老师就采用了一个小猴搬块的故事:左边有9个方块,右边有6个方块,小猴子正在从右边搬了一块向左边放。问:小猴子聪明吗?聪明在哪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猴这样搬省力。接着引导学生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很自然地让学生感觉到“凑十法”的简便。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课堂上应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比如故事、游戏、比赛等引导孩子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切忌教师包办代替、少用学生自己观察的方法。当然最优化的方法还应是学生从中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虽然教师从某种角度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但未必每个学生都喜欢、都能接受。所以说在多样化的算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也即只有“更优”,没有“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