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实现中药学在中职生群体中的高效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者在这几年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对教学过程不断进行反思,并结合其他中药学教师的心得,总结出趣味素材、善用身边“病案”、活用PPT展示、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已经获得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 中职生 趣味素材 案例 PPT
中药学这门课程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理论上讲,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中药学的学生,这门课程应该是神秘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但是事实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以后感觉到深奥,兴趣缺乏,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学生原因(自身兴趣、外界干扰)、教师原因(讲课枯燥、照本宣科)。
说起中药学在职校的教学,就要先从职校学生的特点说起。
职校学生大部分学习不是很好,其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读职校是没有前途的,是来混日子的,于是缺乏学习热情,甚至自暴自弃。大部分学生可以说是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与生活上得过且过,同时由于外界诱惑较大,如网络、游戏、追星、玩乐等,造成学习上的分心。但是他们也有优点,如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表现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巧用趣味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生由于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和接受知识的自觉性不高,如果只是纯理论教学甚至照本宣科,极有可能导致课堂沉闷,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要么睡成一片,要么在下面玩手机、聊天等。因此,我们在上中药学这门课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何让一堂课不沉闷,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有效教学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趣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趣味素材多种多样,如与中药相关的故事、广告及中药在美容、食疗方面的应用等,在此举一些课堂教学例子。1.故事:很多年以前,洞庭湖畔的货物主要靠小木船运输,岸上拉纤的纤夫由于成年累月低头弯腰拉纤,以致积劳成疾,十有八九患了腰膝疼痛的顽症。有一位青年纤夫,名叫杜仲,他一心想找到一味药能解除纤夫们的疾苦。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告别了父母,离家上山采药。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药翁,于是满心欢喜地上前拜见,可老翁头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离家已二十一天了,老母亲所备口粮也已吃光,可至今仍未找到药物。于是,他又疾步追上前拜求老翁,诉说了纤夫们的疾苦。老翁为其所感动,赶忙从药篓中掏出一块能治腰膝疼痛的树皮递给杜仲,指着对面高山叮嘱杜仲:“山高坡陡,采药时可要小心哪!”杜仲连连道谢,拜别了老翁,又沿着山间险道攀登而去。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听说杜仲要上山顶采药,连忙劝阻:“孩儿,想必你家还有老有小,此山巅鸟也难以飞过,猿猴也为之发愁,此去凶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为同伴们解除病痛,毫不犹豫地往上爬,他爬到半山腰时,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心慌眼花,突然翻滚下来,万幸身子悬挂在一棵大树上。过了一会儿,他清醒过来,发现身边正是他要找的那种树,于是拼命地采集。最后他精疲力竭,被山水冲入洞庭湖。洞庭湖畔的纤夫们听到这一噩耗,立即寻找,终于找到了杜仲的尸体,他还紧紧抱着一捆采集的树皮。纤夫们含着泪水,吃完了他采集的树皮,果真,腰膝疼痛好了。为了纪念杜仲,人们将此树皮命名为“杜仲”。2.广告:寥寥数字的广告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素材。如讲到夏枯草、金银花这两个药材的时候,笔者就利用王老吉的广告词“怕上火喝王老吉”进行讲解。这个广告词朗朗上口,学生听一遍就记住了,在重复念这句广告词的时候就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夏枯草、菊花的功效。(清热降火解毒)3.中药在美容方面的应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学生年龄基本都是十六七岁,正处于青春期,都很注重自己的外表。因此,当讲课提到与美容相关的内容时,如珍珠粉可以美白、黄连粉可以祛痘等,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高度集中。4.中药在食疗方面的应用“民以食为天”。学生平常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中药在食疗方面的应用,如讲到桑葚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示吃过。而讲到党参、红枣、枸杞、北齐、百合等可以煲汤食用时,许多学生就会追问怎么弄。讲中药食疗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将中药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上面所说的这些素材是课堂的“增味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有效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中得以实现。
二、善用身边“病案”,加速理解
在许多院校的中药学教学中,都会使用“引入病案”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功效。笔者尝试在课堂讲授中引入临床病案,这些“病案”大多来自学生或身边同学及家里的长辈,通过这些讲授,上课效果非常好。如讲到麻黄治疗风寒表证的时候,请班级中曾经患过风寒表证的学生现身说法,叙述患病的症状,其他学生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询问怎么治疗?不仅是学生自身的“病案”,还有电视剧、电影中的“病案”能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讲到附子“回阳救逆”的功效时,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中垂死病人阳气欲脱的情况,结果学生立刻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症状,经过教师点拨后能迅速理解“回阳救逆”的含义,从而引出四逆汤。所以说,贴近学生生活的“病案”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只要善于利用这些“病案”,就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活用PPT展示症状与药材的性状,引发学生的关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对于同龄中学生来说,中职生的定力就差多了,往往45分钟左右的课堂,需要5-10分钟进入状态,然后这个状态一般可以持续20~30分钟,这段时间称为有效课堂,最后的5~10分钟又开始神游,想想怎么还不下课啊、下课后做什么等,因此最后这段时间讲课,效率也是不高的。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教学过程:前5~10分钟可以用于引入,介绍相关知识点或者介绍植物的形态(PPT展示),这段时间的内容要“有趣”又不失知识性(不一定是中药学方面的),尽快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入课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尤其讲到病症的时候,尽可能找到相关图片,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在临近下课的5-10分钟里,也可以用PPT配合课堂小结或者布置作业,做到时间的合理利用。
四、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对学生的亲和力
中职生正处于追星的阶段,他们崇拜能歌善舞的明星,崇拜有能力的长辈,心目中的偶像不乏父母。他们崇拜父母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会修理电器、会装修、会开车、做菜比饭店好吃、会赚钱等。他们也会崇拜并且认可有“能力”的老师,老师的能力需要通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个人形象表现出来。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有教龄的老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你这个人,认可你这个人,就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你这一科,相应的,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就不好。由此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多大。
综上所述,要上好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做到几件事情,即在提高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费些心思去找案例、找典故,最好是做成有图、有声的文件进行展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以身作则,这样学生会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课本教不来的东西,这些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晓慧.职校里的农村娃 有前途吗.人民日报,2015-11.18.
[2]黄雪莹.中职中药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卫生职业教育,2014.NO.8.
关键词: 中职生 趣味素材 案例 PPT
中药学这门课程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理论上讲,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中药学的学生,这门课程应该是神秘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但是事实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以后感觉到深奥,兴趣缺乏,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学生原因(自身兴趣、外界干扰)、教师原因(讲课枯燥、照本宣科)。
说起中药学在职校的教学,就要先从职校学生的特点说起。
职校学生大部分学习不是很好,其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读职校是没有前途的,是来混日子的,于是缺乏学习热情,甚至自暴自弃。大部分学生可以说是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与生活上得过且过,同时由于外界诱惑较大,如网络、游戏、追星、玩乐等,造成学习上的分心。但是他们也有优点,如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表现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巧用趣味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生由于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和接受知识的自觉性不高,如果只是纯理论教学甚至照本宣科,极有可能导致课堂沉闷,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要么睡成一片,要么在下面玩手机、聊天等。因此,我们在上中药学这门课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何让一堂课不沉闷,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有效教学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趣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趣味素材多种多样,如与中药相关的故事、广告及中药在美容、食疗方面的应用等,在此举一些课堂教学例子。1.故事:很多年以前,洞庭湖畔的货物主要靠小木船运输,岸上拉纤的纤夫由于成年累月低头弯腰拉纤,以致积劳成疾,十有八九患了腰膝疼痛的顽症。有一位青年纤夫,名叫杜仲,他一心想找到一味药能解除纤夫们的疾苦。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告别了父母,离家上山采药。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药翁,于是满心欢喜地上前拜见,可老翁头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离家已二十一天了,老母亲所备口粮也已吃光,可至今仍未找到药物。于是,他又疾步追上前拜求老翁,诉说了纤夫们的疾苦。老翁为其所感动,赶忙从药篓中掏出一块能治腰膝疼痛的树皮递给杜仲,指着对面高山叮嘱杜仲:“山高坡陡,采药时可要小心哪!”杜仲连连道谢,拜别了老翁,又沿着山间险道攀登而去。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听说杜仲要上山顶采药,连忙劝阻:“孩儿,想必你家还有老有小,此山巅鸟也难以飞过,猿猴也为之发愁,此去凶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为同伴们解除病痛,毫不犹豫地往上爬,他爬到半山腰时,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心慌眼花,突然翻滚下来,万幸身子悬挂在一棵大树上。过了一会儿,他清醒过来,发现身边正是他要找的那种树,于是拼命地采集。最后他精疲力竭,被山水冲入洞庭湖。洞庭湖畔的纤夫们听到这一噩耗,立即寻找,终于找到了杜仲的尸体,他还紧紧抱着一捆采集的树皮。纤夫们含着泪水,吃完了他采集的树皮,果真,腰膝疼痛好了。为了纪念杜仲,人们将此树皮命名为“杜仲”。2.广告:寥寥数字的广告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素材。如讲到夏枯草、金银花这两个药材的时候,笔者就利用王老吉的广告词“怕上火喝王老吉”进行讲解。这个广告词朗朗上口,学生听一遍就记住了,在重复念这句广告词的时候就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夏枯草、菊花的功效。(清热降火解毒)3.中药在美容方面的应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学生年龄基本都是十六七岁,正处于青春期,都很注重自己的外表。因此,当讲课提到与美容相关的内容时,如珍珠粉可以美白、黄连粉可以祛痘等,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高度集中。4.中药在食疗方面的应用“民以食为天”。学生平常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中药在食疗方面的应用,如讲到桑葚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示吃过。而讲到党参、红枣、枸杞、北齐、百合等可以煲汤食用时,许多学生就会追问怎么弄。讲中药食疗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将中药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上面所说的这些素材是课堂的“增味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有效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中得以实现。
二、善用身边“病案”,加速理解
在许多院校的中药学教学中,都会使用“引入病案”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功效。笔者尝试在课堂讲授中引入临床病案,这些“病案”大多来自学生或身边同学及家里的长辈,通过这些讲授,上课效果非常好。如讲到麻黄治疗风寒表证的时候,请班级中曾经患过风寒表证的学生现身说法,叙述患病的症状,其他学生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询问怎么治疗?不仅是学生自身的“病案”,还有电视剧、电影中的“病案”能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讲到附子“回阳救逆”的功效时,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中垂死病人阳气欲脱的情况,结果学生立刻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症状,经过教师点拨后能迅速理解“回阳救逆”的含义,从而引出四逆汤。所以说,贴近学生生活的“病案”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只要善于利用这些“病案”,就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活用PPT展示症状与药材的性状,引发学生的关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对于同龄中学生来说,中职生的定力就差多了,往往45分钟左右的课堂,需要5-10分钟进入状态,然后这个状态一般可以持续20~30分钟,这段时间称为有效课堂,最后的5~10分钟又开始神游,想想怎么还不下课啊、下课后做什么等,因此最后这段时间讲课,效率也是不高的。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教学过程:前5~10分钟可以用于引入,介绍相关知识点或者介绍植物的形态(PPT展示),这段时间的内容要“有趣”又不失知识性(不一定是中药学方面的),尽快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入课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尤其讲到病症的时候,尽可能找到相关图片,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在临近下课的5-10分钟里,也可以用PPT配合课堂小结或者布置作业,做到时间的合理利用。
四、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对学生的亲和力
中职生正处于追星的阶段,他们崇拜能歌善舞的明星,崇拜有能力的长辈,心目中的偶像不乏父母。他们崇拜父母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会修理电器、会装修、会开车、做菜比饭店好吃、会赚钱等。他们也会崇拜并且认可有“能力”的老师,老师的能力需要通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个人形象表现出来。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有教龄的老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你这个人,认可你这个人,就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你这一科,相应的,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就不好。由此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多大。
综上所述,要上好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做到几件事情,即在提高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费些心思去找案例、找典故,最好是做成有图、有声的文件进行展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以身作则,这样学生会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课本教不来的东西,这些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晓慧.职校里的农村娃 有前途吗.人民日报,2015-11.18.
[2]黄雪莹.中职中药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卫生职业教育,2014.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