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对34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而对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灸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感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后,得知观察组患者改善疼痛感的总有效率为8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8%,P<0.05。结论: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且操作简单、安全,具有显著地疗效。
关键词:肩痛穴平衡针灸;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0-0064-01
人们一旦患上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必将造成自身上肢不能进行正常活动的现象。我国在过去常采用传统的针灸治疗法对患者的疼痛穴位进行治疗,达到缓解患者疼痛感的目的。然而实际上该法操作复杂,且取得的疗效一般,使得患者的疼痛感没有得到全部缓解。近几年来我国中医学界加强了临床研究力度,提出了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法。该法操作简单,取穴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本文主要以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肩痛穴平衡针灸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有68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3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有14例,女性有20例;19例左肩,15例右肩;年龄处在4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9.7)岁,病程为20-40天,平均病程为(30.2±10.3)天。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有10例,女性有24例;14例左肩;20例右肩;年龄处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9±8.1)岁,病程为30-60天,平均病程为(45.6±11.2)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临床资料上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进行治疗。要求观察组患者选择坐位姿势,将膝盖伸直,采用提插的手法进行直刺。主要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必须对患者的患处以及针灸工具进行消毒处理。用5cm的一次性无菌针进行1.5寸的直刺治疗。针灸的穴位主要是肩痛穴,位于足三里穴的下2寸位置且稍微偏腓侧一寸处。在对肩痛穴进行针灸前必须进行交叉取穴,尽量避开腓浅神经。每天针灸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共针灸2个疗程。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灸法进行治疗。针灸的穴位主要有肩骼、手三里、手五里、肩贞、支沟以及肩井等。每天针灸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共针灸2个疗程。
两组患者在进行2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疼痛感的改善情况采用严格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比较分析。一般评分范围是0-100分。无疼痛感的标记为0分,轻微疼痛标记为1-60分,中度疼痛评分为61-80分,重度疼痛评分为81分以上。总有效评分为0-60分。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9.O软件实现[2]。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改善疼痛感的总有效率为8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是中医骨科中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活动剧烈疼痛等症状。近几年来,女性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发病率在逐渐增高,且发病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因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不明确,这就加大了医学上的治疗难度。患者产生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疼痛的机理是患者的中枢神经会受到肩周炎的损害,导致患者的肌肉出现萎缩现象,患者的肌张力发生变化,造成关节挛缩,从而导致疼痛感的发生。由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带来的疼痛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3]。一旦患上此病,患者将会产生肩关节活动障碍,在进行肩关节活动时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当加大锻炼力度时,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肩关节软组织的急性损伤,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我国主要以针灸来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推拿按摩在缓解患者肩部疼痛感的同时,因其刺激过大,会使得患者产生肩关节水肿等并发炎症,加大了患者的痛苦。肩痛穴平衡针灸法是能够有效刺激患者肩痛穴周围神经的腓浅神经,从而促进患者的大脑大量释放亮腓肽和5-羟色胺,起到镇痛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具体情况为20例0分(58.9%),9例1-60分(26.5%),也就是说,总有效率为85.3%。而对照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情况为13例0分(38.3%),8例1-60分(23.5%),即总有效率为61.8%。。也就是说,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进行治疗,不仅操作简单,针灸穴位少,且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广泛推广此法。
参考文献:
[1] 赵东升.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34例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9(05):63.
[2] 隋翠翠,侯洁.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临床观察 [J].北方药学,2014,15(5):24.
[3] 张玉欣.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46例 [J].中国民康医学,2013,5(18):34.
关键词:肩痛穴平衡针灸;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0-0064-01
人们一旦患上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必将造成自身上肢不能进行正常活动的现象。我国在过去常采用传统的针灸治疗法对患者的疼痛穴位进行治疗,达到缓解患者疼痛感的目的。然而实际上该法操作复杂,且取得的疗效一般,使得患者的疼痛感没有得到全部缓解。近几年来我国中医学界加强了临床研究力度,提出了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法。该法操作简单,取穴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本文主要以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肩痛穴平衡针灸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有68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3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有14例,女性有20例;19例左肩,15例右肩;年龄处在4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9.7)岁,病程为20-40天,平均病程为(30.2±10.3)天。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有10例,女性有24例;14例左肩;20例右肩;年龄处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9±8.1)岁,病程为30-60天,平均病程为(45.6±11.2)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临床资料上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进行治疗。要求观察组患者选择坐位姿势,将膝盖伸直,采用提插的手法进行直刺。主要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必须对患者的患处以及针灸工具进行消毒处理。用5cm的一次性无菌针进行1.5寸的直刺治疗。针灸的穴位主要是肩痛穴,位于足三里穴的下2寸位置且稍微偏腓侧一寸处。在对肩痛穴进行针灸前必须进行交叉取穴,尽量避开腓浅神经。每天针灸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共针灸2个疗程。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灸法进行治疗。针灸的穴位主要有肩骼、手三里、手五里、肩贞、支沟以及肩井等。每天针灸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共针灸2个疗程。
两组患者在进行2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疼痛感的改善情况采用严格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比较分析。一般评分范围是0-100分。无疼痛感的标记为0分,轻微疼痛标记为1-60分,中度疼痛评分为61-80分,重度疼痛评分为81分以上。总有效评分为0-60分。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9.O软件实现[2]。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改善疼痛感的总有效率为8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是中医骨科中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活动剧烈疼痛等症状。近几年来,女性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发病率在逐渐增高,且发病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因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不明确,这就加大了医学上的治疗难度。患者产生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疼痛的机理是患者的中枢神经会受到肩周炎的损害,导致患者的肌肉出现萎缩现象,患者的肌张力发生变化,造成关节挛缩,从而导致疼痛感的发生。由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带来的疼痛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3]。一旦患上此病,患者将会产生肩关节活动障碍,在进行肩关节活动时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当加大锻炼力度时,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肩关节软组织的急性损伤,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我国主要以针灸来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推拿按摩在缓解患者肩部疼痛感的同时,因其刺激过大,会使得患者产生肩关节水肿等并发炎症,加大了患者的痛苦。肩痛穴平衡针灸法是能够有效刺激患者肩痛穴周围神经的腓浅神经,从而促进患者的大脑大量释放亮腓肽和5-羟色胺,起到镇痛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具体情况为20例0分(58.9%),9例1-60分(26.5%),也就是说,总有效率为85.3%。而对照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情况为13例0分(38.3%),8例1-60分(23.5%),即总有效率为61.8%。。也就是说,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进行治疗,不仅操作简单,针灸穴位少,且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广泛推广此法。
参考文献:
[1] 赵东升.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34例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9(05):63.
[2] 隋翠翠,侯洁.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临床观察 [J].北方药学,2014,15(5):24.
[3] 张玉欣.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46例 [J].中国民康医学,2013,5(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