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68例观察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an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对34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而对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灸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感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后,得知观察组患者改善疼痛感的总有效率为8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8%,P<0.05。结论: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且操作简单、安全,具有显著地疗效。
  关键词:肩痛穴平衡针灸;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0-0064-01
  人们一旦患上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必将造成自身上肢不能进行正常活动的现象。我国在过去常采用传统的针灸治疗法对患者的疼痛穴位进行治疗,达到缓解患者疼痛感的目的。然而实际上该法操作复杂,且取得的疗效一般,使得患者的疼痛感没有得到全部缓解。近几年来我国中医学界加强了临床研究力度,提出了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法。该法操作简单,取穴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本文主要以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肩痛穴平衡针灸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有68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3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有14例,女性有20例;19例左肩,15例右肩;年龄处在4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9.7)岁,病程为20-40天,平均病程为(30.2±10.3)天。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有10例,女性有24例;14例左肩;20例右肩;年龄处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9±8.1)岁,病程为30-60天,平均病程为(45.6±11.2)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临床资料上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进行治疗。要求观察组患者选择坐位姿势,将膝盖伸直,采用提插的手法进行直刺。主要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必须对患者的患处以及针灸工具进行消毒处理。用5cm的一次性无菌针进行1.5寸的直刺治疗。针灸的穴位主要是肩痛穴,位于足三里穴的下2寸位置且稍微偏腓侧一寸处。在对肩痛穴进行针灸前必须进行交叉取穴,尽量避开腓浅神经。每天针灸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共针灸2个疗程。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灸法进行治疗。针灸的穴位主要有肩骼、手三里、手五里、肩贞、支沟以及肩井等。每天针灸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共针灸2个疗程。
  两组患者在进行2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疼痛感的改善情况采用严格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比较分析。一般评分范围是0-100分。无疼痛感的标记为0分,轻微疼痛标记为1-60分,中度疼痛评分为61-80分,重度疼痛评分为81分以上。总有效评分为0-60分。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9.O软件实现[2]。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改善疼痛感的总有效率为8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是中医骨科中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活动剧烈疼痛等症状。近几年来,女性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发病率在逐渐增高,且发病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因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不明确,这就加大了医学上的治疗难度。患者产生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疼痛的机理是患者的中枢神经会受到肩周炎的损害,导致患者的肌肉出现萎缩现象,患者的肌张力发生变化,造成关节挛缩,从而导致疼痛感的发生。由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带来的疼痛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3]。一旦患上此病,患者将会产生肩关节活动障碍,在进行肩关节活动时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当加大锻炼力度时,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肩关节软组织的急性损伤,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我国主要以针灸来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推拿按摩在缓解患者肩部疼痛感的同时,因其刺激过大,会使得患者产生肩关节水肿等并发炎症,加大了患者的痛苦。肩痛穴平衡针灸法是能够有效刺激患者肩痛穴周围神经的腓浅神经,从而促进患者的大脑大量释放亮腓肽和5-羟色胺,起到镇痛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具体情况为20例0分(58.9%),9例1-60分(26.5%),也就是说,总有效率为85.3%。而对照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情况为13例0分(38.3%),8例1-60分(23.5%),即总有效率为61.8%。。也就是说,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法进行治疗,不仅操作简单,针灸穴位少,且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广泛推广此法。
  参考文献:
  [1] 赵东升.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34例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9(05):63.
  [2] 隋翠翠,侯洁.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临床观察 [J].北方药学,2014,15(5):24.
  [3] 张玉欣.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46例 [J].中国民康医学,2013,5(18):3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临床中诊治急性阑尾炎的效果。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65例。结果:讲过相关检查确诊患者60例,初诊正确率达92.31%,在非手术治疗情况下6例早期患者腹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其余59例手术患者中,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肠粘连梗阻,有25例患者恢复时间延迟时间超过3天,约占比例为42.37%,有4例患者产生切口感染,占6.78%。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盆腔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208例,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10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104例患者,设为比对组。观察两种治疗方案下,患者的用药时间、起效时间、不良反应、治疗有效率、6个月内复发率以及平均治疗费用,做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用药时间、起效时间、有效
期刊
摘要:目的: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胆系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取2012年6月份至2013年8月份本人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进修期间接触的8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胆系感染患者,通过对这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了腹腔镜治疗。结果:造成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胆系感染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胆管引流术治疗后,8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结论:对恶性梗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诊断过程与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18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意识状态诊断后确诊是否并发意识障碍,对于发现的病例进行及时对症治疗。结果:18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的发生率为38.33%(69例),其中有19例昏睡、20例意识恍惚、30例昏迷;经治疗后29例痊愈,27例好转,13例为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1.16%,且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0-0062-01  新生儿低血糖就是不论胎龄和日龄,凡全血血糖低于2.2mmol/L即诊断为低血糖,多发生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糖尿病母亲婴儿及新生儿缺氧窒息、硬肿症、感染败血症等,而低于2.6mmol/L为临床需要处理的界限值。低血糖可使脑细胞失去基本能量来源,脑代谢和生理活动无法进行,如不及时纠正会造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寻找到有效的预防方法,深入分析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以促进患者预后。方法:对本院从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治疗的神经外科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8例,其中包括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2例,比较并发下肢静脉血栓与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合并症、意识障碍与否、偏瘫与否、体重指数正常与否,总结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关护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我辖区内新生儿卡介苗的接种质量及免疫效果,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免疫有效。方法:选取我院内新生儿1000例,全部首次接种卡介苗,且确保接种。接种疫苗6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获取新生儿疫苗接种后的情况,分析影响转阳率的因素。结果:性别不是转阳率的影响因素,初次接种时间为1月龄以内的新生儿抗体转阳率为97.2%,明显高于初次接种时间为1月龄以后的新生儿,转阳率为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泌尿外科临床感染出现的原因及避免感染的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治疗的患者9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6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和住院时间,观察细菌培养、尿管留置和耐药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泌尿外科临床感染与患者的导尿天数、住院时间之间关系密切(P0.05)。结论:严格控制患者住院时间、导尿天数和卫生环境,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诊治肺栓塞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栓塞病例100例,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组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6.0%,高于对照组的5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27例,其中有15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针灸疗法,为试验组;其中12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之后,试验组显效例数总例数的46.7%,对照组显效例数占总例数的2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实际意义(P<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