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秋季拍摄攻略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p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季是登山拍摄的最佳季节。秋风好比一支神奇的彩笔,肆意挥洒,将华山绘成了一幅灿烂的画卷。秋天的华山,温度适中,红叶满山,山崖为底,松桧为墨。从山脚下的郁郁葱葱到山顶上的红黄相间,华山上的每一个台阶都浸染在了红叶的绚烂中。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这些华山著名的景点,在不同角度、不同时刻都展示着不一样的红叶流动。鹞子翻身、长空栈道、苍龙岭,更是险中红叶别样红。西峰上茫茫云海,红叶相伴,美轮美奂;金锁关,那成千上万的金锁与红色祈福带,与周围的红叶交相辉映,怎一个美字了得!金秋的华山,满山是图,满路是画!
  华山秋景
  秋季的华山是很动人的。天高云淡,山间的树木被风一吹,落叶飘洒一地。向远处张望,五彩缤纷,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更红了,真有点“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境。有时恰逢秋雨过后,看到华山云海,尤其站在北峰顶上,云雾中向远处观望,更是云遮雾绕,变幻万千,好像进入仙境一般,令人如醉如痴。
  秋声向野去,爽气自山来。上山的道路,可以看得见碧水如蓝,“秋色浮浑沌,清光随涟漪”,让你感受到秋水随风而动的美;一路上,听得见喜鹊喳喳的叫声,望着远山含黛和深绿中微黄的山头,在华山你或许也有“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和“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的诗意;在华山你也常常会想起“高鸟过时秋色动”这样的句子来。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路旁扎堆的野菊,灿然开放。山枣甜蜜地向你微笑,那绿果挂在其间,甚是可爱,触手可及。当行走在长长石阶的秋天午后,金色的阳光从依然茂密的树冠隙间,筛露下万道金光,映得满山红叶鲜红光亮。站在山顶之上,秋风徐来,峰迎秋霞,林啸阵阵,置身其间,满目是一派深秋的景象,不免飘飘欲 仙……
  秋天的华山是五彩缤纷的人间天堂。远离尘嚣,摒弃世俗,跋步于绿荫清风之中,穿梭在色彩斑斓的秋景里,即使尘世间的一切不快烦恼,在华山的这一刻恐怕也化为乌有了。
  器材装备
  华山素以险闻名。自古华山一条路,这一条山路上,有不少需双手攀附或贴崖而上的险径,因此一个灵活可靠的双肩摄影包是最佳选择。双肩包不必大,以体积小巧且自重轻者为好,不会成为你爬山的累赘。
  日出与云海是华山最负盛名之景。要拍日出和云海,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三脚架时,稳定性永远是第一位。由于是登山使用,也必须同时考虑重量和便携性。在爬山,特别是爬华山这种有一定难度的山时,任何多余的重量都会被放大,成为不必要的累赘。便携性方面,要注意脚架收起后不可过长,尤其不要超过你的身宽,否则在狭窄的山路上可能会造成诸多不便。一般来说,碳纤维脚架,包括一些针对旅行设计的便携型脚架会更合适一些。
  在相机与镜头的选择上,仍然要考虑重量与便携问题。全画幅单反和专业镜头画质有保证,但重量相当可观;相比起来,无反相机在重量和便携性方面有巨大优势,其画质表现也可满足大部分用户需求。其实目前有一些无反机型,由于采用新的传感器技术,配合高素质镜头,在画质上已经可以与专业单反相机匹敌,也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在镜头选择方面,广角镜头有利于展现山岳的蓬勃气势,略夸张的透视感也有助于增强视觉冲击力,尤其是拍摄如栈道这类题材时,会令画面张力十足。除大场景外,利用长焦镜头取出一幅幅小景也同样精彩。例如秋日独有的红叶,又或是金锁关万千把同心锁,都是不错的取景题材。当然,多带一只镜头就意味着多一分重量,而且在山道上更换镜头也并不方便。因此一只兼顾广角与中长焦的镜头,例如24-70mm或24-105mm也是不错的选择。
  户外拍摄,服装也同样需要细心准备。山上昼夜温差较大,如果夜爬华山,一定要作好御寒准备。在旺季(每年3月1日至11月30日),华山东峰顶上有棉大衣出租,而淡季(12月1日至2月底)没有,因此摄影者需要自备羽绒服等御寒衣物。衣物的准备可参考户外运动的三层穿衣法,即排汗内衣、保暖中间层、防风外套的搭配。穿鞋需注意选择适合走硬路的软底鞋,以及遇水防滑的鞋底,除非下雨,否则对鞋子的防水性并没有太高要求。
  最后,不要忘记镜头笔、气吹、摄影滤镜、备用电池和存储卡等外拍必备之物。足够的饮用水和补充食品也不可少。登山沿途也有商店可以补充,价格比山下贵。
  拍摄路线
  华山的主体有东、西、南、北、中五峰。其中东、西、南三峰,因其高耸云霄,又被称为“天外三峰”。东峰,又称朝阳峰,西峰又称莲花峰,南峰最高,海拔2160.5米,又称落燕峰。其余两峰,北峰又称云台峰,中峰又称玉女峰。
  华山山岳以华山峪的道路为轴,东北、西北两侧,是风景绝美、宛如人间仙境的黄甫峪和仙峪,在两峪的环抱之中,形成了整个华山山脉整体格局的群峰环绕、幽谷回互、鸣泉中流的和谐对称之美。
  爬华山,有日爬与夜爬两种方式,其中夜爬为经典路线。夜半登山,破晓前登顶东峰,观华山日出,白日遍游其他诸峰后下山。这条路线同样适合拍摄者,可以一览日出与云海这两大胜景,也不会错过其他拍摄机会。但夜爬日游对拍摄者的体力有一定要求。一般的行程是下午从西安市出发,傍晚到山下吃晚饭并休息(最好先睡一觉),夜半开始爬山,4、5点左右登顶。秋季日出时间较晚,因此时间较为宽裕。
  日游者若要拍摄日出,则需要在山上住宿。价格贵且不太方便,因此一般观日出者较少选择这种路线。但日游的好处是可以坐缆车上山(可能会错过一些景点),节省大量体力。摄影者可以视自身情况选择。
  另外,能否看到美丽的日出和云海与天气关系很大,并非每次登华山顶都能有幸看到完美的日出和云海。除了出发前先看天气预报外,还需要一些运气。万一未能如愿,也不必气馁。运气与时机本就是摄影中难以把握的要素,这种不确定性也增加了风光摄影的魅力和拍到精彩照片后的成就感,吸引着无数风光摄影师去等待,去期盼,去旧地重游,只为心中那一幅完美的画面。
其他文献
婆媳关系,相处好了算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但若相处不好,就成了问题,而且是千年的老问题。而所有亘古不变的老问题,都有它自身的复杂性,就像婆媳问题,是绝不能靠一顿饭一个红包就可以轻易解决的。  其实,每一对婆媳都在细水长流的多回合紧密交战中,磨合出其既定的相处之道。但是,伊洛娜·兹瓦克(Ilona Szwarc)跟她婆婆的相处方式非常独特,绝不属于你想象中的任何一种。对于“独特”二字,兹瓦克这样定义:“
期刊
2013年9月19日至9月25日,2013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在平遥古城展开,本次摄影大展的主题为“走向生活的影像”,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余位摄影师、策展人为此次大展带来了427个展览、12000余幅作品。  “走向生活的影像”  “生活”是人类自古至今一直不断思考审视的宏观命题。我们所谈论的“生活”,又包含着形式/内容/意义/观念/物质/精神等众多分支命题。摄影作为一
期刊
阮义忠看上去很温和,神情中透露着一种让人不容质疑的自信。  在位于台北市北投区奇岩捷运站附近的闲置工厂,我顺利找到阮义忠的工作室。未到二楼,便一眼望见楼梯转角处的墙上,贴满《摄影家》杂志的各期封面。来到二楼走廊,跃入眼帘的是阮义忠《人与土地》作品系列中的一张代表性作品,被挂在三四米宽的玻璃大门上。透过玻璃,我看到坐在桌边的阮义忠,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耐克Polo衫,脚上是一双运动鞋,这让他显得格外精神
期刊
摄影术诞生之后的百余年,也正是世界格局和社会秩序激烈振荡的时期,各种新学说、新思想、新运动不断涌现,女性主义思潮也在这段时间萌芽、发酵并持续发展。这个过程中,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逐渐独立,女性形象不再完全是持家居家,各行各业都涌现出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奋斗呐喊时,各种媒介成为女性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摄影也成为其中重要一环。自19世纪以来,许多女性利用摄影这一新兴的媒介和艺术形式,表达着
期刊
观影手记  也许,妈妈们都有潜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  不少女摄影师的身份与母亲身份是重叠而融合的,在以孩子为对象的影像创作中,妈妈们逐渐走出一条独特的私人化摄影路径。英国摄影师黛博拉·帕金(Deborah Parkin)便是如此。这位39岁的母亲,已经完成多个摄影项目,这些项目所有的主角都是她的一双儿女,安贝(Abe)与芙勒(Fleur)。  “促使我开始拍照的,就是孩子们。童年短暂,我需要去
期刊
FIOF点评  “女性,她与大地无声地联系着。那些本能、原始的交流,以及世间万物都将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这就是费碧安娜·贝尔蒙特《我是大地》摄影项目所想表达的。  这组作品充满了古典拉丁语作品中的那种象征与暗示,对于这些“精致、女性化”的照片,她自己概括到:“这个项目呈现了女性的视角,我受到古罗马哲学家、诗人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在《物性论》(
期刊
关于摄影前途的讨论近几年越来越热闹,摄影圈中却弥散着一种悲观的气氛。其实远没必要大惊小怪。首先,天下没一种东西可以永世长存;再者,也没有一种东西在流行很长一段时间后会迅即被人抛弃。存废兴衰,不是哪个人或哪个企业能说了算的;心平气和,从容面对,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自己熟悉的路子拍,永远不会错。  就摄影的视觉功能来讲,留住过去、记录现在,仅这两条,没哪种介质可与之比肩。绘画,学起来没那么容易,况且画得
期刊
华山地处陕西省境内,自然风光奇险峻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让更多海内外人士走进华山、了解华山,同时也促进摄影艺术的交流,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共同发起“镜界华山”摄影大赛,征集摄影师以独特视角观察和展示华山魅力的精彩作品。  本次大赛征集在华山拍摄的风光景观类、人文纪实类两类作品,设春、夏、秋、冬四个分赛段,各赛段单独接受报名、组织作品评审。大赛另设年度大奖,将从各赛段
期刊
新闻摄影对于我而言是一种使命的召唤。我对摄影总是充满着激情,当初入行时并不是为了挣钱。在工作初期,微薄的收入几乎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衣食住行,但供职于一家报社让我备感兴奋。尽管那时候报业还是非常赚钱的,但专职摄影师的岗位却不算多。  我总是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是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让我着迷的理由之一是:我们总是出现在重大事件的第一现场。为报社工作35年以来,总是有人不断问我:“拍照片能
期刊
玛丽安·德鲁(Marian Drew)在自己的摄影集《静物—澳洲篇》(Still Life-Australiana)中,充分地融合了17世纪欧洲油画的经典风格,这一系列作品用改良后的传统静物写生手法展示血腥残酷的“公路杀戮”(野生动物被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或卡车撞击而亡),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毫无生气的动物尸体被放置在精美的桌布上,这一幕美艳诱人,却令人惴惴不安。  也许这些画面和其所对应的油画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