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怎样运用好语文作业,控制好语文作业的量与质,在课堂之外为语文赢得“一席之地”,让学生真正爱语文!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注重长期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语文作业也应该有务实的长期“工程”,以达到“致远”的育人目的。
1.练字作业的设计
(1)背景:“字为文章衣冠”,字又常被看作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能写一手好字是非常值得炫耀的资本,正所谓“字如其人”。可是现在学生的字潦草,甚至很难辨认,错别字太多,随意涂改、勾画、打补丁,卷面很不干净,这些已经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通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初一、初二年级把练字定为一项常规作业。
(2)意义:中学生练字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写一笔干净整齐的字,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在书写过程中,了解中国的文字,体会汉字的美感,培养对汉字,以及本民族语言的热爱,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因此练出一手好字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受益终身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格和丰富孩子的文化底蕴。
(3)要求:第一阶段,每人买一本自己喜欢的楷体钢笔字贴,每天工工整整地临摹一张,撕下来交给老师。第二阶段,每天在老师下发的练字纸上认真抄写规定的书写内容并上交给老师。
2.批改及反馈
(1)教师每天翻看上交的练字作业,挑选好的字张贴供其他同学欣赏,挑选出不好的,尤其是书写不认真的作业,提醒这些学生要认真书写,如果有进步就及时在全班表扬,激起他们练字的积极性。
(2)教师每次批改、评价,等级高的,可以免掉这部分学生一到两次的练字作业;等级低的,则相应地增加练字量。奖罚分明可以激励学生认真练字的积极性。
二、训练要有度
长期以来,教师过分强调训练,一方面过度训练:机械的掠夺式训练使学生精疲力竭,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考考考:使学生在不断的考试中得到不错的成绩。考考考让广大师生的精力都耗费在苦海无边的题海之中难以自拔。其教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根据刺激—反应公式,耗费大量精力获得较高的分数,较高的分数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过度训练的教学方式,恶性循环!因此,新课改淡化训练意识,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手、大脑、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自主学习。但由于《新课程标准》淡化了训练,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许多教师谈“训练”色变,认为进行“训练”就不是搞新课改了。相当多的教师从过度训练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回避训练。事实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双基”训练,课本中的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背不了,学生头脑变成不能贮存信息、不能分析问题的空壳。鉴于此我认为应呼唤适度训练的回归。“过”与“不及”都会对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
适度训练是指适量、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与内容要符合学科特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摒弃以前大搞题海的做法。训练量适中,训练内容合理,训练形式科学系统化。适度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两大基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只有熟练掌握双基,才能熟练运用这个工具。熟练掌握双基就要经过科学训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精做精练,优化作业设计,重视作业的前后衔接,要科学化、系统化,克服求多求巧求偏的不良倾向,要夯实基础,回归生活。
三、在观察中发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作业设计首先要从观察和模仿开始,从各种资料中学习设计的基本方法,然后编制出能够紧密配合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题目,逐步健全自己的“个人作业库”。
1.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均附有“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有些还附有知识短文。教材设置的题目总体反映了编者意图,提示了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供有益的知识补充,是课堂作业设计和课外延展练习的重要参考。
2.教辅资料。如果说课后习题代表了编者“彼时彼地”的情况,我们引入“此时此地”的教学时,有些不适合,还有许多补充。网站、报刊、市场上的教学用书其它版本的语文作业等时效性比较强的辅导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但各类教辅资料鱼龙混杂,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拿来”使用。
四、作业要有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时代的舞台,了解时事当然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失去了时代性语文学习也就无人文性可谈,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将来成长为既有知识又能爱国的有用人才做好准备。向学生推荐阅读报刊,收看一些新闻类、科普类,以及人文思想性较强的广播电视节目。虽然个人喜好不同,但也有必要将一些好的内容布置成作业,既填补课外教育的空白,又避免学生去看一些不利于成长或不适其年龄特点的节目。但这种作业的时间和内容一定要选择好,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一些学生不喜欢读书,连课本都读不熟,把这类作业布置下去再结合其搞一些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其语文的阅读能力和积累都很有好处。
怎样运用好语文作业,控制好语文作业的量与质,在课堂之外为语文赢得“一席之地”,让学生真正爱语文!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注重长期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语文作业也应该有务实的长期“工程”,以达到“致远”的育人目的。
1.练字作业的设计
(1)背景:“字为文章衣冠”,字又常被看作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能写一手好字是非常值得炫耀的资本,正所谓“字如其人”。可是现在学生的字潦草,甚至很难辨认,错别字太多,随意涂改、勾画、打补丁,卷面很不干净,这些已经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通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初一、初二年级把练字定为一项常规作业。
(2)意义:中学生练字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写一笔干净整齐的字,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在书写过程中,了解中国的文字,体会汉字的美感,培养对汉字,以及本民族语言的热爱,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因此练出一手好字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受益终身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格和丰富孩子的文化底蕴。
(3)要求:第一阶段,每人买一本自己喜欢的楷体钢笔字贴,每天工工整整地临摹一张,撕下来交给老师。第二阶段,每天在老师下发的练字纸上认真抄写规定的书写内容并上交给老师。
2.批改及反馈
(1)教师每天翻看上交的练字作业,挑选好的字张贴供其他同学欣赏,挑选出不好的,尤其是书写不认真的作业,提醒这些学生要认真书写,如果有进步就及时在全班表扬,激起他们练字的积极性。
(2)教师每次批改、评价,等级高的,可以免掉这部分学生一到两次的练字作业;等级低的,则相应地增加练字量。奖罚分明可以激励学生认真练字的积极性。
二、训练要有度
长期以来,教师过分强调训练,一方面过度训练:机械的掠夺式训练使学生精疲力竭,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考考考:使学生在不断的考试中得到不错的成绩。考考考让广大师生的精力都耗费在苦海无边的题海之中难以自拔。其教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根据刺激—反应公式,耗费大量精力获得较高的分数,较高的分数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过度训练的教学方式,恶性循环!因此,新课改淡化训练意识,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手、大脑、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自主学习。但由于《新课程标准》淡化了训练,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许多教师谈“训练”色变,认为进行“训练”就不是搞新课改了。相当多的教师从过度训练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回避训练。事实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双基”训练,课本中的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背不了,学生头脑变成不能贮存信息、不能分析问题的空壳。鉴于此我认为应呼唤适度训练的回归。“过”与“不及”都会对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
适度训练是指适量、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与内容要符合学科特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摒弃以前大搞题海的做法。训练量适中,训练内容合理,训练形式科学系统化。适度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两大基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只有熟练掌握双基,才能熟练运用这个工具。熟练掌握双基就要经过科学训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精做精练,优化作业设计,重视作业的前后衔接,要科学化、系统化,克服求多求巧求偏的不良倾向,要夯实基础,回归生活。
三、在观察中发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作业设计首先要从观察和模仿开始,从各种资料中学习设计的基本方法,然后编制出能够紧密配合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题目,逐步健全自己的“个人作业库”。
1.课后习题。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均附有“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有些还附有知识短文。教材设置的题目总体反映了编者意图,提示了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供有益的知识补充,是课堂作业设计和课外延展练习的重要参考。
2.教辅资料。如果说课后习题代表了编者“彼时彼地”的情况,我们引入“此时此地”的教学时,有些不适合,还有许多补充。网站、报刊、市场上的教学用书其它版本的语文作业等时效性比较强的辅导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但各类教辅资料鱼龙混杂,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拿来”使用。
四、作业要有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时代的舞台,了解时事当然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失去了时代性语文学习也就无人文性可谈,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将来成长为既有知识又能爱国的有用人才做好准备。向学生推荐阅读报刊,收看一些新闻类、科普类,以及人文思想性较强的广播电视节目。虽然个人喜好不同,但也有必要将一些好的内容布置成作业,既填补课外教育的空白,又避免学生去看一些不利于成长或不适其年龄特点的节目。但这种作业的时间和内容一定要选择好,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一些学生不喜欢读书,连课本都读不熟,把这类作业布置下去再结合其搞一些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其语文的阅读能力和积累都很有好处。