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的艰巨性,导致改革进程缓慢,步履维艰。
关键词: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的艰巨性,导致改革进程缓慢,步履维艰:小学热情高涨,中学门庭冷落;城市轰轰烈烈,农村冷冷清清;领导重视的地区、学校,有声有色;领导不重视的地区、学校,无动于衷;一些先行实验区、实验校在做出一定成绩后又开始走回头路。为何出现这种现象?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高中语文教师普遍不重视高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这除了历史与现实因素外,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不无关系。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重视选文教学,而课外活动却并未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同时,应试教育的升学取向更加剧了这种情势。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家庭对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然而不可否认,社会、家庭过多关注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少留意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经历的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二、经验上的盲区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只是提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等,以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设计活动方案,自主组织并合作探究,编者只是就活动的开展作简要提示,并没有就活动目标、活动程序与做法等进行设计和研制。
因此综合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经验上的盲区,教材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弹性设计更有可能导致活动实施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于长期习惯于教师讲授的中学生而言,适应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方式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对教师而言,他们一直承续的选文教学的学习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策略,加上活动具有高度弥散性,许多教师让学生自学,放任自流,或回到课堂教学的原有步骤。
三、目前学校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现场观察,调查走访,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学校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参观工厂不配合,查阅资料要收费,学生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农村学校,硬件设备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学校虽然有了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但作用却很难发挥出来。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是摆设,难得对学生开放,真正适合学生的图书微乎其微;实验室设备简陋,几乎不能做实验;网络设备能按照规定正常进行教学已实属不易。
四、教师的主导性未能真正发挥出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学习功能的整合性。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改变过去强调语文课本学习,注重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二是在方法途径上,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单一的方法,而是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三是在学习功能上,不再单单追求智育目标,而是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找准课内课外知识的结合点,通过与学生对话,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采用“唱、画、演、写、赛、做、辩”等形式,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做到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可以说,这种“导”功为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属于“知识传授型”,一旦离开教科书,便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可以说,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未能真正发挥出来。
在新一轮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正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高中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指导技能,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采取与生活贯通、学科渗透等方式,全方位、分层次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上研究之路。这就要求:
1、转变观念是前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师资培训的基础上强化校本培训,如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教育沙龙,开展研讨活动,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等,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
2.师资建设是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施于全体学生的必修课,没有一支庞大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单一的学科界线,而又没有教材,没有教参,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说,如果没有全体教师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没有高素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没有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门既没课标,又没教材的课程将极有可能成为空设课程。因此快速地建立一支能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3、制度保障是根本
制度是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像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成为“常态课”,光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例如,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个学校要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各级教研机构设立相应的教研员,研究实施方案,管理和评价措施,指导开展活动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职称系列。列入考试评价等。此外,还应制订其他行之有效的管理条例、奖励政策等等。
4、资源开发是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但国家只指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却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而,课程资源开发便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几年来,全国各地编写了不少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或资源包,但这些资源包基本上都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实施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理念,难以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能够体现学校和当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如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等,让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等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最想去的地方。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空间。我们必须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创设大学校、大课堂、大学科的大语文教育环境,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宋恩泉《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困惑与对策》.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7-9年级)》.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印发.
[6]邹开煌等.让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常态课的思考.《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1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的艰巨性,导致改革进程缓慢,步履维艰:小学热情高涨,中学门庭冷落;城市轰轰烈烈,农村冷冷清清;领导重视的地区、学校,有声有色;领导不重视的地区、学校,无动于衷;一些先行实验区、实验校在做出一定成绩后又开始走回头路。为何出现这种现象?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高中语文教师普遍不重视高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这除了历史与现实因素外,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不无关系。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重视选文教学,而课外活动却并未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同时,应试教育的升学取向更加剧了这种情势。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家庭对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然而不可否认,社会、家庭过多关注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少留意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经历的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二、经验上的盲区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只是提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等,以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设计活动方案,自主组织并合作探究,编者只是就活动的开展作简要提示,并没有就活动目标、活动程序与做法等进行设计和研制。
因此综合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经验上的盲区,教材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弹性设计更有可能导致活动实施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于长期习惯于教师讲授的中学生而言,适应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方式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对教师而言,他们一直承续的选文教学的学习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策略,加上活动具有高度弥散性,许多教师让学生自学,放任自流,或回到课堂教学的原有步骤。
三、目前学校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现场观察,调查走访,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学校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参观工厂不配合,查阅资料要收费,学生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农村学校,硬件设备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学校虽然有了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但作用却很难发挥出来。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是摆设,难得对学生开放,真正适合学生的图书微乎其微;实验室设备简陋,几乎不能做实验;网络设备能按照规定正常进行教学已实属不易。
四、教师的主导性未能真正发挥出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学习功能的整合性。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改变过去强调语文课本学习,注重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二是在方法途径上,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单一的方法,而是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三是在学习功能上,不再单单追求智育目标,而是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找准课内课外知识的结合点,通过与学生对话,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采用“唱、画、演、写、赛、做、辩”等形式,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做到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可以说,这种“导”功为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属于“知识传授型”,一旦离开教科书,便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可以说,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未能真正发挥出来。
在新一轮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正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高中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指导技能,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采取与生活贯通、学科渗透等方式,全方位、分层次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上研究之路。这就要求:
1、转变观念是前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师资培训的基础上强化校本培训,如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教育沙龙,开展研讨活动,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等,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
2.师资建设是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施于全体学生的必修课,没有一支庞大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单一的学科界线,而又没有教材,没有教参,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说,如果没有全体教师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没有高素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没有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门既没课标,又没教材的课程将极有可能成为空设课程。因此快速地建立一支能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3、制度保障是根本
制度是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像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成为“常态课”,光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例如,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个学校要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各级教研机构设立相应的教研员,研究实施方案,管理和评价措施,指导开展活动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职称系列。列入考试评价等。此外,还应制订其他行之有效的管理条例、奖励政策等等。
4、资源开发是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但国家只指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却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而,课程资源开发便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几年来,全国各地编写了不少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或资源包,但这些资源包基本上都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实施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理念,难以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能够体现学校和当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如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等,让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等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最想去的地方。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空间。我们必须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创设大学校、大课堂、大学科的大语文教育环境,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宋恩泉《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困惑与对策》.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7-9年级)》.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印发.
[6]邹开煌等.让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常态课的思考.《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