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的焦点是“教师”,一堂课中评价的要素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是否有感染力,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讲授是否详略得当、是否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设计结构是否合理等等。对于学生的关注主要是在教师的一步步诱导下他们是否能根据教师的安排做出积极反应,其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教师的“教”。因此,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虽有其优点和合理性,但它最大的特点是“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从而导致服务主体关系的颠倒,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弊病。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高中阶段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的,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从以上我们可看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应成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此,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做到以下五个转变。
一、改变以实验成败论英雄的做法,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和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为基础。我们习惯于把实验的成功当作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只管自己做成功,不管学生的感受,过分的追求结果而轻视过程,导致学生实验方法和情感态度的欠缺。鉴于此,实验教材中把部分实验改为了探究活动,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学生在活动中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产生质疑、做出假设和猜想、分析与验证、进行评估和交流,整个过程是利用已知主动探究未知的过程,必然会产生差错。因此,对课堂的关注理所当然应转为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探究和思考过程、情感体验等总体目标。即使是教师演示,关注的焦点也应当是实验中方法的渗透、是否创设出必要的物理情境、是否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是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的灵感。
二、改变依靠教师的表现进行量化定等级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往往认为一节课中老师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众听得如痴如醉就表明这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上一节好课。其实,教师的口才和表演固然是教师基本素质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不能把教师的主导变成“主宰”。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把教师定位于“导演”的角色,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和“表演”,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研究式学习、探究学习获取知识,达到教师设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整个过程评课者的关注重心是学生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学什么、感受到什么等等。由于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可能被打乱,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由学生引发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如何利用已储备的相关知识积极富有成效解决问题是教师能力的综合反映,所以课堂评价中对教师“教”的关注应重点放在这些问题上。总之,教与学两个环节应体现出“教”为“学”服务,做到“以学论教”。
三、改变把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唯一标准,强调技术服务于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家庭化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兴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于一体,使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难于突破的难点变得具体、形象、直观。为促使教师更好的掌握新技术,许多地区在评价优质课中把是否制作多媒体课件当作一项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只能把多媒体技术当作一块无形的黑板或投影器使用,实质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有人提出了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实验的错误口号。诚然,在现象的呈现上多媒体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对知识的理解、实验技能的训练、
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体验、科学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因此,我认为无论是电化教育还是多媒体技术,教师和评课者都应该把握一项基本原则:技术服务于教学,因教学的需要而有选择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是我们实现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最优化的基本途径。
四、改变以学生达标率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允许学生异步达标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其原有知识背景、能力与智力的基础是有明显差异的,若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单纯以试题的通过率进行评定显然是片面的。为此,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课堂评价也应从整体评价转向对个体的评价,允许教师分层次教学、个别化教学,允许学生异步达标、超标、出现错误、从失败中走向成功,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师的关注着重于其能否富有成效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五、改变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注意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学以致用是我们办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但一段时间以来物理课堂变成了单纯的讲概念和规律,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实验教材和课程标准中特别注意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所研究的物理问题,通过探索现象揭示事物内部蕴涵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即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高考时经常出现了跨学科的试题,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和渗透,使学生关心科技的新进展和新思想,这是我们构建新物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关注教师是否善于发掘教材把以上目标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高中阶段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的,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从以上我们可看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应成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此,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做到以下五个转变。
一、改变以实验成败论英雄的做法,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和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为基础。我们习惯于把实验的成功当作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只管自己做成功,不管学生的感受,过分的追求结果而轻视过程,导致学生实验方法和情感态度的欠缺。鉴于此,实验教材中把部分实验改为了探究活动,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学生在活动中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产生质疑、做出假设和猜想、分析与验证、进行评估和交流,整个过程是利用已知主动探究未知的过程,必然会产生差错。因此,对课堂的关注理所当然应转为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探究和思考过程、情感体验等总体目标。即使是教师演示,关注的焦点也应当是实验中方法的渗透、是否创设出必要的物理情境、是否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是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的灵感。
二、改变依靠教师的表现进行量化定等级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往往认为一节课中老师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众听得如痴如醉就表明这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上一节好课。其实,教师的口才和表演固然是教师基本素质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不能把教师的主导变成“主宰”。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把教师定位于“导演”的角色,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和“表演”,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研究式学习、探究学习获取知识,达到教师设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整个过程评课者的关注重心是学生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学什么、感受到什么等等。由于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可能被打乱,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由学生引发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如何利用已储备的相关知识积极富有成效解决问题是教师能力的综合反映,所以课堂评价中对教师“教”的关注应重点放在这些问题上。总之,教与学两个环节应体现出“教”为“学”服务,做到“以学论教”。
三、改变把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唯一标准,强调技术服务于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家庭化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兴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于一体,使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难于突破的难点变得具体、形象、直观。为促使教师更好的掌握新技术,许多地区在评价优质课中把是否制作多媒体课件当作一项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只能把多媒体技术当作一块无形的黑板或投影器使用,实质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有人提出了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实验的错误口号。诚然,在现象的呈现上多媒体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对知识的理解、实验技能的训练、
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体验、科学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因此,我认为无论是电化教育还是多媒体技术,教师和评课者都应该把握一项基本原则:技术服务于教学,因教学的需要而有选择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是我们实现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最优化的基本途径。
四、改变以学生达标率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允许学生异步达标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其原有知识背景、能力与智力的基础是有明显差异的,若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单纯以试题的通过率进行评定显然是片面的。为此,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课堂评价也应从整体评价转向对个体的评价,允许教师分层次教学、个别化教学,允许学生异步达标、超标、出现错误、从失败中走向成功,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师的关注着重于其能否富有成效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五、改变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注意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学以致用是我们办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但一段时间以来物理课堂变成了单纯的讲概念和规律,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实验教材和课程标准中特别注意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所研究的物理问题,通过探索现象揭示事物内部蕴涵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即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高考时经常出现了跨学科的试题,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和渗透,使学生关心科技的新进展和新思想,这是我们构建新物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关注教师是否善于发掘教材把以上目标渗透于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